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泉
摘 要:生物學科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能夠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有利于學生塑造健全人格,有利于學生養成科學的思維方法。生物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引導學生批判質疑,培養學生理性思維,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關鍵詞:初中生物;科學精神;培養;自主探究;批判;質疑;理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G421;G633.9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4-0063-02
就生物教學來說,教師應將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當作教學的重要目標。科學精神作為學生的六大核心素養之一,指的是學生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形成的價值標準與思維方式及行為表現,具體包括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和勇于探究。學生在生物學習中形成良好的科學精神,能夠為將來更好地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生物教師在教學中應肩負起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重任。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意義及其策略進行探討。
一、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意義
1.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能提高社會生產力,還能促進人類思維的發展,促使人們不斷更新思想觀念,確保人們的思維更理性也更科學,進而提高社會精神文明程度。但是我們應認識到,科學技術的進步并不能自發提高精神文明的程度,因此現代教育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
2.有利于學生塑造健全人格
科學技術的發展帶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為學生成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使其能接受更優越的教育。同時,現代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也要求學生具備更高尚的人格修養和更高水平的文化素質,即具有現代健全人格素質,包括科學精神。因此,教師在生物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刻體會科學精神的內涵,并做到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塑造現代健全人格。
3.有利于學生養成科學的思維方法
通常來說,每次科學活動的重大進展都會在人類精神生活領域引起連鎖反應,促使社會形成求真、批判精神,逐步提高人們對科學思維方法的重視程度,提高人們的創新意識,從而推動社會進步。因此,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可以幫助其形成科學的認識方法和思維方法,讓學生的思維更加嚴謹、科學。
二、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策略
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就生物教學而言,生物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習教材內容,還要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進學生科學精神素養的提升。這就要求教師在生物課堂上高度重視“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這樣才能為學生日后更高層次的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從實際的課堂教學來看,很多學生在生物學習過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及操作問題,這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障礙。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首先要解決的應該是引導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的問題。以“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這個實驗為例,雖然每個學生都見過魚,但是有用手抓住魚的經驗的學生占少數。更多的情形是當小魚的身體在學生手中使勁擺動時,學生就會很慌亂,甚至大喊大叫,直至小魚從手中滑落。為此,操作實驗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含水量充足的紗布包住小魚頭部,或者用滴管給魚鰓處滴水,這樣就能有效避免小魚因為缺水而亂動的問題。另外,在實驗的過程中,一些學生對顯微鏡的操作并不熟悉,很難觀察到小魚尾鰭的血管,因此也就沒有信心繼續進行實驗探究。為此,教師可以先給學生進行演示,然后鼓勵他們不要害怕失敗,大膽嘗試。在教師的引導和鼓勵下,學生就會繼續操作,努力探究,最后識別到三種血管。這樣,學生就會逐步形成自主探究的興趣和意識,進而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2.引導學生批判質疑
科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使學生形成獨立思考探究、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的能力。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在學習中有疑問才會有思考。質疑是學生形成批判性思維的動力,也是學生創新的基礎。因此,教師在生物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的批判質疑能力。教師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需要做到以下兩點。其一,引導學生質疑;其二,讓學生有機會質疑。為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積極為學生創造質疑的條件,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思考、比較分析的時間與空間。當教師引導學生質疑時,學生就會產生巨大的探究動力。同時,教師還應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讓學生逐漸積累相關經驗,進而體會成功的喜悅。為此,教師應主動搜集資料,為學生提供恰當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辨析和質疑,從而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以“測定pH值”這部分內容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先給學生展示一瓶純凈水,并提出問題:“通常水的pH是7,那么這瓶水的pH一定是7嗎?”聽了教師的問題,學生們的批判性思維得到激發,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同時得到激發,對“水的pH是7”這個結論產生了質疑,進而使課堂熱鬧起來。在學生們討論后,教師開始動手操作實驗。這樣,學生們通過實驗就對水的pH有了全新認識。在這一教學案例中,質疑打開了學生的思維,也指引著學生朝正確的方向前進。
3.培養學生理性思維
在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成為當前廣大生物教師深入探究的話題。要知道,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起指導學生學習與組織教學活動的作用,學生才是學習的探索者。為此,教師要最大程度地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例如,教學相關知識點時,教師需設置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在解決每一個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都不要直接給學生們講解答案,而是引導學生分析之前學過的知識并進行理性的思考,學會自主分析、自主總結,讓學生實現新舊知識的連接與引申,最終得出正確的結論,從而體會成功的快樂。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中應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發揮自身的引導者作用,引導學生深入探究、理性思考,讓學生通過思考經歷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從而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發展。
三、結束語
總之,科學精神是學生的六大核心素養之一,教師在生物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生物教學內容及教學資源十分豐富,教師只要善于挖掘,就能合理利用其開展各種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教師要主動挖掘教材內容,從中探尋有利于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內容,并通過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最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鄧文進,肖祖訊.淺談初中生物教學中科學精神的培養[J].中學生物教學,2018(16).
[2]陳麗君.探討初中生物教學中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7(23).
[3]黃通文.結合生物學科特點培養科學精神[J].四川教育,2017(05).
[4]于洋.初中生物課堂中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D].遼寧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