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目前我國各級政府已經建立了相應的政府網站,為了測評政府網站的績效,啟動了政府網站績效評估活動。政府網站績效評估旨在檢測政府網站服務水平,其目的是促使政府職能進行相應的變化,由過去的管制型模式向服務型模式轉換。因此,作為政府履行職責、實施政務的平臺與載體,切實強化政府網站,持續保持三大功能定位即“政務公開、辦事服務、公眾參與”,不僅是建設政府網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而且是建設服務型政府、促進行政效率提高的必要手段。我們可以通過政府網站績效評估的結果來考察民族地區政府網站的服務水平,從網站信息服務相關評估指標及其分數中得出民族地區政府網站在信息服務上的不足之處,以便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推進民族地區政府不斷向服務型職能進行轉變,以提升民族地區人民群眾對國家治理改革成果的獲得感與滿意度。
關鍵詞:民族地區;信息化水平;政府網站績效評估
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不斷滲透和推陳出新,正深刻改變著人類社會的運作方式和創新模式,驅動信息社會快速實現轉型升級。在信息化不斷發展演化的過程中,如何科學評價信息化發展水平,并進一步總結發展經驗、提出發展策略,是各地政府部門普遍關注的重要課題。
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決定》進一步對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頂層設計和制度布局,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推進數字政府建設,加強數據有序共享”,闡明了運用先進信息技術和建設數字政府對實現政府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作用,這是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治理精準化、服務高效化的必然要求。因此,作為評價政府履職能力治理水平“風向標”和“晴雨表”的政府網站,其建設情況比較能夠直觀反映各地政府信息化發展的真實水平,對我國網絡強國建設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對政策制定具有參考價值。
同時近年來,隨著放管服改革深化與“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政府網站的地位與價值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國務院辦公廳在2017年發布的《政府網站發展指引的通知》中明確要求,到2020年,將政府網站打造成更加全面的政務公開平臺、更加權威的政策發布解讀和輿論引導平臺、更加及時的回應關切和便民服務平臺。所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舉辦的“2017年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活動”就為構建全國政務服務總門戶和建設整體聯動、高效惠民的網上政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也為提升政府網絡執政水平和在線服務供給能力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指標。
對于民族地區來說,政府網站是民族地區現有網絡基礎設施條件下比較有效的公共服務供給平臺,因而各級政府網站評估結果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其公共服務信息化狀況。故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結果發布會(2017)公布的政府網站評估結果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我國民族地區各級政府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現狀。
下文將重點呈現并分析我國民族地區三個層級政府網站的評估結果(2017),此舉能夠比較準確地獲知我國民族地區政府部門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的現狀。
一、民族省區政府公共服務信息化總體水平較低
我國八個民族省區省級政府網站評估結果可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我國八個民族省區中:
第一、縱向比較之時,除了貴州省異軍突起,位列榜單第二名外,其它七個省區排名均靠后(23名及之后)。本人通過計算八個民族地區和全國其他地區各省級政府網站的平均績效得分來直觀反映他們之間的差距所在。
結果顯示,八個民族地區各省級政府網站的平均績效得分為46.3分。全國其他地區各省級政府網站的平均績效得分為60.8分,是民族地區省級政府網站平均績效的1.3倍。可見八個民族地區與全國其他地區省級政府電子政務之間的“數字鴻溝”現象依然嚴重。
第二、橫向比較之時,本人從政府網站的三大功能定位出發,挑選“政務公開、在線服務、互動回應”這三項評估指標,通過計算八個民族地區和全國其他地區各省級政府網站這三項評估指標的平均績效得分來具體反映他們之間的差距所在。
結果顯示,八個民族地區各省級政府網站“政務公開”這項的平均績效得分為10.5分。全國其他地區各省級政府網站“政務公開”這項的平均績效得分為11.9分,是民族地區省級政府網站這項平均績效的1.13倍。
