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麗萍
【摘要】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和深入,對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文作為初中語文的一個組成部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就需要作為教育者的我們來積極改革作文教學,重視學生作文能力的培養,切實幫助學生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本文著力于對初中語文作文現狀的分析,探究提高初中生寫作能力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作文? 寫作現狀? 提高策略? 核心素養
【課題項目】本文為平涼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課題立項號:([2019]PLG567)《初中語文作文現狀分析及策略研究》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07-0108-01
一、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目標
在《初中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初中作文教學提出了具體的教學目標:“養成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的習慣,能及時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能用規范的書面語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根據日常生活的需要,運用各種表達方式寫作。”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對作文教學的重視度又有了一定的提高。我們進行寫作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學會正確規范地運用漢字,提高對語言的感受和運用能力。引導學生自覺探索寫作的規律,能綜合運用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我認為,這是作為一名語文老師的職責。
二、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現狀分析
我所工作的學校是一所初級中學,十一年的一線語文教學經驗使我深刻的認識到,作文在中考語文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隨著學生學習的時間越久,對于寫作的熱情越來越低。尤其是在八、九年級,重理輕文現象越來越嚴重,而作文教學簡直成了一個“重災區”。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1.缺乏生活積累,沒有“源頭活水”
劉心武曾說過:倘若僅僅是有生活,而不對生活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形成對生活的某一方面獨到的深刻的見解,那么寫出的作品當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只有在在生活中仔細觀察,認真聆聽,善于發現總結,才能有好的素材和靈感。但是,現在的中學生在寫作時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最后只能東拼西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愛思考,缺乏自己獨特的生活體驗與感悟,為了應付差事,經常把網絡上的作品粘貼到自己的文章里。
2.課業負擔沉重,缺乏自我體驗
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了。為了考出好成績,家長們不惜重金,把學生送進各種各樣的補習班里,使得學生沒有時間和機會去認識社會,感悟生活。所以寫作時就只有瞎編亂造,無病呻吟了。寫出來的文章十分的空洞,沒有思想,沒有見解,沒有感情。有的學生過分依賴作文輔導班,或干脆“臨時抱佛腳”看作文輔導書,作文中充滿了假話、空話和套話,讓人一看,覺得很矯情,缺乏真情實感。
3.關注碎片信息,忽略經典閱讀
眾所周知,海量的閱讀能夠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對寫作能力的提升也是顯而易見的。可是隨著電子產品的充斥,學生一有空閑,就面對著手機或電腦,看一些娛樂八卦、花邊新聞或是打游戲,卻很少看書。教育家葉圣陶擬定的《中學語文課程標準草稿》曾寫道“能夠寫出自己的意思”“不虛浮,不夸張,老老實實,誠中形外”。而現在的學生,由于讀書太少,閱讀量不夠,根本無法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會無病呻吟,矯揉造作。
三、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策略研究
1.潛心閱讀經典,間接感受生活
閱讀文學名著,可以從中了解自然萬物、人生百態。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空余時間多讀書,從古今中外的經典著作中感受不同的人生經歷和感悟,把這些屬于他人的思想、情感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核心素養,增加知識積累。寫起文章來自然就會滔滔不絕了。
2.激發寫作熱情,多寫生活隨筆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所以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做任何事都離不開興趣,學習如此,寫作亦是如此。因此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最為關鍵。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必須要積極改進原有的教學方法,采用多種形式增強作文教學的趣味性和生動性,讓學生自覺主動參與到寫作學習的活動當中,提高寫作興趣。除此之外教師應該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以隨意的方式書寫自己的酸甜苦辣,這樣既能寫出真情實感,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3.改變評閱方式,認真書寫評語
在常規工作中,一般都是學生寫作,教師評閱。如果能使評閱方式多元化,我想一定能夠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作文可以由學生交換評閱。這樣學生即是寫作者,也是評閱者,學生既可以體會教師評閱作文的辛苦,又能從別人的作文里看出自己的不足和缺點。角色的互換會讓他們有不一樣的人生體驗。
初中階段的作文教學面臨著很多問題,作為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重視這些問題。積極引導學生多閱讀經典,多寫生活隨筆,讓學生放飛心靈,自由表達。將作文與生活、閱讀真正的結合起來,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最終實現寫作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朱學海.淺談新課改下初中語文作文指導的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5)
[2]李艷麗.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現狀問題研究[J].科學中國人,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