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行 蒙姣曳

【摘要】本文圍繞教育戲劇與健全人格兩個關鍵詞,以《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為例,闡述在大班幼兒成長中進行的三次不同模型實踐,以“即興”“以過程進行為中心”“沒有過大的表演壓力”游戲化教學手段突出幼兒的主體地位,通過假裝扮演獲取真實的經驗,思考教育戲劇對于培養大班幼兒健全人格的意義,同時梳理游戲化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深化探索教師對游戲意義的理解,游戲化教學中幼兒主體地位的體現,發揮教師在教育戲劇落地為園本課程的過程。
【關鍵詞】教育戲劇 幼兒人格 游戲化 《賣火柴的小女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0)03A-0029-04
當前,游戲化教學已經在幼兒園遍地開花。但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游戲化教學存在兩個問題:其一,大多數教師的“游戲化”就是在活動中加入簡單的游戲環節,把游戲當成一種單純的工具或手段,以保持幼兒的學習注意力。其二,教師主導活動或者游戲,教師決定玩什么、怎么玩,制訂每個參與者的角色和地位,規定游戲動作,主觀評價幼兒的游戲結果以及玩的水平,再給予獎勵、表揚或批評。這種不能體現幼兒自主權、不能充分發揮幼兒想象力與創造力的行為,不能稱之為真正的游戲化教學。因而,我園一直在尋找適合本園游戲化的園本課程,并依托南寧市教科所“運用教育戲劇開發廣西幼兒健全人格的研究”這一課題,走上了把教育戲劇作為游戲化教學方式進行研究與運用的道路。南寧市江南區金灣幼兒園承擔著“幼兒同情助人人格特質的研究”這一子課題,筆者選擇《賣火柴的小女孩》的童話故事作為載體開展游戲化活動,故事中小女孩的悲慘遭遇喚起幼兒的同情助人心理,從中嘗試以教育戲劇的游戲化教學方式,培養大班幼兒同情助人的品格。
一、初識教育戲劇——霧里看花
教育戲劇是一種“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活動教學模式,它不拘泥于任何劇場形式,也沒有人數限制,重點在于活動內的即興演出、角色扮演與模仿(王添強,2018)。教育戲劇致力于全人教育,研究證明,教育戲劇活動對于幼兒的語言、社會、健康、美育、智能及體能方面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張金梅,2018)。教育戲劇讓參與者在彼此互動關系中,充分地發揮想象、表達思想,在實踐中學習,以期使學習者獲得美感經驗,增進智能與生活經驗,從而促進參與者人格成長與有效學習。
(一)理念澄清的第一輪嘗試
剛開始,教育戲劇課題組成員只能通過網絡簡單了解“教育戲劇”的概念與發展歷程,課題組成員抓住“角色扮演與模仿”這個關鍵詞,在沒有實例、沒有教育戲劇相關培訓的情況下,于2016年10月14日開始了第一次教學活動設計嘗試,具體如下。
1.欣賞故事: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幼兒理解故事、說出對小女孩遭遇的感受。
2.戲劇表演:幼兒分成兩組,在A組表演故事中,演繹小女孩劃亮四根火柴看到的景象,B組對結局進行創作。
3.結合生活實際提升經驗:觀看貧困地區兒童日常生活、學習的圖片,請幼兒幫忙想辦法,說一說怎樣才能幫助他們。
反思第一次嘗試,課題組成員產生了困惑:這樣的活動是教育戲劇還是故事表演?從結構上看,這是一個中規中矩的社會實踐活動。教師側重讓幼兒對小女孩產生“同情”心理這一目標,把經驗遷移作為活動的重點,關注幼兒如何幫助貧困山區的孩子。而在孩子們缺乏真實經驗的基礎上,他們的回答基本都是教師為了獲得預設的答案,而進行有針對性引導的結果。第二環節的戲劇表演,也淪為故事表演的形式,道具全部由教師動手制作,直接交給幼兒使用,表演過程是在教師的引導之下進行,整個活動由教師主導,孩子被動接受。表演時,孩子們都比較拘謹,習慣性地等待教師的指令,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
