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
摘 要:隨著當前教育體系的不斷變更和改革,初中歷史教學的重點也放在了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上。通過歷史教學滲透國情教學,以此來加強學生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這就要求教師需要通過教學加強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明、中國近代現代的歷史的了解,并且加深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文章就將以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滲入國情教育為主進行分析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歷史教學;國情教育
國情教育作為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內容,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以及幫助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并且還能夠提升學生對于思想道德和思想認知方面的水平。所以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教師需要“以學生為本”,同時采用更為合理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結合課本知識和史實資料探尋歷史真相,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一、國情教育的重要性
國情教育為的是讓學生通過對歷史的了解,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而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國發展情感紐帶的精神支柱,所以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當注重對歷史教材的有效運用,來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樣不但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還能夠影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歷史的教育能夠讓學生了解我國的歷史跨度,讓學生相信中國正在不斷地發展、不斷變得強大,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如何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國情教育
1.運用多媒體設備輔助教學,營造愛國主義氛圍
當今的學生正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教師在教育活動過程中,不僅僅是要培養具有優秀素質和高品德的人才,更是要培養出具有高度愛國精神的人才。當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愛國精神相結合,便能夠培養出新一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要不斷嘗試將國情教育融入教學內容中,讓學生在記住歷史知識的同時還能夠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愛國精神。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對教學工作進行輔助。教師首先為學生構建一個良好的歷史教學環境,讓學生可以從聽覺、視覺等多方面的感官來感受歷史、了解歷史,并且深入地挖掘歷史,將愛國主義精神貫徹到底。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正確地分析歷史和看待歷史事件,而不是曲解歷史的發展故事;教導學生正確地對待曾經屈辱的歷史,以此為動力促使學生前行。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愛國相關影片、也可以為學生播放所學課程的歷史影片,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加貼近歷史,加強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也讓國情教育充分滲透初中歷史教學的各個過程中。
例如,在進行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上冊中的“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教學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播放相關的歷史視頻,在這個過程中先培養學生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學生理解歷史事件的能力。在此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圍繞著“鴉片戰爭的失敗是否可以避免”展開討論,教師可以結合同時代下的其他歷史事件發展過程,讓學生學會關聯其中的相似點,有效促進歷史思維的提升。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觀看鴉片戰爭影片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情況,讓學生能夠清晰認識到鴉片戰爭對于中國的影響,以此來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通過觀看影片,學生體會到了戰爭災難的情景,這能夠有效樹立學生熱愛和平、遠離戰爭的意識。
2.通過歷史人物以及歷史事件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初中歷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歷史事件以及歷史故事會比較容易感興趣,甚至有一部分學生會非常崇拜其中的歷史人物。所以教師需要做好備課工作,了解相關的歷史事件和人物才能更好地為學生授課。
例如,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下冊中的“香港和澳門的回歸”,香港和澳門回歸意味著中國人民洗雪了恥辱,更標志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為學生講解香港和澳門回歸的歷史意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獨立完成香港和澳門歷史脈絡的表格,并且讓學生結合改革開放去思考其中的含義,在這之后可以為學生播放“港澳回歸”紀錄片,讓學生能夠通過歷史基礎知識和歷史道德教育增強自身愛國情懷。
教師在通過歷史事件和人物來對學生進行愛國精神教育的時候,要注意從正確的方向引導學生,確保學生能夠通過這些歷史人物事件了解到更為正面的信息和知識,盡量避免對學生產生負面的影響。畢竟歷史具有多面性,正確與錯誤的評價都是后人所添加的。學生的愛國主義是需要他們自己從認知和感受中演化出來,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算是通過歷史教學成功地滲透了國情教育。
3.創新教學方式與授課形式
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改變思維模式,將學生作為課堂教學主體來開展教學活動。當前歷史課程知識點較為分散,對于學生在學習和記憶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和學生的特性來開展一些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掌握新的學習技巧,同時也能夠有效增強師生之間的課堂互動性,拉近教師與學生、歷史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將教學內容與實踐活動相結合,加強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了解和記憶,為學生構建歷史感濃厚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歷史學習機會和實踐活動,以此來開闊學生的歷史學習視野,有效激發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設立一些課內或者課外的實踐活動,例如帶領學生前往當地的博物館或是歷史遺址,讓學生能夠深刻體驗到歷史的厚度,也能夠讓學生在真實接觸到這些“歷史遺物”時,能夠勾起對祖國所經歷的歷史回憶,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這樣理論學習和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地豐富學生的歷史學習經驗。
4.開展多元化教學活動
由于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所以教師不僅要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更要具備幽默的品質,這樣才能夠有效增進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教師不能只針對學生展開“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而要可以根據學生所感興趣的歷史事件以及相關內容,開展多元化課內教學活動。為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形成愛國主義精神構建一個良好的平臺。
例如在部編版歷史八年級下冊中的“抗日戰爭的勝利”這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根據相關的歷史事件構建出一個課堂小劇場,讓學生分別扮演歷史中的人物進行情景劇表演。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學生在表演的同時融入人物的內心,在更加了解所表演人物的心理情感的同時也讓學生的民族信念感和愛國情懷油然而生。
結 語
教師在初中歷史課堂上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具有重要意義,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師應當將國情教育通過各種教學方式滲透歷史教學過程中,并且要將歷史教學內容作為重點。對于當代學生來說,歷史是不能令人忘懷的,應該做到牢記歷史,用歷史激勵現在的自己,促使學生不斷進步發展,讓學生深刻認識到當下自己所獲得的一切是多么來之不易,加深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讓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對于初中的歷史課程教學來說,不單單是傳授學生知識這么簡單,更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參考文獻]
[1]姚 莉.淺析感恩教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南北橋,2017(14):156.
[2]韓麗梅,孟 磊.淺析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史料選用策略[J].中華少年,2018(13):191.
[3]劉秀珍.試析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有效運用導學案構建高效課堂[J].考試周刊,2019(15):150-151.
[4]魯方太.新課改背景下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初探[J].考試周刊,2018(1):90.
[5]賀學姣.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價值觀教育研究[J].都市家教(上半月刊),2017(12):28.
[6]許金玲.歷史教學中如何進行國情教育[J].河南農業,2009(11):61.
[7]陳榮亮.淺析如何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國情教育[J].成才之路,2000(28):4.
[8]劉 芹.怎樣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貫穿國情教育[J].青春歲月,2012(12):295.
[9]須文英.談歷史教學中有關國情教育的幾種方法[J].學子:理論版,2014(23):63-64.
[10]吳壽永.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國情教育[J].考試周刊,2012(60):123.
[11]胡 杰.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國情教育[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7).
[12]尤克光.歷史教學與國情教育[J].江南論壇(6):30-31,27.
作者簡介:王 鑫(1991—),男,壯族,廣西西林人,中小學一級教師,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