八個民族地區各省級政府網站“在線服務”這項的平均績效得分為15.7分。全國其他地區各省級政府網站“在線服務”這項的平均績效得分為22.2分,是民族地區省級政府網站這項平均績效的1.41倍。
八個民族地區各省級政府網站“互動回應”這項的平均績效得分為 11.4分。全國其他地區各省級政府網站“互動回應”這項的平均績效得分為14.0分,是民族地區省級政府網站這項平均績效的1.23倍。
可見八個民族地區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在政務應用方面的整體效益偏低。具體分析差距原因,本人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政務公開較欠缺
依照“互聯網+政務服務”的建設目的,政府網站應該成為一個便民的平臺,但是我們不難發現,民族地區政府網站公開信息數量普遍較少,更新頻率存在很長的時滯性,內容單一不實用。大多是將一些法律、規章、制度、條文搬到網站上,最突出的表現在一些領導的新聞基本上囊括了網站新聞的80%左右。
2.在線服務較落后
眾所周知,“互聯網+”公共服務供給的最大目的在于轉變政府職能,提供便民服務,因此在政府網站的建設中,這一問題成為普遍的關注點。在線服務功能也理應成為“互聯網+”公共服務供給最該投入的重點領域,然而在民族地區政府網站中,我們看到它不能很好的滿足民族地區民眾的這一需求。
八個民族地區省級政府網站“在線服務”這項與全國其他地區相比,差距竟然是最大的。排名墊底的新疆、內蒙古這一項得分僅為10.2分和10.5分,西藏這一項得分甚至0分,可見這三省在“在線服務”這方面明顯處于落后水平。這也表明,民族省區公共服務信息線上化工作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尤其新疆、內蒙古、西藏三省區需要加快發展步伐。
3.互動回應較低效
如果說及時發布政策信息和完善的辦事服務功能是政府網站的“及格線”,那么高效的互動回應就該是重要的“加分項”。這項功能搞得好,政府網站的人氣才會更旺,民眾對政府的評價也會更高。因為互聯網的本質特征之一就是交互性,公眾更愿意選擇這種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來表達自己多樣性的需求,如果政府網站同網民的互動效率高,就會大大激發他們參與與政府互動的熱情,最終有效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再上新臺階。
比如在2017年,通過《地方領導留言板》解決的民生實事高達23萬件,參與回帖的省委書記、省長就有59位,2400多位市縣黨政“一把手”參與和回辦網民留言,由此收到各地網友感謝信三千多件。這些感謝信折射出的是創新服務型政府的有效推進,互聯網時代,只需一部手機,就可以輕松高效的回復人民關切,大大提升了人民群眾獲得感,人民當家做主的主體地位也越來越突顯。所以,民族地區要想真正實現“互聯網+”公共服務供給,除了在“政務公開”和“在線服務”方面下大工夫,“互動回應”這塊短板更需要大力補齊。
綜合分析,得出結論:與全國其它地區相比,我國民族省區政府公共服務信息化總體水平較低。
二、民族地區省會城市政府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大多偏低且發展不均衡
我國八個民族地區省會城市政府網站評估結果可見表2。
從表2與表1的比較中可以看出:
第一、民族地區省會城市政府網站績效評估結果排名中,除貴州貴陽遙遙領先榜單第三名,廣西南寧排名居中(16名)外,其它省會城市排名均靠后(23名及之后)。這表明:我國民族地區的省會城市政府部門大多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偏低。
第二、貴陽市政府網站績效評估中各項指標的得分均較高,這是其在八個民族地區省會城市政府網站績效評估結果中排名最高的原因。且貴陽市(3)與貴州省(2)的績效排名相近,這表明貴陽市的政府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較好。
第三、八個民族省區省級政府網站績效評估結果呈正序排列時,與之對應的八個省會城市政府網站績效評估結果并未完全呈正序排列:貴州(2)—貴陽(3)、青海(23)—西寧(32)、寧夏(24)—銀川(26)、云南(27)—昆明(29)、廣西(28)—南寧(16)、新疆(29)—烏魯木齊(23)、內蒙古(30)—呼和浩特(30)、西藏(31)—拉薩(31),南寧和烏魯木齊的排名明顯高于廣西和新疆的排名,西寧的排名明顯低于青海的排名。分析原因,可將兩級政府網站績效評估中同一項評估指標的得分進行比較之后可以發現:這三個省會城市各項得分與所屬省區該項得分差異較大。
如從“政務公開”這項的得分比較來看,南寧和烏魯木齊的得分(18.3;14.7)明顯高于廣西和新疆的得分(9.5;9.5),說明南寧和烏魯木齊市在及時發布政策信息方面做得比較到位,尤其南寧市,表現的更為突出一些。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西寧的這項得分(10)與青海的得分(10.1)幾乎一致,但西寧的排名明顯低于青海的排名,原因是,在省會城市政府網站評估中,因為評估指標的調整,已經將“政務公開”這一項的分值由20分提高至30分,但西寧的得分依然與之前青海的得分持平,說明,西寧在政務公開方面很缺乏,需要加快步伐來提升。
再比如從“在線服務”這項的得分比較來看,南寧和烏魯木齊的得分(23.7;24.7)明顯高于廣西和新疆的得分(17;10.2),西寧的得分(14.7)明顯低于青海的得分(19.5),尤其烏魯木齊市在“在線服務”這一方面表現更為突出一些,這項的績效得分遠遠高過新疆的2.4倍,說明烏魯木齊市的公共服務信息線上化工作效率較高。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借助信息平臺供給公共服務的過程中,民族地區省會城市與其省政府并未協同的非常好,不同區域民族地區政府的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明顯不均衡。
