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道堅
摘? ?要: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是校企深度合作開展產教融合的重要一環,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下的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最終將落實于課程改革。文章針對校企共同實施的CAM課程在教學過程設計、課程實施、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一些看法,以供探討。
關鍵詞:產教融合;現代學徒制;計算機輔助制造課程教學
《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職業學校校企合作促進辦法》等文件深入推進了我國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標志著我國已將產教融合上升到國家戰略。《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明確提出“促進產教融合校企‘雙元育人”。通過總結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試點經驗,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標準,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引入教學,強化學生的實習實訓[1]。可見,堅持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是實現人才培養質量跨越式提升的必由之路。
2013年以來,貴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聯合貴州厚誠科技有限公司、貴陽博亞機械有限公司等開展了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現代學徒制培養的探索。本研究就校企開展的計算機輔助制造(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CAM)課程在教學過程設計、課程實施、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改革進行總結,供大家探討。
1? ? CAM課程教學過程設計
人才培養改革最終將落實于課程改革。以貴安新區、貴陽經濟開發區等地方區域企業對員工運用CAD/CAM技術的能力為導向,以共建的實訓室和實訓基地為平臺,采用項目化教學、分組協作的教學組織方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統一學生和員工身份,開展現代學徒制模式下CAM的課程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熟練運用交互式CAD/CAM系統(Unigraphics Next Generation,NX)軟件,并將學習方法遷移至新課程的學習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
1.1? CAM課程的目標
根據區域制造企業CAM軟件的普及情況,選擇教授“UG NX10.0應用教程”課程。本課程開始前,學生已完成“機械制圖”“機械設計”等課程的學習,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具有較強的二維繪圖能力。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機械零部件的三維設計、后置數控程序處理、數控設備的操作及編程等知識,培養學生掌握學習新軟件的思維方法,養成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終身學習的意識。
1.2? 課程的教學內容
課程設計的理念是基于企業職位的要求,根據行業企業標準、崗位能力要求以及教學規律,構建課程體系,以設備制造的典型組成部分作為任務載體,設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環節。理論教學內容包括:交互式CAD/CAM系統(Unigraphics,UG)的建模、裝配以及數控程序的處理等。實踐教學內容包括軟件基本操作、草圖設計、特征建模、零部件裝配及工程圖繪制、數控程序處理等典型任務[2]。
2? ? 課程實施
2.1? 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課程開設于第4學期,學生雖已初具設計思維,但理論基礎薄弱,自主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較弱。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企業設備條件及校內實訓條件,宜靈活選用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UG特征建模、曲面建模中的常用命令等重點內容,運用多媒體演示教學、模型展示等教學手段,采用任務教學法、演示說明法、小組操作練習法、翻轉課堂法等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參與企業生產產品的建模,通過車間師傅的手把手指導讓學生突破復雜曲面建模、加工程序后處理等教學難點,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步一步地完成典型教學任務。
2.2? 教學環節設計
實踐教學內容根據人才培養計劃,結合企業工作任務所需,以車間典型零件為教學任務開展教學,設計軟件的基本操作、草圖設計、掌握特征建模、曲面設計、零部件裝配及工程圖繪制、數控程序后處理等6個驅動任務,使學生掌握在計算機中運用NX進行輔助設計、制造和分析的方法。現以掌握特征建模方法的教學模塊為例,設計教學環節:
(1)提問學生“運用草圖建模,該注意些什么?”,以此回顧上節課的內容,總結草圖建模的特點。
(2)利用實訓中心(車間)加工的零件模型,提問“怎么將草圖建模運用到零件測繪中去?”,引入測繪知識點。然后,介紹UG中圓柱、圓錐、凸臺、塊等特征的繪圖要點。
(3)分組讓學生進行測繪,安排測繪小組的一部分同學使用草圖建模,另一部分學生自學、探索使用特征建模,有針對性地對兩個小組進行分組指導。
(4)分析和點評學生繪制的圖形,引導學生總結草圖建模和特征建模的差異,掌握特征建模的方法。
(5)布置測繪類型的作業,讓學生在課后深入拓展學習測繪相關知識,并強化UG繪圖能力。
校企雙方深研究、多溝通實施課程教育,尊重教學規律,因材施教,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探究學習,達到“教中學、學中思、思中做、做中學”的效果。
2.2? 教學資源
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到企業生產線上,研究產品圖紙及工藝控制過程相關資料,在做和學中給予學生直觀感受,提升學習效果;利用參考資料、零件模型、多媒體課件、屏幕錄像、學習視頻等資源輔助教學,幫助學生鞏固學習知識;鼓勵學生利用校企共建的數控加工中心即實訓工廠進行NX程序后處理的驗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3? ? 教學評價
改革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和學生考核辦法,按照“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四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思路[3],將學生工作業績和師傅評價納入學生學業評價標準。
根據相關崗位的標準,共同制定學生業績考核標準,建立校、企、教師、師傅多方參與的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將課程考核劃分為學習管理、團隊協作、定期測試等部分,即考核成績=平時作業×0.3+學習管理×0.3+團隊協作×0.2+期末考核×0.2。其中,平時作業關注學生完成典型工作任務的情況,根據工作任務完成質量給予學生評價;學習管理通過現場觀察和作業資料查閱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效果,引導學生探索適合個體的學習方法,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團隊協作側重于考察學生在學習團隊中的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期末考核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考察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通過多元的綜合評價,定量和定性分析法相結合,建立定期檢查、反饋等形式的教學質量監控機制,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調動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在“入廠即入校、上崗即上課”的教學氛圍中,端正學習態度,逐漸樹立職業意識。
4? ? 實施成效
學校和企業聯合開發《NX10.0應用教程》校本教材。根據崗位能力和工作技能要求,制定教學及培訓目標,將傳統專業課程體系拆解、進行模塊化設計,將每個知識模塊對應一個相關的崗位技能,優化實踐教學計劃,實施以崗位能力培養為中心的“理實一體化”教學,顯著強化學生的職業精神。
校企協同育人的項目式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學校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專業實踐鍛煉,有效提高了專業教師的專業技能;同時,聘請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為專業實踐課程教師,師資雙崗互聘取得實效。
校企雙導師聯合培養,極大提升學生創新能力。共建實訓基地,采取雙導師制激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創業,以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出發點,為學生構建專業實練實訓、創意轉化、應用性人才孵化培育的良好平臺,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潛能。
5? ? 結語
課程是人才培養的邏輯起點。學校和企業共同成立的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修改專業核心課程的教學大綱和任務時,企業往往把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企業樂于將產教融合合作教學停留在學生定崗、頂崗實習、訂單式培養等低層次的合作模式,忽略學生職業成長需要。學校應該考慮學生崗位遷移能力和職業發展的潛力,在專業實踐和職業素養的培養上取得平衡,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專業發展能力,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學習意識,幫助學生成長為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實踐技能的高層次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黃曉英.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對職業學校教學改革的啟示[J].科學咨詢,2014(26):81-82.
[2]朱光力.UG NX10.0邊學邊練實例教程[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5.
[3]朱志紅.高職教育中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與實踐探索[J].科技創業月刊,2014(5):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