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李小紅
摘 要: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村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施鄉村振興,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指出了“三農”工作是黨中央工作的重中之中,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我們只有以鄉村振興建設為主題,堅持以人為本、重在建設,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到縣域經濟、農村市場中去,加快建設生態美、農業強、百姓富的美麗鄉村,才能真正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村經濟;問題探索;對策建議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意義
鄉村振興是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做好“三農工作”的重大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才能真正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農村經濟的現狀
岑鞏縣隸屬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內居住著漢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土家族等18個民族,總人口23萬人。從調查結果來看,岑鞏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如下:
1.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岑鞏縣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村重點領域改革得到推進,農業生產發展總體穩中向好,農村產業發展勢頭良好,農民收入持續增加。在5000余名鄉土人才的技術指導下,全縣吹響了脫貧攻堅行動號角,讓“產業革命”蓬勃發展,目前,岑鞏縣以500畝以上連片壩區為突破口,大力發展雜交水稻制種3.9萬畝、稻田養魚2.46萬畝、蔬菜13萬畝,實施了烤煙1.72萬畝、花卉0.8萬畝、菌草2萬畝、芳樟0.5萬畝、桑蠶0.5萬畝等種植產業,力爭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速達6.8%的目標,確保全縣貧困人口脫貧,整縣減貧摘帽順利通過省第三方評估和國家抽檢。
2.科技含量明顯提高,產業調整初顯成效。岑鞏縣以現代高效農業產業示范園為重點,加大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縣建設力度,推進特色農副產品加工供應基地建設,大力發展雜稻制種、優質烤煙、花卉蔬菜、精品水果、生態畜牧漁業、兩茶”為主的六大特色優勢產業,農業產業穩步推進。優質農產品比重上升,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形成全面開花的發展格局。
3.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鄉村面貌持續改善。近年來,岑鞏縣加大鄉村投入力度,加快道路建設、自來水供給、污水處理、河道治理、垃圾收集處理、改廁、路燈亮化、通公共交通、電網改造、有線電視、通訊、以及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鄉村環境有所改變,鄉村建設任重道遠。
4.農村投入加大力度,社會事業協調發展。農村教育科技衛生文化等事業經費加大,逐步縮小了城鄉社會事業發展的差距。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提高了教育質量;開展了農村合作醫療,改善農村醫療條件;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等活動,在農村形成了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5.加快培育新型產業,實現產業深度融合。岑鞏縣大力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和休閑農牧業等二三產業,依托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加快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進一二三產業實現深度融合。
三、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農村經濟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鄉村產業化程度不高。當前農村農業經濟結構單一,主要是產業化程度不高。在整個農村農業經濟結構中,第一產業依然占比最大,第二、第三產業發展與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從農業產業內部結構來看,種植業、養殖業依然是支柱產業,大部分農村地區獲取收益的方式還是依靠農民經營農產品,少有形成上規模的集體經濟。在產業引入、產業鏈深化等方面仍然處于探索狀態,種養殖業向其他產業轉化仍然存在壁壘,缺乏有效手段。
2.鄉村集體經濟薄弱。由于客觀條件的制約、主觀上不思進取、政策措施不落實、村班子戰斗力不強、政策扶持力度不夠等多種原因導致目前鄉村集體經濟基礎薄弱。
3.鄉村人口空心化。鄉村由于受城鎮化發展、區域經濟發展狀況、自然環境、農民收入水平及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制約,大量青壯年外出,能人引進難,土地荒蕪現象正在加劇。幾乎有一半的家庭把農業當副業,“誰來種地”“怎樣種地”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大問題。
4.鄉村產業發展斷鏈化。龍頭企業整體規模不大,深加工能力不強,鏈條短,高附加值產品不多;多數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業主僅僅是把單家獨戶的土地集中起來,按比較傳統的方式進行生產經營,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全產業鏈未形成。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在各自的機制內發揮著作用,缺乏與其他產業形態對接和融合的意識,上下游產業鏈沒有較好鏈接,縱向、橫向之間合作途徑不寬,“產、加、銷”一條龍的運營機制、組織機制沒有完全形成。此外,農業融資困難重重。
5.農村改革呈現瓶頸化。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中,產權流轉管理體系不健全。如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價值無法實有化,缺乏完善的評估體系,基準價格無法確定等。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拉大。
四、鄉村振興背景下發展農村經濟的對策及建議
1.著力發展壯大優勢產業。根據當前農村發展情況,改善農業農村經濟結構的有效手段之一就是著力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在產業布局、產業經營、產業提升進行深化。一是要引進優質產業。在引進產業之前要結合當地情況進行產品調研和市場調研,確保引進的產品要能在當地大規模生產,產出后要能滿足市場需求。同時要對引進企業和業主的實力進行考察,確保能長期合作。二是要促進產業多元化。不僅要依靠農業產業本身來獲取收益,還可以結合當地旅游特色,通過開辦“開心農場”、“星級農家樂”等手段,促進農村旅游業發展,實現產業發展多元化。三是要打造知名品牌。加大品牌培育、塑造、營銷推介和宣傳保護,打造一流知名農產品品牌,進一步吸引消費者。
2.著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制定出臺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強的方法措施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健全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找準路子辦企業,探索“以工興農,以工富村”的新途徑。建議每年拿出專項資金,鼓勵建立和發展“名、優、稀、特”生產加工基地,提高農業比較效益。同時,加強村級財務管理,抓好集體存量資產管理,促進集體資產保值增值。探索新形勢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脫貧攻堅緊密融合、相互促進的新路子,對集體經濟薄弱村尤其是貧困村進行對口扶持。
3.著力強化“能人”培育機制。建議一是設立“現代農業創業獎”,對“有農業創業基地、有先進農村實用技術、有明顯創業成效、能帶動農民共同致富”的“三有一能”現代農業創業者,給予物質精神雙重獎勵,提升“能人回引”水準,大力開展農產品營銷人才、農業科技推廣人才、發展專業合作社的帶頭人的技能培訓,增強農業就業和農村的吸引力,鼓勵、支持廣大青年特別是大中專畢業生投身現代農業。二是擴大省、州級示范社和示范場創建規模,支持有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上市,推動涉農中小型企業組建企業集團和產業發展聯盟。推廣農村資金互助合作社,解決合作社成員產業發展資金不足問題;發展農業技術合作社,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服務。
4.著力提升產業連接融合力度。一是每年安排一定資金進行以獎代補,重點用于土地流轉后實行規模化經營、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優勢主導產業規模經營主體獎補和縣鄉土地流轉服務、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機構建設,為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創造良好條件。二是大力拓展農業多功能性,如發展深加工、旅游農業、創意農業等,創新“壯大戶、戶建場、場入社、社接企、企連市”的產業化新機制,引導農業產業向產、加、銷一體化經營縱深發展。三是強化金融保障,把信貸資金更多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創新涉農金融機構“信貸+保險”產品,探索土地經營權證、生產設施設備、注冊商標等抵押擔保辦法,解決融資難題。
5.著力完善農村改革發展體制。一是加強配套體系建設,制定深入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規范性配套文件和具體實施細則,加快交易體系建設,鼓勵和支持農民以轉包、出租、互換、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交易農村產權,實現資本、資源、技術等要素優化配置。二是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繼續完善分類供給機制,提升邊遠落后地區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建立完善社會資本投資收益保障機制,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工作,形成政府、市場、社會、村民協同參與的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體制。
實現鄉村振興,是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發展農村經濟的根本途徑;是建設生態美、農業強、百姓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選擇;是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我們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治理體系現代化,推動岑鞏縣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走在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