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鳴
摘 要:歷史學科長久以來并不受學生喜歡,相較于生物、地理學科來說,歷史學科比較枯燥和乏味,由于掌握不到好的方法,所以只能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來記憶歷史知識,因此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行,初中歷史學科已經不僅僅是知識的教學,而是需要教師從多方面入手,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基于學科核心素養下如何進行初中歷史教學展開討論。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教學優化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歷史學科已經不再局限于歷史知識的傳授,而是要求教師將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著力點,使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得到有效的提升。初中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內容涵蓋較多,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科學的時空觀念,追求準確的史料實證,要求學生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解釋歷史,不迎合錯誤的輿論觀念,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一、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創設問題情境
在新課程標準的理念下,教師應該改變以往的傳統教育理念,讓學生無論是在課堂中還是在課后都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能夠對歷史進行分析,而不是被動地學習。通俗地說,就是教師要注重教學的過程與方法,對學生情感態度的培養,讓學生有效地提高對歷史的認知水平。在課堂中應時刻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通過問題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使學生參與到課堂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獨立思考能力是培養問題意識的重要途徑。例如,在“貞觀之治”一課教學中,為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通過自主探索能夠正確地評價李世民,掌握貞觀之治的相關內容。在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本節課的目標以及問題去進行小組討論或者翻閱課本。這種方式使教師改變了傳統的以知識為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中發揮了主體作用,堅持了以學生為本的原則,確保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問題意識,歷史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去探究歷史問題,與學生建立平等、自主、和諧的教學關系。
二、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課堂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場所之一,教師應當發揮課堂的積極作用,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思想,積極探索不同的教學方式,創設好的課堂氛圍及環境,增加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只有不斷地對歷史課堂進行優化,才能提高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例如,在進行“‘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這一內容的教學時,教師首先對本節課的歷史知識進行引導性的講解,如“百家爭鳴”的含義和主要的學派、學派的代表及影響等。之后教師以比較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學思想為根本,創新提問,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究性學習,如:“針對孔子、孟子、荀子對人性的不同看法,你有哪些觀點?為什么?”最后教師與學生一起進行課堂小結,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進行課堂小結。通過小組的形式對以上幾個問題進行探索,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儒家思想的理解,還鍛煉了學生分析、探索歷史知識的能力,對學生的探究精神進行了培養。
三、積極開展歷史實踐活動
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吸收知識的能力也不一樣,使得每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也大不相同。在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面,教師可以利用差異性鼓勵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積極開動腦筋,大膽創新,積極思考,必要時教師還可以針對學生的情況開展一些活動。
例如,在學習“土地改革”一課后,進行一場辯論會,讓學生以土地改革對社會的影響為題,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辯論。還可以結合圖片,利用知識競賽的方式進行比賽,可以限時、計時,也可以利用搶答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不僅檢驗了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程度,還培養了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再如,在教學“辛亥革命”的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新知識的分析和探究制訂教學過程。在教學完成后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通過自評和互評找尋小組的優點和缺點,教師再進行適當的總結和點評。通過合作性學習,幫助學生提高對知識的認知水平,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為了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需要不斷地改變教學觀念,在課堂中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同時可以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優化教學過程,積極開展歷史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用理性的思維分析歷史,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牛彥龍.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優化[J].才智,2020(12):89.
[2]楊慧.淺析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20(4):191.
[3]沈洪國.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優化思路[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9(24):135.
編輯 曾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