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實踐力教學需要從生活中挖掘實踐對象和實踐素材,需要結合生活創設實踐活動的情境。在這個過程中,本土資源則成為必不可少的要素。文章以龍巖地區地理資源為例,對地理教學有效結合本土地理資源,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地理;本土資源;實踐力;挖掘;實踐素材;學科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4-0092-02
地理實踐力是指學生在地理考察、調查和實驗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能力與品質,是學生必備的學科素養,側重于對學生行動能力的考查。在地理實踐力教學中,如何挖掘地理資源,跳出書本框架尋找新的地理元素完成實踐教學,幫助學生在地理書本和生活實踐中建立起聯系,是地理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選擇學校周邊的教學資源、地理事物,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感受地理教學的實用性。
一、創設生活化情境,引導學生探索問題
地理實踐力的培養不能僅依賴于課外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應有地理實踐力培養的意識,運用各種有趣的情境為學生創設實踐的環境,激發學生對地理的探索熱情。在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過程中,教師應以照片、視頻為素材,以真實的資料信息作為參考資料,力求為學生創設真實化的情境,讓學生盡快地融入到情境之中。教師要以生活中常見的問題為主,并結合本階段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地理知識儲備,提出一些有探索價值的、并能與所學內容相關聯的問題,以培養學生實踐意識。
例如,在學習氣候的相關知識后,學生對氣候類型以及我國常見的氣候類型與分布都有了一定的了解。然而,要想進一步鞏固學生對氣候知識的記憶和運用,仍需要教師借助情境模擬的方式為學生創造實踐的平臺。為此,教師創設了一個南北同學對話的情境:由教師扮演來自東北的學生,由幾名學生本色出演南方上杭地區的學生。東北地區是溫帶季風氣候,福建省上杭地區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兩地的景觀、天氣、人文都有很大差別。教師為學生準備了兩個地區大量的對比圖片和視頻資料,由學生和教師以對話方式,結合圖片資料分析講述兩地的氣候,其他學生則從對話中進行直觀感受,以加深學生對課堂所學的印象。
利用課堂時間開展實踐活動,實際上是為學生創造思考和探索的平臺,對課堂所學的內容及時消化鞏固。因而情境的內容和形式選擇一定要還原生活的本質,體現真實性。同時,情境創設不能流于形式,應當有始有終地完成某個活動,給學生最完整、最真實的實踐體驗。
二、組織社會化實踐,引導學生應用知識
知識來源于實踐,課堂實踐活動只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的一部分,要想幫助學生打開眼界,拓寬學生地理知識面,還需要走出課堂來到現實生活中探索發現,在社會實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常用的地理實踐方式是野外考察和社會調查,這兩種活動都是學生比較喜愛的,對學生實踐力培養能發揮重要作用。
例如,野外考察是通過對所在區域的實地觀測和觀察,對該區域中地理要素進行全面系統分析,可以得出相應的結論。野外考察優勢之處在于學生能夠親自了解真實的地理風貌,可以自己動手運用一些工具尋找探索的內容,這樣的活動真實,具有挑戰性。福建上杭是典型的紅色旅游城市,教師可以組織一場“紅城的紅色記憶旅游”活動,選擇上杭古田會議舊址、毛澤東同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寫作舊址、梅花山等地點作為野外考察對象,要求學生在考察之前先規劃好旅游路線,制作野外考察計劃,以培養學生地圖使用能力和制定方案能力。
社會調查是學生運用談話、問卷調查、個案研究等方法發掘社會問題,并且整理歸納這些問題,它主要考查學生問卷制作能力、調查走訪能力、對資料整理歸納的能力,側重于對學生思維邏輯和行動能力的綜合考查。社會調查中,教師依然可以充分發揮本土資源的優勢,將本土資源作為社會調查實踐的對象。例如,在教學“河流”相關知識后,教師可組織“水體污染考察”的社會調查活動,選擇上杭縣蛟洋鎮河流為調查對象,讓學生采用分組走訪的方式向沿河居民發放調查問卷,以對話交談形式了解河流沿岸的變遷,以抽樣調查方式采集河流樣本,了解河流污染情況。通過這次活動,學生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掌握了與他人合作的技巧,感受到了團隊的合作力量。
三、開發實踐性基地,建立實踐長效機制
地理實踐力的培養依賴于課堂和課外開展的實踐活動,但短暫的實踐無法大幅度提高學生的實踐力,因此,仍需要與地方機構建立長效合作機制,為學生開發長久性的實踐基地,提供長久的地理實踐平臺。根據地理學科的特點,需要尋找一些地理性質較強的機構組織,如規劃館、博物館、道路交通單位等,與其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定期組織學生參觀和走訪,更新學生地理知識,開闊學生視野。同時,為有效增強學生地理行動能力,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下鄉參與農業勞作、考察周邊景觀等,帶領學生走進地理的第二課堂。
例如,2019年末,“龍巖地質公園”正式入列“世界地質公園”候選地。因此,學校可與“龍巖地質公園”建立長期合作機制,為學生地理實踐提供平臺。“龍巖地質公園”所屬區域主要由冠豸山、梅花山(含中國虎園、古田會議會址群)、紫金山、新羅江山黃連盂等4個景點組成,范圍2 175平方公里。它們以梅花山大型復式花崗巖體、冠豸山巨厚紅層沉積和丹霞地貌以及紫金山超大型斑巖——淺成低溫熱液銅金礦床為主要特色。如此之大的景點范圍,給中學地理研學提供了一個大型研學之處(其實,“龍巖地質公園”部分景區已經是龍巖市中小學生校外實踐基地之一),為學生地理實踐力培養提供了有效的學習平臺。
地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教育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地理教學的需求,建立長久有效的地理實踐機制才是提高學生地理綜合素養的關鍵。
綜上所述,地理教師應結合地理學科具有較強實踐性的本質特征,跳出書本所設定的思維框架,多從生活環境中尋找地理教學素材,將生活要素融入地理課堂之中。要積極利用地區資源,并設計一些符合地理學習特點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利用豐富的課外實踐鍛煉學生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行動水平,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的綜合型地理人才。
參考文獻:
[1]范含信,范逸豐,袁飛林.研學活動培養初中學生地理實踐力的實踐與思考——以上海市崇明區前哨學校“非典型旗形樹”研學活動為例[J].地理教學,2019(03).
[2]熊松泉,湯國榮.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的研學課程開發探索——以校本課程《諸暨八億年》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17).
[3]馬玉春.例談初中地理理論與實踐教學中的核心素養培養[J].中學課程資源,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