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煒
摘 要:信息技術應用于數學教學,能使原本抽象、復雜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直觀,降低學習難度,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空間,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教師要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難點,激活學生思維;實現有效合作,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新舊方法整合,實現優勢互補,切實提高教學實效。
關鍵詞:信息技術;數學教學;應用;教學情境;自主探究;教學效率;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1-0076-02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將信息技術與數學有效整合已成為數學教學的發展趨勢。數學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都比較強的學科,以學生目前的思維,很難理解知識的本質屬性。而融入信息技術,能創設出逼真的教學情境,呈現動靜交替的圖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氛圍,有效提升學習效率。在融入信息技術的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有效的課程整合不是新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的疊加,而是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數學教學,讓兩者優勢互補,從而實現數學教學的新突破。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們對事物選擇性態度的直接體現,也是學生獲取知識與形成技能的內驅動力。數學知識比較抽象,且乏味枯燥,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利用信息技術可以將數學知識通過圖文并茂的動畫形式加以呈現,更具吸引力。逼真形象的動畫,可以對教學重點、難點進行形象化處理,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更容易體會到數學知識的本質。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動物騎車比賽”的動畫情境,森林中的小鹿、小熊、小兔、小獅子、小象,騎著自己制作的裝有長方形、正方形、棱形、三角形、圓形等形狀輪子的自行車在比賽。學生被比賽場面深深地吸引,教師可讓學生猜想,誰會最先到達終點,學生們都選小熊。比賽開始,在有趣、優美的音樂中,小熊果然騎得又快又穩,獲得冠軍。其他動物雖然也非常努力,但仍然落后很遠。學生們情緒本就高漲,加上結局真如自己所料,更為興奮。此時,教師適時向學生提問:“小熊為什么獲得冠軍?它的車輪為什么做成圓形?為什么要把車軸裝在圓心上才跑得又快又穩?”一連串的問題,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答案。這時,教師可以說:“我和同學們一樣都非常想知道答案,現在就讓我們來認識圓形。”讓學生帶著求知欲投入到學習中,學習興趣會更加濃厚。
二、突破教學難點,激活學生思維
每節課都有教學的重難點,能否順利地突破這些重難點是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因此,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適當融入信息技術,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直觀生動的優勢,化繁為簡,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激發其發散思維,提升其思維的靈活性。
以教學“小數點的移動”相關知識為例,教學難點是理解“小數點向右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大部分學生在學習該內容時都比較吃力。此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進行直觀展示,讓學生清楚觀看小數點的移動過程,發現“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小數就擴大10倍”這個規律。又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為了讓學生明白“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概念,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展示幾個大小不一樣或邊的長度不等的角,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然后再使用動態疊加方式對比這些角的大小。學生在觀看演示的過程中會發現,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只與兩邊叉開角度的大小有關。這樣的直觀教學,將信息技術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且全用在關鍵問題上,不僅能保證學生學得輕松愉快,順利突破教學重難點,而且能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思維活性,體現課程整合的教學優勢。
三、實現有效合作,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數學新課程標準重點強調:有效的數學學習不能只是單獨地讓學生模仿和記憶,而應該是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平臺。在數學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能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良好環境,使學生在這種環境下學會互幫互學,獲取除課本知識以外的更多知識,將“小課堂”轉變為“大課堂”。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學生經常需要繪制圖形,若將其在畫圖中所學到的知識與技能應用到數學課中,可較好地輔助學生學習數學。
例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可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然后要求每組成員在課前找一些不規則與規則圖形,課上再一起討論分析這些圖形與軸對稱圖形之間存在的差別和聯系,最后小組討論畫軸對稱圖形的方法。在畫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先畫出一個圓,接著復制粘貼,將兩個圓的小半部分重疊在一起,完成軸對稱圖形的繪畫;有的學生選擇用長方形與等腰梯形相互組合;還有的學生更具創意,將三角形與橢圓形相結合。在繪圖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很好地掌握軸對稱圖形的概念,還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學得快樂又高效。又如,在教學“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先利用信息技術向學生展示不規則物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將500 mL的水倒入一個長方體容器中,記住此時水的高度,接著放入一塊不規則形狀的石頭,并量出此刻水面上升的高度。學生通過觀察演示過程,就會發現升高部分水的體積就是不規則形狀石頭的體積,從而總結出不規則物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即排水法。采用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還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四、新舊方法整合,實現優勢互補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大多數教師在講課時更愿意利用信息技術,而忽略傳統教學中教具、板書、小黑板等的使用,導致師生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在數學教學中,要采用哪些教學方法,何者為主,何者為輔,教師在備課和上課時都要考慮清楚。傳統教學方法是課堂上最主要的教學手段,適用于任何科目的教學,而信息技術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的關系,并有效整合兩者的優勢,以顯著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克與千克”時,教師可通過信息技術讓學生觀看物品稱重過程,了解克與千克的關系。學生雖然在概念上對重量有了初步認識,但沒有親自稱量,對于克、千克的重量沒有體會。為此,教師可在課前準備好電子秤,以及1千克水果、1千克綠豆、1克茶、500克洗衣粉。在看完課件演示后,教師讓學生自己稱重,親自體會物體的實際重量,加深對克和千克的理解。在學生動手操作過程中,教師在一旁指導,師生之間友好互動,關系更為和諧融洽,這正是信息技術教學所欠缺的。這也充分說明,不同的教學手段會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要學會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做到有效整合,揚長避短,實現優勢互補,以不斷優化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占據的地位不可忽視,它可以為數學課堂教學注入活力。在數學教學中,適當融入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可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化、具體化和形象化,降低學習難度,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因此,數學教師要善于應用信息技術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突出教學重難點,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有效地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拓展其思維空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景宏義.信息技術支持的數學教學創新研究[J].成才之路,2020(01).
[2]徐佳.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7(12).
[3]劉梅.關于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4).
[4]李文靜.小學數學教學中信息化運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4).
[5]姚丹丹.多媒體技術融入小學數學教學探究[J].江西教育,2019(36).
[6]翟向煜.探討信息技術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2).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can make the original abstract and complex mathematics knowledge more intuitive,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learning, expand students' thinking space,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eaching quality. Teachers should create teaching situations,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break through teaching difficulties, activate students' thinking, realize effective cooperation, guide students to explore independently, integrate new and old methods, realize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thematics teaching; application; teaching situation; independent inquiry; teaching efficiency; teaching q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