王芳
摘 ?要:學生最根本的學習途徑應該是進行自主學習活動,隨著“以學生為本”的學習理念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的不斷落實,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逐漸受到教師的重視。自主探究學習強調學生在動手、動口、動腦的協調之中進行自主探求知識的活動,達到認知結構的發展。本文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入手,主要依據三個方面討論了如何保證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主探究;學習習慣
要想促進學生在課上進行自主的探究學習,教師就要做好學生的心理特點分析與個性特點分析等工作,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起點,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為學生留出足夠的觀察、想象、表達與創作的時間和機會,讓學生能夠在開放式的課堂中進行自主探究式學習。筆者在教學中嘗試了多種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現將能夠明顯提升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效果、保證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質量的方法分享如下:
一、創設形象而具體的場景,讓學生盡情觀察與想象
只有為學生留足充分觀察和想象的機會與時間,學生才能夠通過觀察發現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想象與聯想,從而進行知識的攝取。教師在教學設計時需要借助教材中的教學資源以及網絡教學資源為學生創設形象而具體的場景,讓學生能夠借助場景進行實際觀察,同時為學生設計一定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充分地進行想象與聯想,從而促進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
例如,在學習《父親、樹林和鳥》這一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課文的閱讀,并勾畫出能夠說明父親喜歡林子和鳥的語句。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搜集相關圖片和短視頻,讓學生在聽音頻、看視頻的過程中,了解鳥的聲音所代表的含義。同時,結合這篇課文中涉及到父親對鳥的行蹤的推理和預言來進行文章設計,讓學生結合自己所聽到的鳥的聲音,看到的鳥的畫面來進行想象。針對這篇課文的學習,教師還可以啟發學生聯系課文內容與畫面展開想象:如果父親的職業是獵人將會是怎樣的?組織學生在課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尊重學生的閱讀理解感受。
二、注重學生的表達與創作,為思維的發展創造條件
學生的表述和動手操作,實際上也是探究的過程。表述的過程是學生利用思維的合理性利用語言將文字表達出來,通過學生的表達過程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具體想法,并且針對性地發展學生思維的合理性和邏輯性。實際動手操作的過程,提倡學生的實踐與應用能力,強調學生將在課堂上習得的技能和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處理過程中。
例如,在學習《望天門山》這首古詩時,學生需要利用詩中簡練的文字,了解詩中所描繪的洶涌澎湃的江水,層層疊疊的山。同時,還要能夠體會詩人李白在寫作這首詩時所傳遞的主要思想感情。教師在課上需要進行詩句內容的詳細解釋,讓學生明確這首詩所描繪的主要場面,同時讓學生選擇其中的一句詩進行繪畫,主要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以及詩句所營造的意境來進行創作,隨后進行創作內容的簡單講解。在繪畫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動腦和動手的能力,學生在探究如何畫的過程中也了解了這首詩中所描繪的主要場景。相比教師直接要求學生復述古詩的意思,繪畫的形式更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同時,教師需要為學生創設暢所欲言的自由表達空間,讓學生有機會、有時間表達自己繪畫的意圖,達到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的目的。
三、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并不是想要習得語文知識或語文技能,而是掌握如何進行語文學習的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合理分析學生身邊的學習渠道以及學習資源,通過適當的引導,使得學生明確應該從何處入手開始學習,采取什么樣的方法進行學習,利用什么樣的渠道來發現自己所需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能夠在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得語文學習能力。
例如,在圍繞習作“我有一個想法”進行寫作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現象,分析可以改進的方法或建議。由于小學生對于社會現象或生活現象的觀察能力較差,因此在圍繞這種話題進行寫作時很難列舉出具有實質性問題的現象,想出的解決方法也比較片面。為了讓學生掌握描寫社會現象與改進建議方面的寫作技能,教師需要首先從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入手,讓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習慣。同時,列舉學生生活中的現象,引起學生的共鳴,讓學生能夠針對生活現象給出改進建議和意見。其次,組織學生在課上圍繞自己在課前生活中的生活現象或學習問題進行反饋,主要是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意見的交流,學生需要做好統計記錄工作,將同組學生對于生活現象或學習問題的改進意見記錄下來,為寫作做好充足的準備。
總之,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進行的觀察,付諸的思考,進行的創作等等,為了讓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教師還有必要進行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以保證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
參考文獻:
[1]張林萍.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自主探究學習[J].學周刊,2018(01):85-86.
[2]張娜娜. 簡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