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命教育班本課程結合學生生活及中華民族的文化背景,通過專題教育與學科滲透、課堂學習與實踐活動、師生共讀與閱讀延伸、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的實施途徑,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生與死,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勇敢面對挫折,培養陽光的心態;理解生命的共生性,追尋生命的崇高意義。
【關鍵詞】生命教育;班本課程;生命觀;陽光心態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95-0067-04
【作者簡介】王小倩,江蘇省徐州市青年路小學(江蘇徐州,221000)副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思品特級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徐州小學思想政治名師工作室主持人。
生命是從生到死的完整過程?!八劳觥笔巧逃胁豢苫乇艿脑掝},以生死為取向的生命教育旨在通過恰當的方式與兒童討論生與死的關系,引導兒童確立正確的生命觀,從而讓他們學會珍愛生命,知道生命的意義,積極追求生命的價值。
一、生命教育實施的意義和價值
縱觀國內外,針對兒童的生命教育一般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以生活技能、生命安全教育為取向的生存教育;二是以性格、修養、信仰、感恩為取向的生命發展教育;三是以死亡與生命關系為議題的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及我國香港、臺灣地區的生命教育體系比較完善,他們不僅在中小學普及了生命教育,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還有專門的死亡教育課,引導學生敬畏生命、珍愛生命,積極面對挫折和困難。近年來,我國大陸地區也開始重視生命教育,但生活技能和生命安全教育居多。究其原因:一是中國文化背景和傳統習俗的影響,“敬鬼神而遠之”“死者為尊”“死者為大”,生活中忌談死亡;二是很多父母不知道如何跟孩子談論死亡,擔心孩子無法理解,造成其對死亡的誤解;三是還沒有形成健全的生命教育課程內容和系統的教學計劃。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對死亡的認識一般經歷三個階段:0~3歲“分離的階段”,不能區分“死亡”和“分離”,認為“死亡”只是“短暫”的離開;3~6歲“結構性階段”,認識到死亡是“不動”“不呼吸”,但還不能理解死亡與生命的關系;6~12歲“功能性”階段,對死亡有了抽象的思考,認識到死亡就是永遠地離開,會對死亡產生恐懼、焦慮、悲傷等情緒,會擔心家人死去,遇到挫折時會因對生命的意義沒有正確的理解,加之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經驗,而選擇用“死亡”來逃避困難。因此,小學階段非常有必要開發生命教育班本課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教育引導。
二、生命教育班本課程的目標與內容
1.生命教育班本課程的目標確定。
我們將生命教育班本課程目標確定為:正確認識生死的關系,形成積極的生命觀,培養熱愛生命的情感;疏導悲傷情緒,學會面對挫折,學會堅強,形成健全人格,陽光心態;正確認識自我,理解生命的共生性,懂得珍惜感恩,學會生命關懷。
課程總目標之下,我們根據學生不同的年段特點設置了階段目標。第一階段(1-2年級)主要是讓學生感受生命誕生的喜悅,認識、悅納自我,珍視生命的獨特價值;學會呵護動植物,體貼父母親人,關心朋友;能夠掌握照顧花草和動物的基本知識,掌握家務勞動的基本技能。第二階段(3-4年級)主要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和積極的生命態度,熱愛生命,敬畏生命;學會處理悲傷情緒,勇敢面對挫折,培養陽光心態;能夠正確認識死亡與生命的關系,了解葬禮的基本知識與習俗,維護生命尊嚴。第三階段(5-6年級)主要是幫助學生理解生命的崇高意義與價值,學會珍惜、感恩與奉獻;學會關懷他人,積極參加社區服務,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認識自我與環境、自我與他人的生命共生關系。
2.生命教育班本課程的內容設計。
兒童的生活中會有很多與“生”“死”相關的事件,我們利用這些素材,結合中華民族的文化背景,將課程內容設計為六個單元,分別是“生命的誕生”“生命的成長”“死亡的秘密”“生命的共生”“生命的挑戰”“生命的贊歌”,每個單元包括三個主題活動,一份推薦閱讀書目。具體內容見下頁表1。
三、生命教育班本課程的實施原則
1.專題教育與學科滲透相結合。
有規劃的專題教育能夠系統、全面、深入地實現生命教育課程目標,我們利用班隊課時間,每個月開展一到兩次專題教育,逐步推進實施。2020年一場始料未及的疫情,打亂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節奏。我結合當下生活,舉行主題為“謝謝您,平凡的中國人”生命教育班本活動,組織學生交流分享逆行英雄們的動人故事,致敬所有沖在抗擊疫情一線的英雄,引導學生發現生命的意義。
