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珍
摘? 要:音樂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學科,能夠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發展。在傳統音樂教學中,教師比較注重對學生進行技巧上的培養,沒有對學生的興趣進行引導,從而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在本文中,筆者將從教學實踐中出發,探索培養小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學習興趣激發;有效方法
【中圖分類號】G613.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8877(2020)11-0187-01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樂感的關鍵時期,能夠將音樂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感受音樂的美妙。大多數教師比較傾向于向學生傳授技藝,讓學生掌握樂理,但是這種方法會影響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在小學低年級階段,教師應更加重視對學生進行興趣上的培養,從而促進音樂教學的順利進行。
1.營造趣味情境,走入音樂世界
低年級的小學生,非常喜歡新鮮、有趣的事物,對趣味化的知識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教師可以營造豐富的情境,為學生提供趣味化的內容,讓學生能夠在趣味化的情境中提高對音樂知識的樂趣,從而在音樂世界中領悟到快樂和美麗。
例如,在學習《金鈴鐺》的時候,我在網絡上進行搜索,發現了這首歌曲的mv,不僅色彩繽紛,還對歌曲內容進行了很好的演繹。因此,我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了這首兒歌的mv,學生在愉快的歌聲中,對《金鈴鐺》的內容進行了了解,并且在觀看mv的時候非常開心,臉上洋溢著笑容,心情也非常輕松。在播放完歌曲之后,多數學生的思維還停留在歌曲中,對其中的動作和歌詞進行反復模仿。我驚喜的發現,在短短的時間內,學生已經實現了對歌曲的內容的掌握。多數學生在聽完這首歌之后,對我說:“老師,歌里面的畫面好可愛啊,我還想看?!蓖ㄟ^營造趣味化的情境,能夠讓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走入音樂課堂中,感受音樂帶來的魅力,從而對音樂教學激發興趣。
2.組織豐富活動,調動參與熱情
在小學音樂課堂上,多數學生對于音樂教學活動缺乏興趣,使課堂活動無法順利進行,限制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教師可以結合多種方法,組織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使學生能夠有參與的熱情,自主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實現對音樂知識的掌握。
例如,在學習歌曲《摘果子》的時候,我向學生詢問:“同學們,大家都摘過果子嗎?摘果子是什么樣的呢?”有的學生曾經跟著父母一起去采摘過,因此對于摘果子的方法有一定的掌握。我讓學生在教室中開展“摘果子舞蹈大賽”,在教室中播放《摘果子》這首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配上相應的動作。在歌曲中,學生快樂地揮舞自己的四肢,用各種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摘果子的理解,有的學生將一只手圍起來當作框子,另一只手在看不見的樹上一上一下,模仿摘果子的動作,動作非常有趣,使課堂上充滿了快樂的笑聲。我根據學生們的表演,編排了一套舞蹈,讓學生都跟著一起學,在表演過程中更好地學習這首歌。這堂課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生不僅在教學活動中收獲了更多的知識和快樂,還感受到了音樂教學的魅力,能夠對音樂課堂充滿期待,實現了對音樂的喜愛。
3.融合趣味故事,鼓勵學生探究
小學生非常喜歡聽故事,對于歌曲中的小故事非常關心,希望能夠對歌曲中蘊含的內容進行詳細了解,如果教師能夠將歌曲編成一個個可愛的小故事,講述給學生聽,那么學生對歌曲將激起更加強烈的好奇心,從而加強對音樂的理解和探究,甚至主動走入歌曲中,去感受歌曲的旋律和內容。
例如,在學習《小毛驢》的時候,為了能夠讓學生對小毛驢的可愛形象進行了解,我在導入環節結合歌曲的內容,向學生講了一個小毛驢的故事:“從前,有一個小女孩,她家里有一只小毛驢,她經常騎著它去趕集。小女孩非常喜歡買糖和衣服,小毛驢背著她買了很多棒棒糖和碎花裙子。她們走著走著,面前出現了一條小河。小女孩買了新東西,心里真高興,想要趕緊回家給父母看看,于是揮著小鞭子,輕輕抽打小毛驢,想要讓它馬上淌過小河,趕緊到家。但是……”我停住了,學生非常好奇,不斷地追問我:“老師,最后怎么樣了呢?”我跟學生說:“讓我們聽聽這首歌,一起到歌聲中去尋找答案吧?!痹诼牳柚螅瑢W生發現,原來小毛驢把小女孩摔了一身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并且非常渴望聽到后面的故事,能夠自己深入到歌曲中,去尋找故事的答案,從而有效提高了音樂課堂教學效率,對于音樂學習的樂趣也不斷提升。
總之,音樂興趣的培養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但卻是融于音樂教學的血肉中的。教師對學生進行音樂興趣的培養,就是要激發學生對歌曲、對音樂的喜愛,讓學生能夠發現音樂的趣味性,使學生愛上音樂并不限于對旋律的一時的沖動,而是從內心深處的喜愛,甚至產生表演、創作的沖動。音樂興趣的培養,也正是為了將有限的課堂中傳遞給學生的音樂知識,轉化為一種意識,融于學生的生活及觀念中。
參考文獻
[1]孫中偉.淺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9(13):11-12
[2]柳小芳.增強音樂趣味,培養核心素養—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探究[J/OL].黃河之聲,2019(05):1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