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珊珊
摘? 要:隨著高職教育的持續性發展,關于德育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要求也在隨之提高。近些年,因為高職教育在招生人數方面的不斷增多以及招生要求的不斷開放,導致學生基礎素養處于相對降低階段,此時做好德育教育便顯得格外重要。對此,該文簡要分析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高職德育教育,希望可以為相關工作者提供理論性幫助。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 高職教育? 德育教育? 加強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2(c)-0210-02
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加強高職德育教育之間存在著密切關聯性,屬于兩個相輔相成的工作模式,具備相互促進的作用,在異鄉工作完成好后必然會帶動另一項發展。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也有許多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內容,擁有許多的優秀傳統文化。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來源于對于道德素養的重視、對于個體身心修養的重視,也正是這一原因促使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教育之間存在著密切關聯。將優秀傳統文化合理應用在高職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可以更好地提高教育實效性,同時對于德育教育工作的改進與優化也具備一定的指導性作用。對此,探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高職德育教育具備顯著教育價值。
1? 高職德育教育現狀
首先,德育觀念落后。現階段,許多高職院校教師的教育觀念還比較落后,尤其是在教學期間教師普遍會認為德育教育并不重要,這也導致高職教育中德育教育水平相對較差[1]。此外,很多情況下,教師一貫以自身的道德價值觀去要求與教育學生,忽視了學生真正的需求,這樣的德育工作很難走進學生的內心,讓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接受教育,沒有真正理解道德素質,更談不上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了,從而使得德育工作沒有實質上的效果[2]。其次,德育方式單一。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是主體,不同的學生之間存在差異性,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人為本,開展教學。而在實際德育工作中,高職院校教師常常會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與個體特點,通過講述大道理來將各種道德觀念灌輸進學生腦中。而由于高職院校生的理解與認知水平有限,并不能真正理解教師所說的知識與理論,也無法將具體的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從而學生就只是聽一聽道德教育,而在實際生活中卻不知道如何做一個有良好道德素質的人。最后,德育內容不完善。隨著近些年網絡化技術的持續性發展,關于德育教育過程中也衍生出了大量的信息化元素。在網絡化環境之下,搜索、整合信息變得十分方便,網上許多有趣的知識與信息等不但可以引起高職院校生的好奇心與興趣,同時也能夠滿足其學習的需求。網絡道德教育中行為德育下的一項新的德育工作內容,高職院校生可以在網絡上了解各地發生的好人好事等,并發表自己的觀點與意見。但目前許多教師還沒有利用網絡開展德育教育,仍采用傳統的說教式教育。除此以外,德育工作常常停留在理論層面,沒有與實踐相結合,從而不能讓學生真正地了解與實踐德育內容,許多學生還因此會失去學習興趣,認為德育教育只是一個形式化的過程[3]。
2?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加強高職德育教育
2.1 明確德育教育目標
按照目前高職教育現狀,德育教育必須圍繞著學生的特征、教育的目標等進行制定,高職德育教育的工作目標必須納入為多個重點,也就是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遠大的理想、身心的和諧、道德的規范、職業素養、家庭理念以及法律意識的思想修養。對于愛國主義而言,其屬于基礎性的政治要求,而遠大理想則是教育學生應當立志高原、立志發展為主,身心的和諧屬于對學生提出的德育工作達成目標之一。道德規范則是社會道德、家庭美德的一種道德要求。職業素養則是職業道德、創新精神與合作意識的一種培養。家庭理念則是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礎條件。法律意識則是培養學生知法、懂法、守法自覺性的重點。在教育中必須圍繞著上述目標開展教育,這也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
2.2 提高傳統文化認知
行為德育下,德育工作需要發生一些改變來適應當前的時代環境與實際需求,而傳統德育工作理念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教師一定要更新德育教育理念,要充分認識到學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體地位,要改變傳統的灌輸式德育教育模式,要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主體價值,要學生主動積極地進行德育學習,從而培養良好的道德素質[4]。此外,高職德育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引導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形成正確認知,尤其是讓學生意識到優秀傳統文化與德育教育的關聯性。一方面,借助黑板報、LED等滾動的大幕方式進行宣傳,促使學生可以間接、直接地獲取各種優秀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課堂教育,強化對于學生的德育教育,提高深化性改革認知,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調整,最大程度發揮教師的引導性作用[5]。在教育中,教師必須高度重視文化的傳承價值引導,例如,《論語》的記載中有“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意思是天說話了嗎,天并沒有向我們這樣用語言方式進行交流,但是我們可以從四季變化中發現萬物的生長規律。此時便可以深入進行引導,“德”是何物,我們說“德者,得也”,其中“德”與“得”是相互的,“道德”也就是道的獲得途徑,換而言之便是得道。有德的人外得人、內得己。借助這樣的引導方式提高學生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以及對自身德育行為的約束。
