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實際教學中,很多小學語文低學段教師對說話、寫話教學感到十分苦惱。為什么教過后學生還是不會說、不會寫?低學段學生的語言還未積累到一定程度,情感尚未豐富,表達能力還有所欠缺。說話、寫話就像作文一樣,學生沒有可寫的內容,也沒有想寫的內容。我們旨在讓低學段學生能將“說話”說得更加具體、寫話寫得更加精彩。
關鍵詞:低學段;小學語文;說話;寫話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0)04-0055-02
引? ?言
教師如何有效地改變這一現狀,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作文學習呢?《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引導通過學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的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1]”對此,我們以學生互改為例,對小學低學段作文教學展開分析。
學期伊始,筆者宣布作文實行互改的決定后獲得了學生的熱烈響應。互改相對于“師改”,給予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機會,順應和尊重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加強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的投入,使學生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這些都可以從學生的批閱中得到證實。
從學生的批閱情況來看,批改內容豐富:除了基礎性的錯別字、病句、標點符號外,重點是從選材、構思、立意、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等角度做出評析。批改態度認真:每篇習作都有眉批和總評,一篇習作眉批最少的有三條,最多的達到十二條;總評最少的五十多個字,最多的竟達到三百多個字。批改心態寬容:“你的作文有了進步,文章用質樸的語言打動人心。”“你的作文大有進步!”“你文章的進步使我感到吃驚!”這幾條批語來自我班習作水平較低的兩名學生的習作評語。
最讓人震驚的是學生對批改作文的熱情,如“哇!佳作啊,真的很棒呢!作為讀者的我都詞窮了呢!”“每次品讀你的作文,都會令我認識了另一個你呢!每一次的作文都如此完美,真是太厲害了呢!期待更多、更好的作品,加油!加油!加油!” 如此充滿濃郁情感的評語,學生不全身心地投入又如何寫得出來?被批閱者受到如此認可和欣賞,又怎能不激發出更高的寫作熱情?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低學段的綜合性要讓學生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2]”
根據新課程標準,我們可以明確得出:(1)表達依據的是自身體驗,這樣才會有所想、有所感、有所寫;(2)觀察是留心生活的重要方式,生活之中,我們一定要培養學生發現美的眼睛,然后才是語言的積累和寫話方法的教學。教師要思考在低學段學生的說話、寫話教學中,想讓學生說什么?要求是什么?需要學生達到什么樣的水平?我們如何才能讓學生達到要求?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難點所在,教師必須攻克難關。對于那些寫作能力比較弱的學生而言,正確的訓練和不斷的積累顯得尤為重要。說話與寫話,作為學生表達的起始階段,重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說,這一階段的訓練是學生日后語言表達的基礎。
一、依據體驗,才能有話想說
當學生升入三年級以后,筆者十分擔心學生的作文出現“流水賬”問題。其實,在低學段說話、寫話教學中,教師可以開始培養學生如何才能表達真情實感,說真話,寫真事。情感表達一定是學生親眼所見、親身所感[3]。學校的校本課程“帶著教材去旅行”,就是帶著一年級學生去課本提到的地方,切身實地去看一看。學生帶著相機走上明城墻,尋找城磚上的漢字,用自己的身體去丈量尺寸,和同伴互相學習。有了親身的體驗,學生回來后完成的一系列說話練習、小劇場展示,都在向每個人證明,他們有話想說。一位一年級的學生在同學都說完感受后,總結道:“我感覺穿越了,我穿越到了明朝。”這樣真實的表達不禁讓人拍手叫好,而這些是教師在課堂上難以通過多媒體、語言等方式迅速教會學生的。
二、學會觀察,才能有話可講
觀察,對于學生來說,既簡單又困難。說它簡單,是因為學生在日常的生活體驗中,能將自己看到的、聽到的用語言描述出來;說它困難,是要看教師給學生提出了什么樣的要求。比如,教師想讓學生學會描述一個人。學生會說這個人的特點,說出一兩處特點之后,似乎很難說出其他內容。筆者曾經試著讓一年級的學生,每人連續一周,用不重復的語言去夸一名同學。第一天、第二天進展得很順利。到了第三天,學生感到有點費勁兒。第四天、第五天,學生都不知道該夸同學什么了,絞盡腦汁地去想,也想不出什么,于是,只能“逼迫”自己一直盯著那名同學。終于,在某個課間或者某個午后,學生將觀察到的同學的優點興奮地說出來。這才是有價值的觀察、有價值的發現。
