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菲
摘 要:小學階段的音樂學科雖然不屬于主要學習科目,但是也不能輕易忽視音樂教學給學生道德塑造帶來的影響。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需要合理秉承素質教育理念,在傳授學生音樂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情操,促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審美意識以及價值觀念。對德育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滲透予以探究。
關鍵詞:小學音樂;德育;滲透
音樂其實是人們抒發內心情感的一種特殊方式,因此小學音樂教師需要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通過對作品的學習,將自身的精神世界與作者的精神層面達成一致,并實現情感的共鳴,從而熏陶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其實,德育與我們的政治生活息息相關,因此,在引導學生感受音樂魅力的同時,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感受政治生活精神層面。音樂教師可以結合當下時代背景選擇具備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的音樂素材進行拓展教學,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德育滲透。但是,目前很少有教師可以實現音樂與德育的完美滲透,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教師自身缺乏德育理念,大部分教師只知道如何完成知識與技能傳授,卻完全忽視對學生進行德育;第二,教師沒有探尋到在音樂教學中合理實施德育的方式,只能完成一般的音樂授課,無法實現德育。以下對此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一、轉變教學模式,激發學習興趣
傳統音樂教學模式中,教師只是一味地播放教材曲目引導學生欣賞,然后自顧自地進行講解。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并且也較難達到德育效果,在一定意義上壓抑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小學音樂教師應該結合教材素材,抽取其中的背景故事予以講解,引導學生通過了解歌曲背景進而深入了解作者作曲時的心理,進而感同身受地與作者產生共鳴。
另外,為了有效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以及獨立思考的特性,教師應該適當減少課堂功利性,即只是為了完成教學進度而教學。比如在講解小學音樂教材《新年好》時,教師可以結合“新年”的主題,先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思考新年時自己會做什么事情,再結合歌曲本身進行學習,不僅可以深化學生對春節的深入了解,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更可以激發學生對傳統節日的歸屬感。
二、適當講解素材背景,激發學生情感共鳴
小學階段的音樂素材都是編者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選擇的,所選小學音樂曲目都包含一定的教育意義。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涉世較淺,對于教材音樂素材的時代背景并不是特別了解,因此只是表面地進行學習,而無法對音樂本身所蘊含的深刻含義進行理解和思考。基于此,教師在進行實際教學的時候,需要剖析音樂素材本身所具備的情感價值,有效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啟迪。例如,若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出“愛國”的觀念,學生只會覺得抽象,并不能深入地理解。因此,教師需要結合“愛國”觀念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提升學生對于該觀念的理解。
教師在講解小學音樂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其中有一句歌詞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身處現代社會生活的學生便難以理解其中的含義,教師可以有效結合該歌曲創作的時代背景進行相應講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創作于抗戰年代,當時我們國家正處于內憂外患的兩難境地,而我們的革命前輩卻不畏艱難,為人民能夠過上好日子前仆后繼地奉獻自己。通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創作時代背景的講解,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該歌曲每句歌詞背后所蘊含的深意。教師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天安門升旗抑或是奧運會上播放國歌的場景,讓學生感受其中的愛國氛圍,激發愛國主義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通過講解引導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更有助于學生培養核心價值觀。
三、有效培養學生的民族熱情和歸屬感
小學音樂教材中包含一些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音樂素材,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特色進行感悟,同時引導學生感受其中所包含的文化特點和民族藝術,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和歸屬感。
例如,教師在講解小學音樂課程《楊柳青》時,可以發現整首歌曲旋律優美,相比其他音樂曲目情感更加鮮明,學生通過賞析歌曲可以感受到歌曲所傳達出的“幸福感”。教師可以結合多媒體技術展示農民群眾辛勤勞作的情境,引導學生感受歌曲所涉及的當地人民的文化特點,再將自身所處地區的民族習俗和文化進行融合,進而深入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通過情境交融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更是讓學生能夠有效進行學習,深化德育的宗旨。
綜上所述,小學音樂教師需要在實際課堂教學中積極滲透德育,不僅強化學生的音樂知識,同時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因此,教師需要不斷改善自身的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課堂需求進行不斷優化和調整,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武赟.德育培養視角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研究[J].教育界,2020(34):37-38.
[2]陳春苗.融合德育 引導成長: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提升學生道德素質的方法[J].考試周刊,2020(43):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