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余
摘 要:農村小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容易因為外界環境和教學資源等原因,出現學習意識不足、學習方法落后等問題,制約了學生的發展,產生了學習方面的困難,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情況,為學生設計合理的學習計劃,方便學生在課堂上汲取營養,完成后進生的轉化工作。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后進生;轉化
對于農村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更具挑戰性,能夠幫助學生走出學習的誤區,提高學生的學習意識,讓學生盡快融入到語文學習中來,突破環境和資源對學生的限制。
一、后進生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一)后進生存在的問題
1.學生學習意識不強
農村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容易受到家長的影響,認為漢語是大家日常表達的語言,用途廣泛,不需要在課堂上多花費時間去學習,在生活中學習也是一樣的。學生的這一錯誤觀念,導致學生缺失了語文系統學習的機會,很容易就出現學習方面的問題,難以理解知識的內涵,阻礙了學生的后續發展,是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
2.學生習慣不佳
農村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誘惑,出現“三分鐘”熱度的問題,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交頭接耳說話,打斷教師教學,上課睡覺,不按時完成作業,甚至抄寫他人作業,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加大教師的教學負擔。
3.厭學心理存在
農村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存在厭學心理,從內心深處抵觸語文。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加強對學困生的課堂管理來解決,但是受當前疫情的影響,教師更多地采取了上網課的形式,這就使得學生很容易脫離教師的視線,自律性差的程度加深,師生溝通不良,教師教學難以滿足學生的需要,課堂訓練難以有效開展。此外,網上資源良莠不齊,造成了時間上的浪費,更容易加劇學生的厭學情況,使得學生無法全身心投入課堂,注意力渙散。
(二)后進生存在問題的原因
1.家庭原因
后進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出現問題,一部分是受家庭的影響,家長不重視學生的語文學習,甚至還會因為外界因素耽誤學生的學習。部分家長在教育學生的時候,固執己見,將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其他學科的學習上,壓縮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時間;部分家長在指導學生的時候,缺乏耐心,喜歡把事情推給教師,影響學生的后續學習;還有部分家長在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傳播了錯誤的觀念,加劇了學生情況的惡化。
2.學校原因
后進生容易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出現問題,還有一部分是受到學校影響,沒有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環境,沒有參與語文實踐的機會,難以近距離接觸語文知識,多度依賴教師。這些都使得學生語文學習受阻,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督促學生自主學習。
3.眼界限制
部分后進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時候,容易受到自身發展眼界的限制,難以看到語文學習的積極意義,更喜歡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常常猶豫不決,缺乏學習的主見,失去學習的機會。教學資源的缺乏也容易限制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得學生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一面,無法想象廣闊的語文天地。
二、農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后進生轉化策略
(一)調動學生學習的意識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轉化后進生的時候,可以通過調動學生學習意識來實現。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只有在內心深處產生了學習的動力,才能不斷汲取語文知識的營養。對于后進生來說,養成語文學習的意識十分重要。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幫助學生發現語文學習的樂趣,促進學生探索語文知識。
在學習“鐵杵成針”時,筆者在教學中為學生列舉了李白的詩,讓學生進行朗誦,感受詩人的浪漫氣息。學生朗讀李白的詩詞后,都被詩中的表達所震撼,獲得了語文學習的樂趣。接著,筆者讓學生試想一下,李白小時候的樣子,是不是也這樣厲害呢?學生都認為是的。筆者組織學生閱讀故事,進行二次判斷。學生閱讀課文后才發現李白小時候和大家一樣,更喜歡玩耍,直到受到老婆婆的啟發,才發憤圖強,成為一代文豪。學生被李白的故事激勵,紛紛表示會做一個好好學習的人。
(二)豐富學生學習的內容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轉化后進生的時候,可以通過豐富學生學習的內容來實現。學生是活潑好動的,對新鮮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來輔助學生學習,讓學生觀賞到語文的美景,收獲學生的感嘆。
在學習“精衛填海”時,筆者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了《精衛填海》的動畫片,讓學生在動畫片中了解精衛的形象,品味精衛的精神。學生觀看動畫片后,很快就被動畫片吸引,結合課文,知道了精衛因為溺死在東海,化作精衛鳥,口銜樹枝,想要填平東海。學生在課文中感受到了精衛堅持不懈的精神,了解了精衛的形象特點,豐富了自己的想象。
(三)增加與學生的交流溝通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轉化后進生的時候,可以通過增加與學生的交流溝通來實現。學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小伙伴融合在一起的。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設置交流的平臺,使學生在溝通的過程中分享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
在學習“落花生”時,筆者為學生設置了問題:作者通過描寫花生想要表達怎樣的主旨?讓學生與小朋友一起結合課文進行討論。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積極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遇到爭執的地方,學生嘗試從課文中找支撐,與教師進行溝通,驗證自己的想法。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形成了表達的習慣,鍛煉了合作的默契性和語言組織能力。
(四)促進學生實踐體驗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轉化后進生的時候,可以通過促進學生實踐體驗來實現。學生是學習的實際參與者,任何人都無法替代學生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要看到學生學習的這一特性,學會尊重學生,突出學生,為學生設置語文學習的任務,增強學生的實踐體驗,幫助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技巧。
在學習“牛郎織女”時,筆者為學生設置了表演的任務,讓學生利用身邊的材料,設計表演的背景和細節。學生以課本為依托,設計了表演的劇本,敲定了主人公的語言和動作,還利用五顏六色的塑料袋、雞蛋托等設計了表演的服飾、發型等,增添了課堂學習的趣味。學生在表演中,熟悉了文章的內容,形成了實踐探究的意識,發揮了自己的創意,深化了體驗的情感。
(五)加強對學生的反饋
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轉化后進生的時候,可以通過加強對學生的反饋來實現。教師的評價就像是學生學習的一面鏡子,能夠向學生展示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疏漏與不足之處,讓學生了解從哪里爬起來。教師在評價學生的時候,也更容易貼近學生,了解學生的想法,設計符合學生的教學計劃,拉近與學生的關系,讓學生不再畏懼教師,而是享受平等教學關系的優勢。學生在教學反饋中,不僅能夠收獲語文學習的成果,還能收獲語文學習的成就感。
總之,本文通過分析后進生的問題和原因,找出了制約后進生前進的因素,結合學生的情況,提出了農村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后進生轉化的策略,通過不同的方法向學生傳播了語文知識,幫助學生找到了適宜自己的學習方式。
參考文獻:
[1]榮慧. 小學語文探究式教學策略[C].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18年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專題研討會論文集.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18:306-307.
[2]周立聰.克服阻力,創建小學語文有效課堂[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12):57-59.
[3]李瑞蘭.繽紛互動,豐富課堂——小學語文課堂互動教學簡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