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廣汝
【摘要】高中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高中數學評價的新理念,然而高中數學教學評價的現實遠沒有達到這些理念的要求。為此,高中數學教學評價,應該由重點評“教”轉向重點評“學”,由單一評價知識技能轉向關注情感態度,由評價教師的教學基本功轉向評價教師促進學生發展的能力,由只研究教材轉向教學資源開發與整合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數學;教學評價
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的高中數學教學評價的一個理念是“評價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高中數學教學評價改革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高中數學教學評價要運用現代評價理論,重點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數學方式的轉變,建立高中數學教學評價新導向。
那么,數學教學中如何發揮評價的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是我們每個數學教師必須研究的問題。筆者在教學工作中,進行了嘗試。
一、注重由教師“教”向學生“學”的轉變
高中數學教學的目的為了學生的發展,數學教學是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數學的過程,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共同實現實踐能力的過程。在高中數學課堂中,主體是學生,教師的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服務于學。教師教學的最終效果只能從學生那里體現出來。因此,在新課程標準理念指導下,高中數學教師和學生是有共同目標的集合體,而不是一種單一的、單方面的認識活動關系。教師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還可以有新的發現和體驗。高中數學教學評價的最終目的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這是新課改的價值取向。新課程理念指導教師應著重于學生的學,在數學教學評價問題上,以關注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表現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數學課堂內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自主學習中的行為和表現,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和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就需要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思考、如何發現和獲得知識等行為表現來評價數學課堂。在評價教學問題上,著力關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景是否有利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既要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也要重點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的“學”所起的作用。
案例1:高中數學必修5中數列一章內容,學生學完了感覺很抽象,尤其是涉及到的一些數列求和方法問題,感到很困惑。這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師的教沒有服務于學生的學,教師只是把一些固有的方法“灌”給學生,講課實際上成了教師的“個人表演”。要是在教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學”,開展一些研究課題,比如:購房的分期付款,人口的逐年增加,綠化面積的逐步轉化等問題,教師讓課堂在自己的科學組織下由學生自己來探究、來發現、來解讀,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就會高漲,發散性思維的火花就會燃燒,課堂就會充滿活力并且呈現鮮活的文化氛圍,對最終的教學評價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注重由知識和技能向情感態度的轉變
掌握數學課本上的基礎知識,解決數學問題的基本技能,發展數學學科的科研能力是高中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但不是唯一任務。如何學好數學知識與技能,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和方法,學生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都是高中數學教師教學目標中有機聯系的整體,對促進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某些方面來講,學習數學的過程與態度、情感等方面的發展比學習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為重要。
案例2:學生在學習高中數學必修2第二章點、直線、平面之間的位置關系內容時,由于本章內容要深入理解的知識點多而且抽象。因此,學生往往容易產生厭學情緒,但是對概念、理論、方法等內容,并不是無動于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種不同的態度,會有各種復雜的內心體驗。一旦學生用心學習,刻苦研究,圓滿完成知識的掌握,就會產生愉悅心情,進一步提高學習的熱情;反之如果學生散漫學習,不能完成學習任務,沒有較好地掌握知識,就會產生痛苦與恐懼心態,從而導致學習興趣的下降。學生學習新知識時,會遇到各種不同的新問題與新方法,讓學生產生濃厚的求知欲,雖然這種欲望不能直接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但對數學學習卻起著重大的積極推動作用。所以,高中數學教學評價應改變過去那種只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評價,向既注重學生學習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和注重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的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發揮。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讓學生敢于提出問題,敢于提出質疑。為此,我們在評價高中數學教學時要貫徹全面性原則,既要有衡量教師將知識、技能有效傳遞的指標內容,更要有衡量教師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創新性能力、實踐性能力的指標內容。
三、注重由教師基本功向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轉變
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評價關注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是否流暢清晰,教學思路是否清晰有序,備課時是否有認真研究過教材和精心設計過板書,教學重點、難點是否清晰把握。這種傳統的評價模式是以教師的基本功為中心的做法,并沒有關注學生的參與配合。新課標理念下高中數學教學評價要求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主體意識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一定的培養。
案例3:在教師講完橢圓定義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變式練習,看誰提出的問題多?問題提出后,學生表現很活躍,學生通過類比、推廣、聯想等數學思想方法進行探究,討論提出了許多有創造性的問題,最后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主要有以下的問題:
(1)平面內到兩定點F1、F2的距離之和等于常數(等于│F1 F2│)的點的軌跡是線段│F1 F2│;
(2)平面內到兩定點F1、F2的距離之和等于常數(小于│F1 F2│)的點的軌跡是無圖形;
(3)平面內到兩定點F1、F2的距離之差的絕對值等于常數(小于│F1 F2│)的點的軌跡是雙曲線;
(4)平面內到一定點F的距離等于常數r的點的軌跡是以F為圓心,r為半徑的圓;
(5)空間中到一定點F的距離等于常數r的點的軌跡是以F為球心,r為半徑的球。
上面的變式中,雖然情境不同,但是方法相同。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中得到了發展,數學能力得到了增強,更激發了數學思維的潛能,為他們以后的學習夯實了基礎。因此,新課標指導下高中數學課堂能否在教師的帶領下營造一種寬松愉悅、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比教師自身的淵博學識更為重要。教師在課堂上適當使用肯定和鼓勵的語言,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這些都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地學習。
四、注重由教材向教學資源開發和整合的轉變
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評價中,教材難易程度的把握是評價教師教學的唯一依據和資源。但是在新課標理念下,教材只是教學過程中教師的重要依據,而不是唯一依據,還有學生的知識背景和教學設備的差異。教師在教學時要多方面去開發和整合教學資源,教材是最基本的資源,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基礎知識、個體差異也是一種資源,教學設備、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也是一種資源。
案例4:講授三角函數圖象變換內容時,按照傳統的教材做法是作圖然后觀察比較發現結論,可是這對中層水平以下的學生是很有難度的,甚至是理解不了。針對這種情形,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利用幾何畫板,制作動態的變化過程,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了。因此,對這樣內容的評價我們不僅僅依據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些資源的開發、利用和整合。
總之,傳統的數學教學評價方式的滯后,給課堂改革制造了一個“瓶頸”。在新課標的評價理念指導下,我們應建立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新導向,使數學課堂從教師中心走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從預設走向生成。通過對高中數學教學評價,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提高。
參考文獻:
[1]王玉飛.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評價[J].考試周刊,2008(23):60-62.
[2]徐也農.新課標下課堂教學評價的探討[J].教育理論研究,2006(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