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棟煒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最關鍵的基礎步驟就是識字,只有認識了一個個字,才能為學生以后閱讀、寫作和人際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礎。識字教學的重要地位要求教師不斷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探究新穎有趣的教學方法,將傳統優秀的文化滲透在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識字興趣和積極性。基于此,本文作者根據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經驗,以及對傳統文化研究的極大熱忱,探索傳統文化在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滲透的策略。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語文;低年級;識字教學;滲透
小學語文低年級教學的起點是識字,教學生認識漢字可為以后的閱讀、寫作打下基礎。現階段,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化,要求教師不斷轉變教學觀念,將傳統文化應用到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因此,教師要遵循中華漢字的組成規律,將傳統文化滲透到識字教學過程中,這符合小學生的心理認知規律。教師應不斷挖掘漢字的深刻內涵,引領學生不斷掌握漢字的同時,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促進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吸收。
一、字理識字,挖掘傳統文化內涵
字理識字就是將漢字轉變成小學生感興趣的圖畫形象、有趣的故事以及用身體語言表現出來,這樣能夠極大地激發學生識字的積極主動性。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采用的是重復教學,使學生產生慣性思維,只是死記硬背地認識漢字,導致學生喪失對識字的積極性,打擊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教學思維,引導學生通過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漢字構成規律進行識字,不斷激發學生探究漢字規律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雖然我國的漢字博大精深、結構復雜,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學習難度較大,同音形似的漢字易混淆,但只要教師找到對的教學方法,根據漢字識字的規律,不斷引導學生進行漢字的識記,一定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可根據漢字的特點和構字規律進行教學,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例如,在進行低年段小學語文識字教學時,教師可以將漢字的形態還原成古文的形態,從基礎開始教學。由于認知規律,低年段學生較擅長對形象、直觀、具體的事物進行記憶。對此,教師可根據這一認知規律,將看圖識字作為識字教學的主要教學方法,不斷引導學生將抽象的漢字和具體事物聯系起來。教師在講到“蟲”字的時候,可以讓學生聯想到毛毛蟲之類的昆蟲,它們都是由身體和腳組成的,這樣會讓學生對識字產生深刻的興趣。學習“雨”字時,教師可以在課件上播放動畫:要下雨了,天上飄來一片烏云,接著下起了雨。這時,烏云就變橫了,雨點就變成了雨字的下半部分。有趣的動畫、生動的表達,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在學習“日”字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出示“日”字的甲骨文形態,像太陽里面的圓形,可以將之看作太陽里面的黑斑;接著講述由甲骨文演變成“日”的過程,圖文并茂,既有利于學生了解漢字,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組合識字,分解文化組合字意
組合識字是將漢字組合聯系起來,不斷進行漢字知識的分解重組。一些復雜的字對小學生的學習是有難度的,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辨析,采用組合識字的方法,分解文化組合字意。教師可以采用會意字的意義組合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熱愛。一些漢字筆畫較多,可以將其分解,用簡單的漢字組成,以降低漢字識記的難度,也可以按照一些偏旁等進行漢字學習,這些方法不僅能降低漢字學習的難度,而且能分解文化組合字意,引導學生在傳統文化中不斷學習漢字。
例如,教師可以先用課件展現出“日”和“月”字,先引導學生充分認識、理解這兩個字的含義,接著用課件演示“日出”“月亮升起”的動畫,讓學生開動腦筋思考看到了什么。由此作為教學的鋪墊,引出“明”字,教師可將“日”和“月”看成是兩個好朋友,只有“日”和“月”相互配合,團結友愛,才能照亮世界。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課件演示法、語言描述法進行教學,賦予了“明”字以生命,生動形象地解釋了構字的方法,讓冷冰冰的漢字變得生動形象,引領學生快速記憶字形,更深刻地掌握字意。教師在教學“贏”字時,可以將之分解成亡、口、月、貝、凡,將一個看似筆畫很多,很難記憶的漢字分解成常見的簡單漢字,這樣能夠降低漢字識記的難度,增強學生識記漢字的信心。
三、依托傳統,感受識字獨特魅力
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能夠深刻影響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形成高尚的情操。在小學階段,將傳統文化滲透在語文識字教學中,能夠引導學生在學習漢字的同時,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而且能為學生學習語文提供優質、高效的文化學習氛圍。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學習傳統文化,讓學生深受課文中故事、人物高尚品格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使學生更好地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語文課程知識時,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培養學生高尚的品格。對于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理解,使學生明白其中的深刻意義,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學習成語故事和文言文,幫助學生理解故事背景,以及故事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我國悠久的歷史留下來很多聲情并茂、內涵豐富的經典故事,這些故事都是經過成百上千年流傳下來的,表達了我國古代人民的為人處世和優良的傳統美德一些故事也表達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其中包含了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但由于一些故事是文言文或者比較晦澀難懂,需要教師對故事進行重新編構,在不影響故事原本內涵的情況下,用小學生易于接受的詞句表達出來,讓學生充分感受國學經典故事的迷人之處,不斷激發學生在傳統文化中學習漢字的興趣。
例如,在進行一年級下冊《識字7》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背誦對聯,讓學生初步了解對聯的種類、類型、特點等,根據平仄進行編寫對聯,讓學生在課下觀察春節時張貼的對聯,收集并在班級展示。在學習“禾”字時,可以先在課件上播放種稻子的視頻,讓學生了解稻子成熟時的形態。然后可以給學生普及一些傳統知識: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在遠古時期,我國的農業就已經十分發達。接著讓學生觀察“禾”字,就像是一顆成熟的稻子,上面垂下一個成熟的穗子,中間還有葉子,下面是根。生動形象地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與識字結合起來,不斷加強學生識記漢字的積極性,并能帶領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趣味識字法的應用對小學生識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及時轉變傳統教學觀念,不斷創新和探究教學方法,將傳統文化運用到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學會組合識字,分解文化組合字意,降低識字的難度;也可以依托傳統,帶領學生感受識字的獨特魅力。以此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生不斷地在興趣的驅使下學習漢字知識,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讓學生充分領略到博大精深的漢字魅力,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黃炳月.低年級識字教學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簡析[J].新教師,2017(3)
[2]邊美娜.小學語文低段識字教學中的趣味滲透路徑分析[J].祖國,2018(7)
(啟東市和合小學,江蘇南通22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