(二)滲透戲劇游戲,熟悉教育戲劇范式
經過第一次嘗試,課題組于2018年1月參加教育戲劇工作坊,加深了對教育戲劇的理解,探索道路開始變得日漸清晰。結合園所情況和主題,我園對戲劇進行進一步優化,先是把戲劇游戲滲透于一日活動過渡環節,在這些零散的時間里,幼兒可以充分利用肢體和聲音進行感受、想象和表達。幼兒戲劇游戲是教師引導幼兒運用肢體與表情、聲音與語言,進行感知、想象和表達的戲劇教學游戲活動。教師作為游戲的引導者,帶領幼兒走入一種真實或虛構的戲劇情境中,鼓勵幼兒充分運用各種感官感受周圍的世界,并在已有經驗基礎上加以想象、創造,以模仿、造型和控制等表達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思考,期望通過戲劇游戲打破幼兒原有的思維和行為定式,達到釋放自我的目的。孩子們在游戲過程中非常享受,在老師的引導之下,他們的肢體、表情、語言開始變得生動,由最初的喜歡獨立扮演到熱愛合作扮演,而且單獨在集體面前表演時的羞澀、忸怩也慢慢有了改善。
在幼兒園一日活動滲透戲劇游戲的同時,課題組教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嘗試加入教育戲劇的范式。一是鍛煉教師本身的藝術表現力與表達方式,進而在教學中可以靈活運用范式;二是讓教師與幼兒培養運用教育戲劇手段的默契度。例如,對于教育戲劇范式中的建構空間嘗試,課題組設計分解步驟的練習,先和孩子們一起討論街道上可能存在的事物,然后引導孩子們4個人做一個商店,2個人做馬車,3個人做路燈……當孩子們能順利完成靜態建構后,課題組開始加入動態扮演,如行人的動作、馬車動起來,大家還要模擬自己角色適合的聲音、動作、臺詞等,豐富畫面的內容,街道越來越熱鬧、越來越逼真。
在建構空間的過程中,孩子們往往踴躍地參與到某一物件的扮演,卻不喜歡部分物件的扮演,教師就會先從少量的物件開始扮演,盡量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其中,并且不是固定的靜態物件,鼓勵孩子們讓自己的物件最特別,讓物件有情緒、有動作,表現出開心、顫抖、害怕等,增加扮演的趣味性,這樣就消除了主角和配角的差別感,參與活動的孩子都感覺到自己很重要。
二、二次梳理思路——豁然開朗
(一)教育戲劇活動框架
通過不斷自主學習,課題組對于教育戲劇的理解不再那么片面與模糊。教育戲劇廣義的解釋是所有應用在教育上的戲劇活動,而幼兒園平時的活動更傾向于“創作性戲劇”。美國兒童戲劇協會定義“創作性戲劇”是一種即興的、非展示的、以過程進行為中心的一種戲劇形式。參與者在領導者的引導下,去想象、實踐、反映出人類生活的經驗,以人類的沖動與能力,令學習者發現并了解其生存世界的概念。
透過戲劇游戲以及教育戲劇常用的范式,孩子可以把故事變得不一樣,在無限的想象之下,故事的延展沒有了界限。在創意戲劇練習里,孩子可以充分運用創作想象、肢體動作、與人合作的能力來呈現故事內容。“即興”“以過程進行為中心”“沒有過大的表演壓力”才是戲劇教育的核心。我園的第一次教育戲劇游戲嘗試淪為故事表演,就是缺乏這三個核心概念,直接奔著戲劇這一結果去呈現,自然不是教育戲劇。
通過不斷運用實踐戲劇游戲與范式,以及在專家指導集體備課的基礎上,課題組對于教育戲劇活動的框架有了清晰的認識。活動支架可以總結為“暖身、主題活動、舒松”,教育戲劇的三要素則包括“角色、情境、扮演”。
(二)重在教育戲劇范式的第二輪嘗試
在總結梳理第一輪實踐的基礎上,課題組繼續運用《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故事主題,進行教育戲劇培養幼兒健全人格的嘗試。
1.暖身游戲:魔幻火柴
教師出示火柴:小朋友你看,這是什么?它可不是一般的火柴,它是一盒魔幻火柴,只要點亮火柴就能看到我心中所想。待會老師點亮火柴,你們來扮演老師心里想到的事物,好嗎?