2.3 針對且合理地應用優秀傳統文化
2.3.1 從孝親著手
雖然愛國主義屬于德育教育的核心,并且從小學到高中以及社會環境中都會接受各種形式的教育,但是高職德育教育中仍然需要堅持并高度重視愛國主義這一教育任務,尤其是在建設我國特色主義新時期環境之下,國際化環境變化多端,學生的思想并沒有完全定性,此時為學生提供愛國主義信念教育是保障德育教育實效性的關鍵[6]。孝親屬于優秀傳統文化中特色性的思想,從平民百姓到知識分子,孝親的思想都被廣泛傳播與認可,任何一個懂得孝敬父母的人都會懂得報恩感恩,懂得國家對于自己的恩情,并能夠隨時隨地明確自己是在幾千年優秀文化熏陶之下不斷成長的,這也是培養愛國情懷的有效方式。
2.3.2 從立志高遠形成理想培養
遠大的志向與從高的理想是任何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動力,從古至今任何英雄、成功人士都是在志向的鼓勵之下成功。例如,《論語》中有著“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記載,在這一些古書中都非常注重立志高遠這一優秀傳統文化,只有在立志高遠的基礎上才可以更好地應對窘迫的生活。任何一個個人的追求上升到社會理想的同時,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的仁愛思想便會成為提高理想境界的橋梁[7]。任何一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時也會有自己的幸福。借助仁愛的思想認同,可以更好地完成個人生活的追求、集體幸福的追求,并立志成為推動社會努力發展的人才,從而提高高職德育教育水平。
2.3.3 應用傳統文化辯證
如何讓高職學生更好地實現自我調節,并維持積極樂觀的生活、學習態度非常重要,這也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加強高職德育教育的關鍵。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需要讓學生保持正確對待問題的態度與思維方式。我國傳統文化當中充滿了辯證思維理念,借助優秀傳統文化當中辯證思想的學習、討論,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應用辯證思維方式解決問題,逐漸形成自我調節的內在習慣,從而形成一種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
2.3.4 用君子人格魅力改變做事方式
我國傳統文化中君子屬于一種對人的評價,是一種心地善良、講誠信的人。在人生追求方面君子也是一種不會因為生活困苦而被約束的人,屬于主動學習、積極向上的一種人格特色。通過對君子的人格解讀,也可以更好地改變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行為模式。對于君子的人格解讀,能夠發現其具備許多的優良特質,例如君子有著崇高的道德品質,做人做事有著自己的道德原則,君子安貧樂道非常注重自己的精神境界,并且對于中庸和諧的重視度相當高,做事不會過于激進。君子屬于傳統文化中對于人格的一種塑造標準,同時也是高尚品德的一種完美形象描繪,這一種形象的內在修養可以直接展現給高職學生,促使其成為學習的楷模,從而實現對自己行為模式的潛移默化影響。
2.3.5 以法治思想實現法制意識培養
目前高職學生不僅需要具備理想的道德素養,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法律意識,在平常生活當中應當有意識地遵紀守法。在我國的傳統文化理念當中,對于道德約束的重視度非常高,同時也是一種不缺乏法制基礎理念的體現。在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當中法治思想的同時,也非常注重對青年學生法律意識的增強,學生學法守法非常重要,這也是高職教育德育教育中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基礎。
3? 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環境的不斷轉變為高職院校教師的德育工作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高職院校教師應深入認識并正視當前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尋找對策,切實提高德育工作水平與質量。高職院校教師應當堅持行為德育,充分應用優秀傳統文化,借助不同教育途徑提高德育教育實效性,更新德育教育理念,借助優秀傳統文化的辯證思維幫助學生實現身心調適,真正提高學生的德育品質,保障高職教育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高建寧.高職院校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基本邏輯[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2(24):255-256.
[2] 周冠祥.基于本土文化傳承的中職語文活動設計與實施途徑[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5):59-62.
[3] 李國喜,牛安生.淺談新形勢下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黨的思想建設的價值[J].黨的文獻,2017,31(1):124-126.
[4] 譚旭紅,孫彥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德育教育融合的途徑[J].繼續教育研究,2019,246(2):51-54.
[5] 李霞,孫留濤.新時代高校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模式研究[J].江蘇高教,2019,215(1):51-54.
[6] 許艷玲.小學德育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及其滲透[J].教學與管理:小學版,2017,13(2):233-234.
[7] 許斌.構建高職院校茶文化德育教育新模式[J].福建茶葉,2018,40(8):200-201.
[8] 賀俊浩.弘揚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新華社傳統節日報道的特色亮點分析[J].青年記者,2018,617(33):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