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的分層藝術是素質教育的真諦,數學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會輸出信息,還要做好反饋信息,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讓學生為了完成自己的目標而挖掘出自身的潛力,但是,在學生挖掘自身潛力的過程中,每個學生的潛力必然是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教師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要以實際情況為根本,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科學的教育,讓學生尋找到對數學的興趣,促進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教學;實踐分析
所謂的分層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從學生的個性出發,合理的安排好學生的數學學習任務,將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內容分配給不同興趣與個性的學生,從而使每個學生的興趣都能被滿足,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以下我們將從課堂提問、課堂訓練、學習評價進行詳細分析,以期望為小學數學教學的分層教學模式應用提供相應的策略。
一、 目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教學思維的滯后性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上,很多的教師雖然在不斷地進行教學創新,但是就實際的效果分析,很多的課堂教學,無論是在教學內容上,還是在教學方式上,都存在很大的滯后性。教師教學的目的只為提升學生成績,而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完全感受不到學習過程的快樂感。并且,教師教學的思維也是完全被限制在應試階段,學生的個性化往往得不到有效的體現,使得很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只是敷衍性的參與,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使得學生之間存在的差距會越拉越大,逐漸地形成一種兩極分化的狀況,完全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并且對于一些學困生而言,這樣的教學方式很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二)教學方式的出發點不正確
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分層教學無論是對于學生個性的發展,還是高效課堂的提升,都具有很重要的價值。但是,就目前教師所實施的分層教學基本上都是完全依據學生的成績進行劃分的,這樣的分層方式往往都是以中高難度的內容為主,這就使得一部分的學優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學習的提升與鞏固,但是這對于學困生而言,他們對于基礎知識的學習就完全被擱置,久而久之的就會跟不上數學課堂實際的教學節奏,學生學習的積累就會出現很多的漏洞,長時間積累的學習自卑感使得學生對數學學習喪失興趣,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瞬間被降低。
二、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分層教學運用的基本原則
對于傳統的教學方式來講,在教學過程中完全忽略學生對于數學學習能力的培養。而分層教學則是以學生的個性為根本的出發點,所有的課堂設計必須要在尊重學生差異化的基礎上進行,旨在培養學生多元化的素養和能力。因此,教師在對小學數學課堂進行分層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原則: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學生學習的興趣來源于教學內容的趣味化程度,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課下訓練的設置,教師在進行分層教學時,都要注重其教學的內容以激發學生興趣為根本目的。這樣學生才能逐漸地對數學的學習產生更大的好奇心,進而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二)提升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數學的學習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和思維拓展性,如果教師一味地按照應試思想進行教學,那樣往往會使得學生形成一種惰性的學習思維,也會使得學生形成一種任務式的形式化學習狀態,完全不利于學生個性化的發揮。因此,在進行分層教學時,教師必須要認識到每個學生獨有的個性化差異,注重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在個性的基礎上形成對數學的不同認識。
(三)注重學生主體的貫徹
素質教育的實施,推進了課堂教學新形勢的創新與改革,使得師生關系更加的趨向于親近化。分層教學的運用,使得教師的教學地位由主體向主導過渡,而學生則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變化。分層教學在最大限度上實現了教師的針對性教學,使得學生存在的不足逐漸地被優勢所代替,推進了新時期素質教育的全面貫徹。
三、 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分析
(一)課堂提問的難易層次和學生學習的能力層次統一
小學的數學教學,不僅要求學生學會學習,還需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傳統的傳授式教學學生根本不需要費勁思考,這樣的教學方式往往提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邏輯性思維,學生對數學的認知也就僅僅限制在計算的層面。甚至,當學生遇上問題時,學生很容易出現無法理解從而放棄思考的狀況。因此,在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時必須要掌握好“最近發展區”原則。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要偏難或偏易,從學生的實際理解能力出發,注重學生接受能力的好、中、差之分,對于學優生要適當提高難度,讓學生感到數學學習挑戰性;對于學困生要適當降低難度,提升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例如:在學習《厘米、米的認識》時,教師對學困生提問可以聯系實際讓學生對厘米、米的長度產生一定的概念意義,而且要學會簡單的換算;對于學優生提問,教師可以拓展到鞋碼的轉換,這樣的教學方式,既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也有利于提升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
