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輝平
摘? 要:基于核心素養下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有效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實效性,還能切實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討了基于數學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教學改革。
關鍵詞:數學核心素養;小學數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11-0161-01
在新時期下,提出了一種重要的教育理念,即學生的核心素養,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義務教育階段教學工作的本質性要求。眾所周知,數學是小學教育教學中一門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因此,為了全面推進小學數學教學改革,那么廣大教師就必須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工作,同時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培養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精心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
就數學核心素養而言,雖然目前對它的內涵還未形成統一看法,但是我們可以明確的是其是一種復雜且高級的能力,非常有助于有效解決各種數學實際問題。這也就意味著針對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單純依靠老師直接講授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有效借助實踐,也就是把學生置于各種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并且要尤其注重問題情境的真實性。因為就小學數學教學而言,其中涉及的很多題目都被稱為“問題解決”,但實際上呢,就大部分而言,都不是生活中的現實問題,而是一個虛擬問題,根本無法從實質上讓學生學以致用。所謂真實的問題情境,它實質上是指數學問題與現實生活的有機結合。因此,對于廣大小學數學教師來說,其一定要認真觀察、多多留意日常生活中與數學相關的問題,基于此上,多多創設類似的真實的問題情境,通過真實的問題,讓學生真切感受到原來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是如此緊密,并深入領悟到學習的價值、真諦,從而樂于學習,真正愛上學習。況且學習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學以致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要高度重視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鍛煉。如,在具體解決某項問題時,應加強鼓勵、引導學生,讓學生學會從多角度、多方面看待和思考問題,注重學生思考的系統化等。總言之,就是將學生置于真實的問題情境中,才能真正實現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發展。
2.積極倡導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就任何能力的培養而言,通過知識的直接灌輸都不可取,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也是如此。對于廣大小學生而言,雖然說教師講授占主要,但是也不能完全忽略其與其他學生的互動,在此情況下,就需要積極倡導合作學習。合作學習對于小學生而言意義重大,既能培養他們表達數學思想、觀念的能力,又能有效加深他們對相關數學問題解決的理解。同時還可以倡導自主學習,它注重的是學生獨立、主動、批判等思考能力的培養,如就算是學生面臨諸多挑戰,他們也能快速做出各種復雜選擇,積極尋求有力證據為自己有效辯護,同時還能使學生自主確定、安排任務,以科學合理的策略等在短時間內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另外,在信息化網絡化背景下,廣大小學數學教師還應與時俱進,積極倡導網絡學習。網絡學習有效突破了時間和地點的限制,非常方便于學生隨時隨地展開學習。并且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寬學生的數學視野,幫助學生探究數學的新領域、新應用,讓學生學會使用一些現代化的數學應用軟件,如圖形計算器等等。這些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我們都可以鼓勵學生大膽嘗試,以此更好的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發展。
3.不斷改進傳統的評價方式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傳統評價方式的弊端日益顯露。如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知識評價上,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能力評價。在此情況下,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怎能得到有效培養、提高。因此,要想促進學生更進一步地學習,樹立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奠定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更好發展的基礎,這就需要廣大小學數學教師不斷改進傳統的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如,采用新的學習評價模式,即表現性評價。相比之前過于注重結果的評價方式,它的優勢在于不僅關注結果,且更注重整個過程,既具有多角度性,又具有多層性。另外,檔案袋評價也是注重過程的評價,它是有效借助收集學生作品,把學生的各種情況詳細記錄在案,比如,學習情況、努力狀況、成長歷程等等。不管是表現性評價,還是檔案袋評價,都比傳統的評價方式要好的多,能更全面系統的評價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更能奠定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有效培養和提高的基礎。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在小學數學教學改革進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覷的,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情感態度等素養。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有效加強核心素養培育理念在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廣大教師一定要深入研究、不斷探索,如此,才能真正實現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的提升,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深化。
參考文獻
[1]陸瑤.樂學·自主·分享—基于數學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教學思考與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6(32)
[2]孫兆輝,倉譽.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革芻議[J].吉林教育,2017(10):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