在專題教育活動之外,我們還將生命教育的相關內容滲透到學科教學中。語文課上,我們通過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對生命的熱愛;數學課上,我們通過思維的訓練,提高學生對事物的分析判斷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課上,我們幫助學生發現自我、悅納自我;科學課上,我們通過對自然世界的探索,引導學生認識生命、呵護生命;繪畫和音樂課上,我們通過藝術作品欣賞,提升學生發現生命之美、感受生命之美的能力;體育課上,我們通過運動訓練,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品質。
2.課堂學習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生命教育要突出實踐體驗,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社會。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觀察花草樹木和鳥魚蟲獸,讓學生在家養一養小動物、種一種花木,在和大自然親密的接觸中感悟生命的活力與美好,學會熱愛自然、敬畏生命;我們一起走進社區,參加志愿活動,在社會服務中學會關懷他人、無私奉獻;我們為小動物舉行葬禮,在直面死亡中學會調整情緒,理解生命輪回;我們開展實地研學活動,一起走進生命科學研究、環保、城市規劃、土地水利等部門,在研學中加深生命共生的認知。
3.師生共讀與閱讀延伸相結合。
學生對“死亡”這個話題的心理反應是復雜的,閱讀文學作品能讓學生在他者的敘述中正確認識死亡,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義,形成健全人格。我們組織師生共讀《一片葉子落下來》,這是一個關于生命的童話,是一個充滿了生命的哲思和人生的智慧的繪本故事。師生共讀過程中,我設計了一系列引導問題,引導學生對生命進行深度思考,形成積極正向的生命態度。如:樹葉在四季有什么變化?冬季樹葉為什么會凋零?樹葉落下來還會回到大樹上嗎?它們去哪兒了?既然樹葉遲早要飄落死掉,那為什么還要生長在樹上?教師通過問題引領,由淺入深地與學生談論死亡,引導學生思考死與生的關系。
4.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學校生命教育離不開家庭的參與,只有父母對死亡和生命有正確的認識,才能正確引領孩子面對死亡、理解生命。我們建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與孩子談論生死,談論人生意義。例如:利用家庭寵物的生死,告訴他們是生命就會有生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引導孩子理解生與死的關系;利用清明節或已逝親人的忌日,帶孩子掃墓,和孩子回憶過往的幸福時光,引導他們學會釋放悲傷,學會珍惜當下,感悟生命的美好。
生命教育班本課程實施一段時間后,筆者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從對死亡的認知、自我認識、生命態度等幾個方面了解課程實施的效果,被調查學生表示“認識了生命的可貴”“知道自己是獨一無二的”“更珍惜每一天的美好時光了”“生命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有限的生命”……可以看出,課程實施的效果還是很好的。當然,結合實踐情況,我以為課程實施中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小學低、中、高年級學生有不同的認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課程實施要依此調整,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課程實施過程中,師生在談論死亡的話題時,教師要注意正向引導,淡化死亡的細節,突出生命的堅韌與理性;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及時進行心理調適,調整教學方法,避免給學生造成壓力;課程實施可以與挫折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結合,進行適當延展融合。
【參考文獻】
[1]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2]加雷斯·B.馬修斯.童年哲學[M].劉曉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
[3]王蘇維.基于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課程在小學生中應用的效果研究[D].廣州:南方醫科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