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
摘?要:小學數學的學習處于學生數學的基礎學習和興趣培養階段,一般只要在這個階段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就能讓學生在下個階段的學習中感到不費勁。隨著經濟的發展,如今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方式已經漸漸不能滿足數學教學需求,而且會讓學生失去數學學習興趣,因此有教育學家提出情境教學模式這種新的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本文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談情景教學中有效情境的創設。
關鍵詞:小學學段;數學教學;有效情境的創設
所謂情境教學就是老師創設相關的課堂教學情境,例如,舞臺劇、演講亦或是運用高科技將學生帶入到題設情境的方式,然后把課堂內容貫穿進情境教學中,讓學生在自己感興趣的情境中將本來認為很難懂的知識學明白。雖然情境教學的方式極其廣泛,看上去課堂節奏也比較好設置,但如何正確利用情境教學方式,怎么創設學生感興趣的相關情景,真正讓學生把對數學課的態度由抗拒轉為期待,仍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高效課堂中的意義
提到數學,學生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枯燥無味的公式和難懂的定義,再就是傳統的授課方式,這兩者都很難讓學生提起興趣。小學學生具有思維邏輯發展不全面,又喜歡做游戲的特點,而情境教學的主要特征就是以游戲的方式,把課堂教學內容貫穿到一個個有趣的游戲中,讓學生在玩中學好數學知識。我們都知道,小孩子最喜歡的就是游戲,在游戲中小孩子有其他活動不可比擬的專注性,而情境教學就恰好將學生的專注性應用到數學學習中。同時這種有趣的方式,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學習數學,從小就打牢數學基礎,而這種游戲的方式,也將復雜的數學問題簡單化了。我們都知道,小學的學生有思維邏輯發展不健全,很難理解數學問題的特點,而這種方式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數學問題,更容易學好數學。情境教學的教學方式,也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把老師從師長的身份變成了玩伴,拉進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更有利于老師去了解每一個學生的思維方式,制定不同的情景教學方案。
二、在小學數學情境教學中,如何有效構建相關情境
由上文我們可以知道,情境教學對學生數學興趣的培養和數學能力的提高有很重要的意義,但從表面上來看,情境教學這種費時費力的教學方式與當前高效課堂的呼聲似乎有些格格不入,而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創設有效的情境教學模式也是一個難題,面對這樣的問題,筆者認為在小學數學課堂創設有效情境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利用動畫人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我們都知道,數學是一門枯燥古板的學科,學習起來并不容易,小學數學教授的都是一些簡單基礎的知識,而小學學生又喜歡游戲,容易被有趣的事情吸引的特點,老師就可以利用這樣的特點,把數學問題融合進學生常看的動畫片里,這樣枯燥的文字就會在學生的腦海里得到活化和顯現,更容易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講“噸”這個單位時,老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情景:有一條限重10噸的公路,下列哪個人物可以順利過橋?(1)灰太狼開著兩輛自重一噸的捕羊車,上面拉著9噸的煤作為車的燃料;(2)喜羊羊開著8000千克的“羊村一號”進行反擊。小學生看到這樣的題目,一定會眼前一亮,因為喜羊羊與灰太狼是每個小學生都看過的經典動畫片,這樣數學問題就會與動畫片結合起來,顯得不那么枯燥無味,而這只是將老師課上的例子情境化地創新了一下,在不浪費課堂時間的情況下讓學生對課上學習內容更加感興趣,更有利于實現高效課堂的建設。
(二)引入媒體創設情境,吸引學生探索興趣
媒體教學本身就有色彩絢爛、富有動感的特點,而且隨著音視頻文件的插入,一張傳統的板書可以瞬間變得有趣起來。數學是一門需要想象力的學問,以前傳統的教學方式總是采用老師口述的方式,這樣的方式只要學生稍微一走神就很難跟得上,學生沒有探索的興趣。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媒體教學已經逐漸走進了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媒體教學優勢,在上課過程中牢牢抓住學生的眼球。例如,在講常見圖形時,老師可以給學生在腦海里先創設一個房子的情境,學生有了大致的想象以后再在媒體板書上插入一張有煙囪的小房子,房子里有一張小桌子,桌子邊一個小姑娘在學習,讓學生們觀察并查找這張圖都有哪些圖形,分別有幾個?在哪里?老師還可以采用比賽的方式,比比誰找得多且找得快,孩子都是有好勝心的,一聽說是比賽就會全力尋找,在這種尋找中也不知不覺地認識了基礎圖形,學會了老師課上講述的內容,既玩了游戲,又長了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三、結束語
總之,情境教學中情境的創設一定要與學生感興趣的東西相關聯,與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密切相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創設有效的情境,最終達到讓學生在游戲中提高數學思維和數學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虞應連.采用復合評分法注重個體內差異評價[J].中小學管理,2018(1):168.
[2]茹建文.關于構建小學數學發展性評價體系的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2018(2):56-58.
[3]曹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的有效性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7(2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