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品德是《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的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培養良好的體育品德是全面達成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的需要,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體現。體育教師要準確把握體育品德的內涵,從科學制定教學目標、合理選擇教學內容和完善課堂教學過程等環節著手提高高中學生體育品德核心素養水平。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體育品德;體育教學;教學設計;教學方法
1 體育品德的內涵
品德是指個人在社會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穩定的、一貫的特點和傾向性。是一定社會道德原則和規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品德對社會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一直是相關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研究的重點課題。高中教育要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要傳授各學科專業知識與技能,更要立足實踐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體育活動由于其開放性、實踐性的特點,在學生品德培養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國外方面,Redemeiebr等人的研究指出體育品德,是體育課的重要任務,是提高體育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1]。Higgins等人的研究指出要充分利用體育項目的特點來發展學生的體育品德[2]。Kawssanum等人的研究指出每個體育運動都有其獨特的特點和價值體系,具體地說,有直接對抗、隔網對抗和團隊合作的體育運動,不同類型體育運動的內在特征以不同的方式影響高中學生體育品德的發展[3]。國內方面,2017年,教育部出臺了《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年版)》),強調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提出了健身育人的基本理念,將體育品德和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共同作為學科核心素養并全面發展的課程總體目標[4]。
體育品德是指在體育運動中應當遵循的行為規范以及形成的價值追求和精神風貌,對維護社會規范、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積極作用,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等三方面是體育品德的具體表現形式[5]。
2 培養高中學生體育品德的策略
2.1 提高對體育品德內涵的認識
一段時間以來,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學校教育出現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不良現象,體育教學也表現出了只注重技術技能和體育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德行表現,沒有充分發揮體育學科育人功能的錯誤傾向[6]。要全面完成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我們首先要提高思想認識,全面理解體育品德和運動能力、健康行為之間的關系,它們三者既是相對獨立、又互為作用不可或缺,共同構建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標體系,良好的體育品德不僅能保證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的全面達成,也會對學生平常生活和學習起到積極的影響,對他們未來的人生發展產生深遠的意義。
2.2 確保體育品德培養的持續性
體育品德的培養是一個貫穿于學段、學年、學期、模塊、單元、課時等整個教學過程的系統工程,需要堅持不懈有步驟地科學實施,在各類教學目標和學業質量水平中對體育精神、體育道德和體育品格等三個方面都確定具體的要求[7]。
體育品德培養又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在不同學年或同一選修項目不同模塊間的教學設計中不斷提高要求,尤其是表現人的意識、思維、性格特征的體育精神和體育品格方面做到遞進式養成。對于剛進入高中學習階段的高一學生,先要通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來確立必要的自尊自信,做到講文明有禮貌,懂得尊重他人;高二學年則側重培養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敢于拼搏、不言放棄的意志品質。高三學生的運動能力有了大幅提高但也很容易出現自滿懈怠的情緒,高三學年則更多地要求學生不斷超越自我、誠信自律,能客觀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成績,在體育活動乃至其他社會活動中表現出良好的社會責任感。
體育教師在每個課時教學計劃中都要制定具體的、可操作、可評價的體育品德目標,一節課的容量有限,課時計劃中的體育品德目標不宜太多太籠統,目標點和教學內容要相適應,有明確的針對性,往往看上去面面俱到的目標事實上卻是無法實施的無效目標。如在快速跑—合作接力跑單元教學的體育品德目標中,第一次課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并自覺遵守規則的意識,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第二次課則是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精神,第三次課中側重培養學生正確對待比賽勝負的品格。通過持續的、逐步提高,分階段有重點的構建,從而全面完成培養體育品德核心素養的目標。
2.3 注重教學內容與體育品德培養的適配性
《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課程內容分為必修必學(體能模塊、健康教育模塊)和必修選學兩大部分,其中第二部分有6個運動技能系列數十個項目,它們除了各自特有的健身價值外還蘊藏著豐富的與項目特點相對應的德育要素[8]。要根據具體體育項目的特點,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培養。比如,在籃球這種對抗性的、有身體接觸的體育教學中,則要淡化比賽結果,強調比賽中的合作和配合,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及其遵守比賽規則的體育意識。在足球教學中可以通過小組練習和分組比賽來培養學生遵守規則、相互尊重、團隊合作以及正確對待比賽勝負等體育品德;武術選項課中,通過對武術技能和中華武術發展史的教學來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的體育精神,也可以借助武德教育培養學生的文明禮貌和儀式感;體能模塊的教學則有益于培養學生不斷進取、超越自我的精神;健康教育模塊中有關增強社會適應能力的知識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教師在提高學生運動能力的同時要充分挖掘各個項目內在的特點來培養學生的體育品德,在教學中創設更多的德育情景來全面提升學生體育品德核心素養水平。
2.4 強化體育課堂是培養學生體育品德的主陣地意識
學校的體育活動類型有很多,但是課堂教學始終是達成體育課程標準目標的最主要環節,學生體育品德核心素養的培養也要依托體育課堂教學這個重要抓手。首先,要科學創設與體育品德課時目標相對應的學習情景。在體能模塊的發展下肢力量一課中,提出了培養學生不斷進取、超越自我的精神,與之相匹配在練習中就將負重深蹲起的重量分別設置為10公斤、20公斤、30公斤和40公斤四個級別,要求學生在完成某一較輕重量的2組各5次的蹲起后去嘗試提高一個重量負荷的練習,第5組練習結束時絕大多數學生的練習重量都比開始時提高了10-20公斤,這樣的教學手段激發了學生練習的熱情,提高了發展體能的效果并培養了學生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體育精神。其次,要及時反饋和有效評價學生的體育品德表現。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只注意運動技能的練習情況,還要隨時觀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品德表現,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表揚,對不利于良好體育品德培養的做法及時阻止并敢于、善于提出批評,從而在課堂教學中樹立正確的體育品德導向。在隨堂小結和課后評價中必須包含體育品德方面的內容,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價值觀和是非觀,應該充分相信他們,更多地讓學生參與到相互評價的過程中來,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規則意識、公平公正和社會責任感,也可以使課程評價更全面、更公正。
3 結語
我國歷來重視體育學科的育人功能,在課程改革前,學校體育強調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從政治思想教育的角度要求學生遵紀守法、團結友愛、頑強拼搏,為社會主義建設鍛煉身體。隨著《體育與健康》課程概念的推出,將學生個人發展和思想品德教育相融合,提出了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目標,要求通過體育教學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道德行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公民道德建設工程,要求推進個人品德建設。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高中階段是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是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體育與健康課程要以培養學生積極進取、遵守規則和社會責任感為重點確實提升學生體育品德核心素養水平。
參考文獻
[1]Redemeiebr B, Shields D. Moral assessment in sport psychology[J]. Fitness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5: 257-276.
[2]Higgins A, Power C. The relationship of moral atmosphere to judgmentsof responsibility[J]. Morality and moral behavior,2010:52-73.
[3]Kawssanum , Robertsg . C. Moral functioning in sport: an achievement go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2001( 23):37-54.
[4]季瀏.我國《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J].體育科學,2018,38(02):3-20.
[5]胡濱.發展體育精神 落實育人價值[J].體育教學,2019,39(10):
50-52.
[6]尹志華.論核心素養下體育道德與體育品德的關系[J].體育教學,2019,39(11):15-19.
[7]邵偉德,陳永倩,齊靜.何為體育品格及其教學建議[J].體育教學,2019,39(12):8-9.
[8]李啟迪,齊靜,王章明.體育教學“體育品德”目標的評價內容體系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9,42(08):131-137.
作者簡介
何寧(1970-),女,江蘇人,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