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曉春
摘 要:理論學習提高會對教師的教育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然而教師對于理論知識學習往往不夠重視,或是選擇性地忽略。以“基于核心經驗的幼兒園集中活動的設計與實施”課題為例,結合研究過程,從三個方面具體闡述了如何激發教師主動學習理論意識、強化提升理論素養。
關鍵詞:行動研究;理論學習;核心經驗
作為一名教師,傳道授業的職責要求教師有終身學習的意識,要不斷學習提升自己,包括學科理論素養的提升和專業技能的提高等。作為一名教研員,我嘗試用各種方式提升教師隊伍的各方面素質,多年的培訓觀察及數據分析,我發現教師對技能技巧的培訓、專業能力的提升主動性較強,而對較為枯燥的理論知識培訓往往不夠重視,或是選擇性地忽略。很多教師甚至認為會上課就行了,學不學理論沒太大關系,那么理論學習重要嗎?
南京師范大學王海英教授提出,教師要支持孩子自己發現問題,成為有質量、高質量的陪伴者,強調教師要回歸兒童視角、兒童立場,要善于捕捉幼兒在一日生活中真正感興趣的內容,支持幼兒展開專注的探究過程,而這一切都取決于教師對于兒童的認知以及對游戲的認知等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如果缺乏理論的支撐,則無法做出科學有效的回應。
四川師范大學教育科學院鄢超云教授的觀點,讓我印象很深刻,鄢教授以游戲的支持為例,指出教師關于游戲的知識,關于游戲中兒童的知識和關于指導兒童游戲的方法的知識,這三方面需要協同發展。而目前一線教師的實際情況是大多很會組織活動,在方法上見長,但對于游戲的知識與兒童的知識把握不足,理論很薄弱,他強調“老師能看到什么,取決于腦袋里有什么”,即腦子里有什么眼睛里才能看見什么,而這腦子里有什么取決于老師在理論方面的積累與沉淀。那么,進一步地思考推斷,只有腦子里有,眼睛里也有,那么行動上才能有(適宜的教學行為),幼兒園老師日常的教學行為蘊含著自己對教學理論知識的理解,體現著個人對幼兒教育的認識和教學理念。反觀幼兒園教育教學現狀,在聽評課的過程中我發現,許多活動目標模糊、思路混亂、低質低效,主要的原因就是理論的積累不足。因此,理論學習提高對教師的教育行為產生直接的影響,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意義重大。
專家學者們都強調了理論學習積累對于教師組織活動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呢?很多幼兒園都采用了多寫多練的方法,期望教師在提高文字撰寫能力的同時,能夠主動去學習一些理論,查閱一些資料,但對于文字基礎較差的大多數幼兒教師來說,撰寫文章往往讓他們覺得非常困難,無從下手,而且要求教師大量地撰寫文章,容易造成教師下載翻抄,流于形式,劉焱教授在《兒童游戲通論》中指出,知識的學習是在理論學習、實踐操作中不斷進行的。書到用時方恨少,對于理論學習缺乏動力的老師,只有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理論在指導實踐中的作用,才有可能,也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去學習理論的主動性,因此,我嘗試將理論學習提高與指導教師平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結合起來,并通過精心設計的教研活動(活動設計與實施點評),激發教師提高理論學習的意識并較深入地學習相關理論。下面,就以課題“基于核心經驗的幼兒園集中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研究為例,談談具體的方法。
一、基于理論的活動設計思路
結合幼兒園教育教學的現狀及教師隊伍的實際情況,為幫助教師真正理解教育內容,確立合適的教育目標和重點,從而使設計的活動更符合推動幼兒發展的整體方向,幫助教師學會識別教育契機,成為幼兒活動的合作者與支持者,我申報了課題“基于核心經驗的幼兒園集中活動設計與組織”,期望在課題研究過程中,引導并幫助教師熟悉有關核心經驗的理論,實現“有理解地教”。
我引導課題組成員從撰寫教案入手,從把握單個活動的目標入手,結合相關理論知識設定活動目標和重點,展開活動框架。在設計過程中,教師逐漸學會有意識地研讀相關的理論,為自己的設計找依據。
如在小班繪本閱讀活動《我愛你》中,教師設計了三個目標:(1)觀察畫面,嘗試描述畫面內容。(2)能用“我愛你×××”句式說完整的一句話。(3)能一頁一頁地翻看書本,體驗閱讀繪本的樂趣。設計的目標中關注到了小班幼兒學說完整句的經驗、翻看書本的經驗、觀察畫面的經驗,對一個繪本閱讀活動,這樣的目標設定看起來是完整的,但通過進一步的理論學習,檢視該活動蘊含的核心經驗,教師注意到,自己忽略了該繪本中出現的新內容:環形畫面,怎么看環形的畫面對于小班幼兒來說,是閱讀圖書需要掌握的基礎技能,是必要的經驗,同時是個難點,需要通過引導幫助幼兒掌握才有助于幼兒今后在沒有教師的幫助下,也能順暢地閱讀類似的畫面,本次活動的重點應該放在突破對閱讀環形畫面的方法上。因此,對活動的目標1進行了調整,調整為:觀察畫面,嘗試描述環形畫面……并且在實踐過程中,設計制作了PPT動圖,直觀地表現了畫面的旋轉效果,讓幼兒跟著故事的主要角色走動,很好地突破了幼兒閱讀環形畫面的難點。深入的理論學習使教師將對一個活動的關注提升到這類活動對幼兒整體發展的關注上,使教師認識到我們在教育教學中不能將目光放在一個活動上,而應該以一個個活動為載體,幫助幼兒掌握一些關鍵經驗,使幼兒獲得發展。