三、民族地區地市級政府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大多偏低且發展不均衡
民族地區各級政府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大多偏低且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在部分民族地區地市政府也表現得較為明顯。2017年發布的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中,對302個地市級政府網站進行了績效評估,其中民族地區地級市中進入地市級政府網站績效評估得分前50名的僅有5個,可見表3。
從表3與表2中可以看出:
第一、地市政府網站績效評估結果中,前50名的民族地區地級市僅有5個,且這5個地級市分屬貴州和廣西兩個民族省區,青海、寧夏、云南、新疆、內蒙古和西藏六個民族地區的地級市均未進入前50名。這表明:與其它地級市相比,我國民族地區絕大多數地級市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較低。
第二、六盤水市和遵義市在八個民族地區地市政府網站評估結果中排名較高的原因是:這兩個市各項指標的得分明顯高于民族地區其它地級市。這表明這兩個市的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較好。
第三、五個進入地市政府網站績效評估前50名的城市中,有4個都隸屬于貴州省,加上在省會城市政府網站績效評估中名列第三的貴陽市,貴州省共有五個城市在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方面表現突出,這從五個城市各項評估指標的得分均明顯高于民族地區其他地級市可直觀看出。這表明貴州省近年來通過發展大數據的戰略選擇,已成功走出一條以大數據引領創新、促進經濟社會轉型的發展新路。現在的貴州,不僅大數據產業發展得風生水起,很多應用探索已走在全國甚至世界的前列,而且還依托大數據實現了治理現代化,讓貴州的民眾感受到了大數據帶來的便利和實惠。
比如在“互聯網+政務”方面,貴州已經領跑全國。這得益于貴州自2014年便率先建立了中國首個推進政府數據資源整合、共享、開放和利用的“云上貴州”平臺,由此打破政府各部門信息孤島,實現了政府數據信息的融匯和應用。目前電子政府系統中,已有將近600個應用系統遷入“云上貴州”,建設了全省統一的政府數據中心,實現了省市縣三級政府數據開放、交換與共享,這在全國屬于首創。同時貴州還打造了覆蓋省市縣三級政務、事務和商務服務“三務合一”的省網上辦事大廳,已初步實現‘進一扇門、辦全部事,進一張網、辦全省事的服務效果。作為全省一體化的政務服務平臺,省網上辦事大廳已構建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已建成省市縣3781個審批服務部門和1531個鄉(鎮、街道)政務服務中心,16508個村(居)便民服務站。
在2017年,國家行政學院發布的《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調查評估報告(2017)》中,貴州省2016年的服務能力總體得分為91.18分,已從2015年的全國第七躍升至全國第二。這也就很好的解釋了貴州省在八個民族地區省級政府網站、省會城市政府網站、地級市政府網站績效評分中均以高分逆襲的原因。可以說,貴州省成功逆襲的典型案例可以為其他民族地區公共服務信息化建設提供一個可資借鑒的樣本。
最后,綜合得出結論,從總體水平看,與其他地區相比,我國大多數的民族地區政府公共服務信息化水平明顯偏低,離真正實現“互聯網+”公共服務供給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民族地區政府應進一步分析問題原因,對癥提出發展策略,盡快補足短板,跟上國家網絡強國建設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顧麗梅.信息社會的政府治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
[2]唐娟.政府治理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3]徐繼華.智慧政府——大數據治國時代的來臨[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馬化騰.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M].北京:中信出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15
[5]寧家駿.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深化信息惠民試點建設[J].電子政務,2016(5)
[6]王國華、駱毅.論“互聯網+”下的社會治理轉型[J].國家社會科學,2015(5)
[7]孫賢杰.政府數據開放:生態是關鍵[J].中國信息化.,2014(12)
[8]王國華.論“互聯網+”下的社會治理轉型[J].學術前沿,2015(5):40
[9]李研娜.“互聯網+政務服務”面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7(5)
[10]2017年中國政府網站績效評估報告[R].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2017
[11]省級政府網上政務服務能力調查評估報告[R].國家行政學院,2017
作者簡介:
姜瑞瑩,中共阿拉善盟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師,研究方向:國家治理與基層政治、互聯網時代社會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