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的目標中包含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而數學模型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抽象化思維,實現抽象內容與具象內容的轉化,有利于小學生深化數學知識,提高小學生的解題能力。從小學數學應用數學模型的意義入手,探究其具體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模型;模型思維;教學策略
數學本身是一門較為抽象且復雜的學科,而小學生在進行數學學習時應學會將問題簡單化,將抽象內容轉化為具象內容,以便自身進行理解與學習。而這就需要小學生具備模型思維,將復雜的知識通過數學思維轉化為具象的模型,從而更加直觀地觀察問題,快速地解決問題。而數學模型思維的應用也是小學數學創新改革的切入點,有利于小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實現更加高效的數學教學。
一、小學數學教學應用數學模型的意義
小學生正處于思維初步形成、奠定數學基礎的關鍵時期,面對難度較高的數學學科,利用數學模型思維能夠降低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難度,并幫助小學生奠定扎實的數學思維基礎。首先,對小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具有積極意義。小學生在通過模型將抽象知識轉化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充分鍛煉其獨立思考的能力,并使其初步形成數學邏輯思維。其次,對培養小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積極意義。理論與實踐都是數學中的重要內容,而通過數學模型思維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最后,對激發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具有積極意義。它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枯燥感,為小學數學課堂注入了創新性及活力,能夠提高數學對學生的吸引力。
二、小學數學教學應用數學模型的策略
(一)通過情境導入法開展模型思維訓練
課前導入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第一個環節,也是培養學生模型思維的重要環節。在課前導入中通過情景導入法能夠幫助教師引導學生形成模型思維,以直觀生動的情境提高學生對數學模型思維的理解,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及模型建立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例如,對于十以內加減法的教學,教師可通過多媒體設備將數學問題轉化為情景圖,引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根據7-3=?這一問題繪制七個人共同在公交站等公交的情景圖,在第二幅情景圖內顯示有三個人乘坐公交車出發,問現在公交車站還剩幾個人?這種直觀的教學情境能夠使小學生簡單明了地理解問題并獲得答案,同時針對十以內的加減法形成相應的數學模型,能夠快速地消化該堂課的教學內容。
(二)基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模型思維
在數學課堂上動手操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教學活動,而動手操作有利于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記憶,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在培養學生模型思維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發揮動手實踐能力,因為這種直觀性、可操作性的教學活動,對學生建模思想的認知理解與運用作用突出。
例如,關于圓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自己制作圓柱體的模型,同時結合自己的模型畫出圓柱體的展開圖,并對其進行觀察。經過自己動手制作后,學生能夠發現在圓柱體的展開圖上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分別是兩個圓和一個長方形。于是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建立數學模型的方式進行解題,即便學生對圓柱體的表面積計算渾然不知,但是通過對其側面積的計算發現了其中的道理。可見學生不僅解題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鍛煉,而且還發現利用模型來解決問題是非常簡便的。
(三)在問題引導下訓練學生的模型思維
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建立模型的方式更容易找出正確的解題思路,但這需要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本質屬性有充分的把握,構建起正確的數學模型。學生需要有較強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抽象能力,在不同的問題下,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以建立數學模型的方式,對學生的模型思維進行鍛煉。
例如,在乘法分配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已知新建房屋的廚房與客廳平面圖,在客廳平面圖中需要鋪設6行12列的地磚,而在餐廳的平面圖中,則需要鋪設4行4列的地磚,那么廚房和客廳所需要的地磚數是多少?也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客廳的長和寬為9米和7米,臥室的長和寬為8米和6米,那么這兩個房間的面積一共為多少?在這樣不同的問題下,學生通過建立不同的數學模型鍛煉了數學模型的建構與應用能力。
實際上對于學生建立數學模型思想的問題有很多教學方法,只是這些方法必須以學生為中心來進行探索,教師需要對學生的學習基礎有充分的了解,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楊云云.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模型思想的培養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0(22):144-145.
[2]黃美珍.有效進行模型建構 強化模型思維形成[J].考試周刊,2020(45):17-18.
[3]俞露.立足小學數學模型思維培養的教學探索[J].新課程,2020(22):192.
[4]王發剛.滲透數學模型思想 創新小學數學教學[J].名師在線,2020(14):40-41.
作者簡介:趙云(1977—),女,漢族,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