師點燃火柴,依次說出《賣火柴的小女孩》故事中出現的事物,如街道、馬車、圣誕樹、火雞、墻角、天堂等,請幼兒獨立或者合作扮演這些事物。
2.教師入戲
教師穿上圍裙戴上頭巾,扮演小女孩在街道上賣火柴。小女孩很憂傷:我還有那么多火柴沒有賣出去,這樣我就沒有錢買東西吃,也不能回家了。
3.教師出戲
提問:小女孩怎么了?她為什么這樣?你怎么幫助她?
4.分組活動
(1)請幼兒自主分成三個助人小分隊,每個小隊自由手拉手圍在一起,討論幫助小女孩的辦法。教師傾聽每個小隊的討論并給予適當的引導。
(2)請每個小分隊的代表講述討論的結果。
(3)教師小結:你們的想法都很棒,可以馬上幫助小女孩解決當前的問題,但是你們要上學,不能每天都在小女孩身邊幫助她。假設小女孩家是制作火柴的小工廠,請你們想一個辦法,讓小女孩的火柴從此每天都很暢銷,并且把你們的辦法演出來。
(4)請三個助人小分隊再次集結,討論讓火柴暢銷的方法。
(5)請三個助人小分隊依次上臺講述并演示自己的想法。
(6)教師復述三個小分隊的想法,加以肯定。
5.疏松活動
請幼兒拉圓圈,一邊念兒歌,一邊做動作:
謝謝你!(向左邊的小伙伴鞠躬)
謝謝你!(向右邊的小伙伴鞠躬)
真的謝謝你!(面向圓心向全體小伙伴鞠躬)
幫我解決大問題。(擁抱身邊的小伙伴)
在活動之前,課題組沒有事先預設回答,但活動中孩子們的表現讓筆者驚嘆,第1小分隊的想法是幫助小女孩在電視上打廣告,還想好了廣告詞和促銷活動,追求完美的孩子們提出要在廣告的結尾加上電話號碼,以便聯系到小女孩買火柴。第2小分隊想到了請很多的快遞員,幫忙把火柴送到更多人的手里,提高銷量。第3小分隊的建議是用火車把火柴運到國外銷售,擴大市場。細心的孩子提出了火車不能運送易燃易爆物品,要改成防爆車。孩子們對生活的細心觀察以及靈活運用生活經驗的智慧,讓筆者倍感震驚,每一小分隊提出的想法都那么獨特,而每一種想法都可以延伸出一系列的主題活動進行探究。
三、第三輪嘗試賦予意義——構建模型
第二次嘗試讓筆者看到教育戲劇的獨特魅力,孩子們雖然最后演繹出來的效果很一般,但可以看出,通過戲劇游戲和教育戲劇范式的活動,他們的身心得以釋放,思考的廣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是孩子學習的最好方式。反觀第二次教育戲劇活動,其實是在一系列的活動鋪墊之后才有的成果,前期有故事的欣賞、理解,劇情的梳理,人物特征的了解,經驗的準備等,如何把活動充實為一系列主題活動,讓活動涵蓋五大領域的內容,同時也讓教育戲劇成為園本課程在園所中落地實施,這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一)重在同情助人人格的系列戲劇活動
經過不斷地思考與教研,課題組共同制訂《賣火柴的小女孩》戲劇主題活動,如下表所示。
(二)兒童在共情和表達手法的變化
經過這一系列的活動,筆者感受到孩子們身上發生明顯的變化:同情和共情的能力變強了,孩子們變得更加溫柔,班上有小朋友哭的時候,他們不再只會告訴老師,而是做出摸摸頭、摸摸臉、拉拉手、幫忙擦眼淚、詢問緣由等舉動。在平時的生活中,他們也會更加主動幫助遇到困難的人。
(三)教師主導地位和兒童主體地位再認識
運用教育戲劇形式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孩子不再被動接受教師的安排,而是變成活動的組織者、故事及角色的創造者。每個孩子的參與度都很高,他們非常享受活動的過程,而且活動中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溝通合作的能力、藝術表達能力都有了相應的提高。
教師在教學活動的地位也從主導退到輔助,活動真正做到尊重孩子;教師學到一項新的教學手段,教學技能得到提高;為了充分體現故事中人物的個性與情感,教師的感情更加充沛,表演能力更強;教育戲劇的形式更加注重孩子們的感受與肢體表達,不需要教師提供大量的教學道具,有效減輕了教師的備課負擔。
(四)兒童的“同情助人”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