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顧隨一生堅持立誠育人的教育信仰,形成了獨特的教學思想和講授風格。本文從語文學科教學的角度出發(fā),從教育理想層面、教學層面、課堂生成層面呈現(xiàn)顧隨先生卓越的教學思想和課堂藝術,旨在以大師經驗為當前中國古典詩歌教學提供些許啟示。
關鍵詞:顧隨;古詩教學;教學思想
基金項目:本論文用于內蒙古師范大學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顧隨古詩教學思想研究”(項目編號:CXJJS19030)。
21世紀后,顧隨被人們冠以“隱藏的大師”之名。顧隨先生自一九二九年起執(zhí)教于大學講壇,講授中國古典文學,這一階段是先生獨特的教學思想和講授風格由發(fā)展走向成熟的重要時期。顧隨一生登臺執(zhí)教四十年整,結合教育實踐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法。先生堅持以育人為本,將為學和做人緊密結合,又強調詩歌對生命的闡釋和感發(fā),對詩歌中的“知、覺、情、思”與詩人的品格和修養(yǎng)進行獨到的講解,辭以情發(fā),娓娓道來。正是如此,先生的古典詩歌講授兼容并包,深婉動人,受到了學生們的歡迎。
1 育人為本,探索詩歌與生命的關聯(lián)
中國自古便說“修辭立其誠”(《易傳·文言》),誠,從“言”義,“成”聲,“成”亦兼有義,不誠不成。《中庸》廿五章曰“不誠無物。”而顧隨將“誠”賦予新義,認為詩詞內容往往是作者的真實情感和個人品質與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看到這一點才可以更好地讀懂古詩。古典詩歌的學習就是要讓學生讀出其中的“誠”,并帶著這樣的詩心正視生活、繼續(xù)前行。
首先,先生認為詩的根本不是教訓人,是在感動人,是“推”、是“化”,這是詩最主要的作用。所以,顧先生上課十分注重與學生作心靈上的交流,尋找中國古典詩歌生的色彩,被學生稱為“旱天的甘霖”和“引路的明燈”。如此說來,古詩教學的最首要的目標就應是培養(yǎng)學生品性。鑒賞詩歌就是把握詩人和詩歌本身傳遞給我們的感動,使人達到推己及人、推己及物之品質,從而找尋到來自生活的
力量。
其次,新課標提出,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收獲的寶貴財富,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并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方法。[1]顧隨先生在補充了王國維之“境界說”、嚴羽之“興趣說”、王士禎之“神韻說”后,從詩歌的美學角度提出了“高致說”的鑒賞目標。他認為,任何一首詩歌都不可能是簡單的文字堆砌,詩歌內容一定會與作者的人格、修養(yǎng)、性情有著密切的關系,故我們品讀詩歌,就是要發(fā)現(xiàn)這一份高致之美,形成一泓潤澤心靈的力量之源,以此來達到育人的目標。
此外,顧隨更看重古詩教學對人實踐的引導和感化功能。青年人是國家和社會的未來,面對生活自然要端正態(tài)度,只有知行合一,才可以有所作為,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
2 辭以情發(fā),解讀詩歌蘊藉的力量
顧隨還認為,讀詩重在體悟詩情,鑒賞詩歌就是要穿越時空與古人產生某種心靈的共感,以更好地提升修養(yǎng)、體悟生命。他在講授古典詩詞時總會選取適應時代、文質兼美、融入對人世的關注和對大自然關懷的經典作品,聲情并茂,娓娓道來,以幫助學生把握詩歌原有的意義與生命所在。
先生講詩從不人云亦云,而是要關注詩人內心的細微敏感之處,點出一首詩的關鍵情感。他認為“興趣”、“神韻”、“境界”,三者總名之為“詩心”。而我們學詩欲求入門,要以境界為先。因此,需要教師選擇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過對不同教學方法和策略的嘗試,幫助學生找尋到與詩人的某種跨越千年的生命共感,從而獲得真切而有價值的感受和體驗。而學習詩歌就是要培養(yǎng)一種情緒的治愈能力,無論此后的人生遭遇了什么,都會相信美好與之同在,無論生活多么愁苦,但總可以重拾希望。