三、要有積累,才能完善語言
學生說話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嗯”這樣稍顯無措的表達,他們不知道應該如何清楚地將自己的感受完全用語言描述出來。大部分時候,教師或者家長會猜測學生的想法,問學生對或者不對。這樣的學生往往缺乏語言積累。所以在平時,教師要讓低學段的學生多識字、多讀書,讓他們從閱讀中獲得積累、提取信息。課程標準中對低學段說話、寫話教學明確指出:“在寫話中樂于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低學段的學生應該將大量的時間用在閱讀上,讀繪本、讀故事、讀短篇小說、讀少兒四大名著等。會讀書、愛讀書的學生一定比同齡人的語言更加豐富多彩。部編版教材也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積累設置了很多專項練習環節,如快樂讀書吧、和大人一起讀……教師一定要讓學生通過閱讀去豐富知識、學習語言、體會情感、完善表達。
四、落到實處,要有方法引導
一年級下學期的學生應該具備將一幅圖用幾句話描述出來的能力。但一線教師往往會發現,學生看圖說話存在較大的困難,因此總是費盡心機地告訴學生應該先觀察圖片,看清圖片上都有誰、在干什么,然后讓學生猜測時間、地點,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時、地、人、事。教師會發現,換了一幅圖,學生還是不會說,還是說不清,仍會丟掉關鍵信息。教師往往去責怪學生上課不聽講,卻很少從自身找原因。教師可以將相似的圖片類型分在一起,然后設置時長和周期,對一個類型的圖片反復練、循環練。完成一個圖片類型的練習后,教師再帶領學生進行下一個類型圖片的練習。日積月累,教師會發現,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說清圖片內容,大部分學生已經基本會說了,而且能稍微改動或增加幾個詞語。
接著,教師可以將原來練習過的圖片再拿出來,讓學生加上形容詞,或者自己想說的話,用挖空的形式,讓學生在此基礎上豐富原有的內容。教師可以將其中的一些好詞、好句以詞語庫、語言寶典、語言提示等形式告知學生,慢慢地,學生的話越說越豐富、越說越精彩了。教師還可以采用擴句的方式,讓學生反復說同一個句子。比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描述圖片上的誰在干什么,然后豐富內容,描述誰在哪里干什么,再描述誰在哪里怎樣地干什么,最后進一步豐富語言,如加上對天氣的描述、聲音的描述、動作的描述等。這就是將句子越說越長、文章越寫越多的具體方法。
教師還需要思考如何具體地進行說話、寫話教學。多年前,筆者聽過王蘭老師的一節課,教學內容是蘇教版二年級練習中的看圖寫話,題目為“勸阻”。王蘭老師在課上問道:“勸阻,到底應該先勸再阻,還是先阻再勸?”臺下的教師聽著一愣,對呀,平時生活中,我們看到別人闖紅燈,一定是先喊停,再說道理的。所以,關于“勸阻”的寫話內容,學生就有話想說、有話可寫了,似乎一下子就能“無師自通”。由此可見,抓住圖片的關鍵點很重要。
五、經常練習,才會有所成效
在低年級寫話的起始階段,我們會發現,說話對于已有生活經驗的學生來說并不困難[4]。但學生將這些感悟通過書面表達出來,就會顯得有些困難。教師應在教學中定期為學生設計相關練習,讓學生將所學知識落到實處。部編版教材很注重學生的識字和閱讀,那么,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每一節課中尋找出相對應的訓練點,從句子到段落再到篇章,從仿說到仿寫再到自主表達。只有學生練到實處,寫話才會變得不再困難。
結? ? 語
在低學段的教學中,教師不能直接將理論性知識教授給學生,因為他們在理解上存在困難,根本不知道教師的要求是什么、文章如何能寫得好。教師應當依據課程標準,努力達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這不僅是學生要做到的,也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去研究的,更是教師踏實做好每一步、設計好每個教學環節的重要依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不斷調整教學方式。雖說教學是一種傳承,但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周冰瑤.小學低年級學生寫話能力評價指標構建及應用研究[D].海口:海南師范大學,2019.
周弘蕾.小學低段看圖寫話的教學方法探討[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5(09):54-55.
馬雪蓮.提高低年級學生寫話水平的有效策略探究[J].教育現代化,2018(13):91-92.
鄭利芳.開啟生活之窗 書寫五彩童真——低段年級寫話訓練的實踐研究[J].小學教學研究(教學版),2010(04):35-36.
作者簡介:解月悅(1991.3—),女,江蘇邗江人,本科學歷,二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