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進祥
摘要:隨著教育事業的創新和改革,各級各類學校逐漸開始重視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由于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分層教學理念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認同和采納,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對課堂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作業難度、教學評價環節開展運用分層教學,注重學生的全體發展,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的數學能力,打造高效的初中數學教學課堂。本文將以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為主題,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詳細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初中數學;分層教學;應用方法
在初中數學傳統教學課堂上,由于教師忽視學生的差異性,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逐漸形成兩極分化的教學現象,降低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所以,教師改變自身傳統的教育觀念,采用分層教學模式,由淺到深地開展數學知識的講解,根據學生不同的數學認知能力,設計分層的學習目標,促進學生整體數學能力的發展,充分發揮出應用分層教育觀念的教學優勢。
一、分層提出數學問題
在初中數學知識的講解中,由于學生初次接觸到新的數學概念,數學認知能力差的學生,無法跟上教師講解的步伐,無法感受到數學知識探究的樂趣。所以.教師從已學的數學知識導入新的數學概念,增加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聯系,分層提出數學問題,最大限度保證學生的參與度,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學中,教師從一元一次方程出發,向學生提出下述數學習題:“已知小明的數學成績比平均分多5分,小華的成績比平均分少5分,兩人數學成績的總和為160分,問小明、小華的數學成績分別為多少?”學生結合自身所掌握的一元一次方程,通過將平均分設為x的方法,列出(x+5)+(x-5)=160的數學方程式,進而完成數學習題的解答。然后,教師通過改變數學題千中條件的方式,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講解,“兩人數學成績的積為6375”,引導學生依『日按照設未知數的方式列數學方程,(x+5)+(x-5)=6375,讓學生自主化簡方程式,得出一元二次方程,引入其數學概念的講解。最后,教師向學生設計多個一元二次方程的數學情境,引導學生自我總結得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標準式,ax2+bx+c=0(a≠0),向學生提出“為什么要求a不等于07”的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以假設驗證的方式,發現當a=0時,其轉變成一元一次方程,促進學生深層次地理解數學知識,以分層提出數學問題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數學自主探究能力。
二、分層設計學習目標
在初中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如果教師為學生設計統一的學習目標,會導致學困生無法完成學習任務,長此以往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產生厭學、自暴自棄的心理。所以,教師根據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不同,設計科學合理性地學習目標,保證學困生掌握基本數學知識,推動學習能力強的學生自主探究,促進學生整體數學能力的提高。
在勾股定理的教學中,首先將學生學習任務合理性地分為三個等級,設計相應的學習目標,初級學習目標為熟練掌握勾股定理的內容,中級學習目標為靈活運用勾股定理,高級學習目標為探究勾股定理的證明過程。鼓勵學生按照學習目標的高低,逐步激發自身的學習潛力,開展勾股定理的學習。然后,教師對每一層學習目標設計訓練習題,檢驗學生的學習完成度。
三、分層布置數學作業
在初中數學知識的學習中,習題訓練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之一,然而數學教學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布置作業成為主要的習題訓練途徑。教師以分層布置作業的方式,將作業內容劃分為基礎習題、拔高習題、延伸習題三個模塊,并不是區別對待學生,讓學生按照自身的能力完成數學作業,提升數學習題訓練的教學效果。
在等腰三角形知識的作業設計中,將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概念作為基礎習題,如“已知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為30度,問另一個底角的度數”,考查學生對“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性質的掌握程度。將基本數學性質和概念的變形作為拔高習題,如“已知一個等腰三角形的一個內角為30,問其他兩個內角的度數”,考查學生數學思維的全面性和數學性質的靈活運用能力,若其為底角,其他兩內角的度數為30、120,若其為頂角,其他兩內角的度數為75、75。將等腰三角形知識的拓展作為延伸習題,如“已知一個等腰三角形ABC的邊長分別為5、5、6,連接頂角與底邊中點為線段AD,證明線段AD與底邊BC垂直”,增加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聯系,合理運用勾股定理,證明三角形ABD、ACD為直角三角形,再通過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完成證明過程。通過不同難度、不同層次的數學習題作業布置,引導學生逐步提升自身對數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
四、分層開展教學評價
在初中數學教學環節中,教師通常對數學成績優秀的學生進行表揚,而忽視了成績差而努力學習的學生,讓其產生被遺忘、被放棄的思想,逐漸耗盡自身的學習動力,成為學困生。所以,教師開展分層教學評價,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幫助學生建立學習的自信心,提升分層評價的教學有效性。
在教學課堂中,教師向學困生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讓其獲得正確回答問題的成就感,并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再加上教師合理性的鼓勵和表揚,進而專心投入課堂學習中。同時,當教師發現一位學困生認真做筆記時,教師在班級中進行表揚,并將其樹立為其他學生學習的榜樣,推動班級學生形成做筆記好習慣,讓其受到教師的認可和肯定,更加努力地做筆記和學習,逐步提升自身的數學能力。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分層教學環節中,教師根據數學教材內容,向學生提出不同難度、層層遞進的數學問題,并要求相應層次的學生進行解答,保證全體學生參與到數學知識的學習中,同時開展分層教學評價,引導學生具有針對性的學習,促進學生逐步提升數學綜合能力,形成完善的數學分層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沈鳴蕾.分層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名師在線,2020(3).
[2]李永明,郭建華.中學數學教學中的分層次教學法的探討[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19(6).
(責編吳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