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麗
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應當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本文先闡述了歷史核心素養的概念,然后從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史料證實觀、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等方面列舉出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方法,以此培養出思想與知識全面發展的高中生。
關鍵詞:核心素養;愛國情懷;歷史教學
1 引言
我國的素質教育一直被教師們廣泛關注,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止注重教授學生歷史方面的專業知識,還會努力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教師應當對教學內容進行全面的分析,以課堂教學為基礎,將核心素養完整的融入到歷史教學中,推動教學模式改革,使教學方式向著多元化的目標發展。
2 歷史核心素養的概念
所謂歷史核心素養,是指高中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根據歷史內容而產生的具有歷史特征的一種較為特殊的思維品質。歷史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歷史唯物觀、歷史時空觀、史料的證實觀等,這些歷史核心素養中,歷史唯物觀為學生學習歷史提供了核心的理論支持,而歷史時空觀以及史料的證實觀則是核心素養的構建基礎,歷史解釋能力決定核心素養的層次高低,愛國情懷則是最頂層的核心素養,更是體現歷史核心素養的重要標志。
3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核心素養的教學分析
3.1 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
高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引導學生擁有良好的歷史唯物觀,歷史唯物觀的教導不僅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還要與歷史學科本身的內容相貼合,教師要將歷史唯物觀作為教導學生學習的指導思想,讓學生可以清晰的了解到歷史發展的規律,教師要懂得總結并歸納歷史課程中的經驗與教訓,使學生可以清楚的認知每一個時代、事件、內容以及人物的正反兩面。例如,在高中歷史的必修二中,當教師講到“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這一課時,教師應當從課文的基礎層面出發,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教師要先提出問題,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具有怎樣的關系,人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又擁有怎樣的聯系。”教師提出問題之后,學生要從問題出發并進行思考,憑借歷史課本以及他們對于知識的了解來得出結論,明確經濟基礎可以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直接影響生產關系,等到學生徹底理解了問題的內容之后,教師再告訴學生,兩次工業革命就是這些內容之間關系的直接體現,生產力因為人們的需求而變化,變化又不斷的催生新的改革,而工業革命也隨之產生。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對于歷史知識的理解能力,使學生可以理解歷史的趣味性,從而形成正確的歷史唯物觀。
3.2 培養學生的時空觀與史料證實觀
歷史是一個不斷變化不斷發展的學科,所以,高中生學習歷史應當具有良好的時空觀。教師要教導學生如何將已知的歷史內容與課文重點串聯起來,讓學生可以正確看待時代的變革,懂得歷史就是一個不斷更迭,新事物不斷取代舊事物的過程,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的學會歷史。同時,教師要加強學生的史料學習,歷史是一門內容非常廣泛的學科,很多知識都有著大量的史料作為論證,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重視史料的作用,讓學生多閱讀各種史料,幫助學生更全面的了解歷史[1]。同時,教師要教導學生正確的選擇史料,一些錯誤的史料會影響學生的判斷,使學生對歷史事件以及歷史人物的判斷不夠客觀。例如,教師在教導“新航路的開辟”這一節課時,教師可以引用蕭國亮先生的《世界經濟史》作為史料,將史料中西方殖民掠奪這一節的重點列舉出來,如,16世紀之前的數百年時間中,西歐的物價始終較為穩定。但是到了16世紀,各國的物價突然上漲,西班牙物價上漲了4.2倍,荷蘭物價上漲了3倍,意大利等國家物價上漲了2倍,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隨著新航路的開辟,各國出現了殖民掠奪的行為。通過這樣的史料,學生可以很快了解新航路開辟帶來的影響。
3.3 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
歷史解釋,指的是學生對于歷史具體內容的理解,而家國情懷則指的是學生在進行歷史解釋中所產生的歷史情感。歷史教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讓學生可以透過歷史解釋看本質,培養學生擁有健康正確的家國情懷。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當選擇一些有著豐富愛國情懷的內容進行教學,從而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歷史知識水平,并為家國情懷的產生創造條件。例如,教師在講述“中國近代史”時,可以給學生講述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這些戊戌六君子的故事,使學生明白“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含義,讓學生懂得當時的文人志士為了強國付出了怎樣的犧牲,以此加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感,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2]。
4 結論
綜上所述,現代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當努力培養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經過上述內容可知,教師一方面要對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不斷的分析,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將核心素養教育融入到歷史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出順應時代發展的優質學生。
參考文獻:
[1] 梁仁厚.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歷史教學研究[J].基礎教育論壇,2019(35):16-17.
[2] 李洋.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9(35):57+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