(二)課堂訓練的設計分層要和學生掌握知識的熟練度相統一
在小學階段的學習往往很難看出學生明顯的優劣差距,但是,在實際的訓練效果顯示上往往就能顯現出學生的相關差距。在實際的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課堂中,有很多的學生往往只是生搬硬套的學習,學生的思維得不到進一步的開拓,而有的學生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上老師的講解去進行學習。這就造成了學習能力的“分層”,這就要求老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情況,開展不同的針對性訓練,讓學生在學習中能夠做到優等生有所求,中等生有所悟。
對于一些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同學,加強對他們邏輯思維的培養;對于相對較差的學生讓他們學會課本的涉及知識即可。往往課堂的訓練設計時,教師要懂得根據學生的能力進行題目劃分,主要分為易、中、難三個檔次,做“易”檔題的學生,也要把做中檔題的選擇權交給他們,以此類推,這樣學生對題目的選擇不僅擁有了相對的選擇權,還可以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讓學生在學習數學的同時,也學會了對自我的認知,從而避免了學生因對自我認識不到位而選擇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造成心理落差的問題。
(三)評價分層要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
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的教師對于教學評價很難重視,往往使得學生在學習時不能利用好,完全找不到學習的興趣,甚至是對數學的學習產生厭煩感。分層評價的運用,能夠讓學生樹立起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思維,最大限度地降低學生出現兩極化的可能。
教師以往的成績式分層評價,完全沒有實際意義,不僅與最初的教學理念背道而馳,而且還會使得學生對學習產生自卑感。正確的教學評價可以幫助學生發現問題,提升對數學學習的信心。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對學優生,要肯定他們的能力,及時“敲打”他們,避免學生驕傲自大;對學困生,要肯定他們的努力,為他們加油打氣,為其提供科學、有效的建議,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例如:在學習《分數的四則運算》時,學優生不僅可以利用課本知識解決問題,還將分數與圖形結合進行拓展計算,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創新;而學困生,則僅僅只能勉強利用課本知識進行解決,有的甚至還未完全掌握,這種情況下教師要對學困生進行針對訓練,為學生設置一些簡單的訓練題目,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成就感。
(四)承上啟下、基于教材的結構分層化教學
所謂承上啟下,就是教師利用教材結構貫通整個數學教學過程。從前期的教學導入到后期的學生自主練習,教材都是一條主線。要發揮教材的承上啟下功能,就必須基于教材結構進行科學的結構化教學。教材中的每一章節的內容其實都是按照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排布的,前面的內容會很簡單也很基礎,而后面的內容就相對較難甚至需要學生動手實踐,這種“前易后難”的教材結構非常適合小學生,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會發現,許多小學生越到后面越沒有興趣,這是什么原因呢?其實也是“前易后難”的教材結構所導致的,因為前面很簡單,所以有的學生就降低了學習要求,而越到后面越難,學生就會產生極強的不適應感。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結構而進行教材重構,采取“易——難——易”的結構化教學方式。
在三年級上冊中,涉及了小數內容,而在下冊中就涉及了分數內容。其實我們知道,小數和分數其實是一回事,只是數的表現方式和含義有所不同。其實在以后的數學學習中分數常用而小數基本不用。因此,教師即使是在教上冊的小數內容時,依然要涉及一點分數的內容,至少要讓學生知道分數和小數之間的等價關系,了解分數的定義和特點,這就是由易到難的過程,同樣的,在學習下冊分數知識時,學生因為已經接觸過了分數內容,所以在學習時不會有陌生感,學習難度也由難到易。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中實行分層教學作為“人本教學”理念指導下的現代化教學模式,教師要切實掌握和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和學習動態,對每個學生的個性創新教學方式,從學習內容、學習評價等方式,讓學生在各個環節都能學有所成,樹立起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這樣才能真正地培養出學生自己的邏輯思維,挖掘出學生獨有的學習潛能,以達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楊玉賜.談如何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J].才智,2019(24).
[2]張平,郭秀琴,陳擁華,等.基于素質教育的數學分層教學模式的探索研究[C].2018.
[3]劉世委.數學分層教學實施策略[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9(7).
[4]馬靜.最近發展區理論下小學數學分層教學的策略研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10).
[5]孫治強.關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分層異步”教學法的應用分析[J].才智,2018(2):38.
作者簡介:
羅思亮,福建省南平市,福建省浦城縣萬安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