二、強化理論的活動研討點評
在活動點評中,我們將注意力從活動展開的細節問題轉移到活動設計與實施中對核心經驗的理解與把握上。
如:課題組成員集體觀摩了小班語言活動《春雨》(兒歌欣賞),在活動中,教師的活動目標設定為:觀察理解畫面內容……用對答的方式朗誦,感受意境美等,活動環節的實施框架是:以圖入文,從讓孩子觀察春天的圖片,感受圖片引入兒歌的學習,在接下來的環節中,結合提問用多幅圖片分別展示每一句兒歌的內容、幫助幼兒記憶理解兒歌、多種方式朗誦……整個活動設計側重理解記憶。
在活動點評過程中,我先結合現場活動指出教師忽略了該活動定位在“兒歌欣賞”,欣賞的主體是文學作品本身,目標設計及活動的展開應該從作品入手,讓幼兒從文學作品中感受到美的畫面、美的語言表達方式,而不是通過看一幅畫面,梳理出一首兒歌。接著,我帶領課題組的老師進一步學習了有關語言領域核心經驗相關部分的知識,明確了兒歌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在幼兒園語言領域核心經驗中,對應文學語言這個維度的核心經驗,重點學習了如何學習與運用文學語言:文學詞匯方面強調了通過“聽”感知效果,用“聽”的方式形成印象,在“傾聽”基礎上誦讀;而文學形式方面提出了要感知兒歌朗朗上口韻律的特征……在文學想象方面,提出了要跟隨成人朗誦,形成對作品中具體實物的想象,在此基礎上,再根據經驗進行想象,替換某個要素的創編……在觀摩活動及理論學習的基礎上,課題組結合小班文學語言三個維度的經驗及關鍵點,初步梳理出組織兒歌欣賞活動有以下要點:(1)以聽的方式切入;(2)借助生活經驗理解詞匯,模仿并學說;(3)感知韻律結構特點;(4)通過聽讀形成對作品的想象,進而再用動作表現進行創編。對應核心經驗及學習運用的方式相關理論知識,檢視活動目標設計及實施環節,教師發現了問題,兒歌欣賞到底要讓孩子得到什么?怎樣幫孩子獲得這些經驗,教師都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
在這樣的點評思路中,老師從中獲得了不同的收獲,結合實踐對一些理論加深了理解,更大的收獲是激發了老師學習理論支撐實踐的意識。
三、提升理論的精讀交流活動
(一)精讀理論,展示學習成果
老師學習理論知識,時常停留在泛讀的層面上,但很多的內容需要細細品味,才能有比較深的理解和認識。因此,我在課題研討的過程中安排了一些精讀交流活動,讓承擔開放活動的老師結合自己開放活動的內容所涉及的理論書籍相關章節,帶領大家進行精讀,具體介紹自己如何依據相關理論進行活動設計,引導大家讀理論。這樣做,能讓大家把目標聚焦在比較小的點上,進行集中精力地學習,深入地學習,再加上有展示活動的生動對應,有助于老師更加深入地理解相關的理論內容。如:在課題研討讀書交流中,教師結合自己展示的大班社會性活動《蜈蚣向前走》,組織大家精讀了社會領域核心經驗部分的內容,使老師對于社會領域的自我、他人、社會文化三個維度的知識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尤其是對本次活動涉及的有關善于合作的經驗加深了認識,組織活動的吳老師還重點提到自己在學習中看到“幼兒園社會領域教育活動誤區”的部分,談到以往社會性活動以說教為主,“老師說得多,孩子說得少”,從中獲得啟發,嘗試通過游戲的方式展開活動,充分發揮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性。從活動現場看,確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幼兒在一次次的游戲中學會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適應、配合同伴,學習基本的合作,一起解決游戲中出現的問題,相信通過這樣的游戲,有關合作的一些規則、技能就能得到內化。
(二)交流討論,共同解決問題
課題組成員整體的理論提高,僅靠帶動遠遠不夠,還需要教師自己多加練習,成員之間共同促進,除了課題組的讀書活動,我還定期組織交流討論活動,讓課題組成員每人就一個領域設計活動方案,組內交流。要求設計者為自己的設計舉出理論依據,為自己提出的意見和建議舉出理論依據。目的在于進一步促進教師主動學習,在自己設計活動及聽評述、做評述時不斷強化相關理論知識。
雖然課題還在起步階段,但通過一個階段的課題研究的實施,我們看到了很多可喜的變化,老師主動學習理論的意識增強了,理論學習更有方法了,在理論素質上得到了較大的提高。我們期望依托此課題研究,使老師獲得長足的發展,進而帶動更多的教師重視理論學習,從根本上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行為,促進保教工作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譚楣.幼兒園五大領域核心經驗[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7.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