3 生發(fā)切己,呈現(xiàn)動人溫暖的課堂
顧隨先生對于古典詩歌的講授是中國教育界一筆寶貴的財富,先生注重感發(fā)、啟發(fā),跳出以語言材料為中心的講授方法、以整體認知的形式組織教學等策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對詩歌世界的渴求和探索,也避免了語文課堂“千篇一律”的問題,為我們的古典詩歌教學提供了新的指導和建議。
先生十分注重帶領學生在文本的細微之處下工夫,師生互動深入探討詩歌的妙義,循循善誘,尋找感發(fā)人心的力量。如在講解《詩經·王風》的《君子有役》時: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先生認為,此詩開篇點題很好,可以直接表情達意,又不失詩歌情感。“‘曷至哉三個字,味真厚。傍晚時思之最甚,平常日暮則歸,故日暮不歸則思人之情愈厚。”[2]這樣的一句話立刻將古時男子服役、女子思夫的場景展現(xiàn)在大家眼前,心中念著“君子”,眼前又看到了“雞棲于塒”、“日之夕矣”、“羊牛下來”的日常情景,女子內心的孤獨凄冷、悵然若失之感立刻浮現(xiàn)出來,令人如聞如見。
同時顧隨講,詩有“一知;二覺;三情。”[3]先生講詩亦從“知”“覺”“情”“思”四個角度出發(fā),注重以情為本,從詩歌之景、致、情、思出發(fā)旁征博引,對作品進行整體分析,通過這樣的講解,學生不僅能夠感受到詩歌之詩情詩意,也能得到藝術享受,提高精神修養(yǎng)。
詩歌的產生是伴隨著音樂的,詩歌的本身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平仄之格律,有一種自然的韻律之美。顧先生講授古典詩歌時,總是通過一段抑揚頓挫、充滿感情的朗讀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他聲音響亮,氣力充足,感情豐富頗能引人入勝,他往往要把講的一首詞做好板書,從頭到尾寫的清清楚楚,然后誦讀一遍,從視覺和聽覺上給人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
近些年來,古典詩歌教學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只注重字面的解說和評賞,甚至有時制定了固定的評賞模式,這種現(xiàn)象更是難以提高學生自覺學習古典詩歌的主動性和積極性。[4]學詩作詩應循序漸進,先要讓學生多讀詩,選擇自己喜歡的詩歌,熟讀成誦,讀出其平仄格律、誦出其聲情氣韻,才能更好地加深學生對詩作的理解和熱愛。
4 結語
出身書里門廳才華橫溢、兼有留洋視野廣博深邃、歷經時代風云桃李芬芳。
顧隨先生以立誠育人作為自己終身的教育信仰、以為人生、求敦厚、重詩情的論詩精神為不懈追求,用自己獨特的感悟與身教讓每一堂課都充滿著生機勃勃的動人韻味。本文從教育理想、教學層面、課堂生成層面對顧隨先生的教學思想進行了探討,管窺其生動活潑的中國古典詩歌講授課堂。希望以大師經驗為當前一線古詩教學提供些許啟示。也相信顧先生的教學藝術會被更多人關注和研究,并為中國古典文學的教育實踐助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S].北京:人們教育出版社,2017.
[2]顧隨講.葉嘉瑩筆記顧之京、高獻紅整理.中國古典詩詞感發(f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顧之京,趙林濤,高獻紅.顧隨全集(全十卷)[M].保定:河北教育出版社,2014.
[4]陸有富.傳統(tǒng)吟誦在中國古典詩歌教學中的應用[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26(08):128-130.
作者簡介
張春蕾(1993-),女,漢族,內蒙古包頭市人,學生,教育碩士,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專業(y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