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秀
摘 要: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敢于質疑的品質,是獨立思考并作出理性判斷的能力。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關鍵時期,歷史教師應通過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創設問題情境、變革評價方式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發展,引導學生樹立求真的態度,保證學生富有個性地成長。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歷史教學;質疑
不注重思考的學習很難帶來理想的效果,只有對學習材料進行深入的思考才能透徹地掌握學習內容。對于歷史學科的時序性和綜合性的學科特點決定學習內容的瑣碎。如果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習慣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結果可能是暫時記著歷史知識點,雖然通過了考試,但卻沒有真正理解歷史問題的價值和意義,并會很快忘記所學。所以,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有助于學生有效組織腦海中的歷史知識,使之聯系歷史事件的縱橫向發展,辯證評價歷史史實,擺脫“機械化”的單一思想桎梏,實現個性化、終身化發展。
1 更新教學觀念,提高專業素養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是歷史課堂主要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發展方面其責任意義重大。首先,改變教師即是權威的觀念。在歷史教學中,當老師把課堂還給了學生,尊重并愛護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才能逐漸養成質疑精神和問題意識,主動地探究歷史問題,才能更透徹地了解和分析歷史。其次,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和能力素養,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在專學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多博學其他方面的知識,特別是培養批判性思維方面的文章等,鍛煉自身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才能培養具有批判思維的學生。
2 創設問題情境,優化教學方法
這個世界上的多數人安分守己地接受前輩看待世界的答案,在心理上他們是“定居者”。對一個定論產生懷疑的永遠是極少數人,而一旦產生了質疑,虔誠的篤信就再難持續,而質疑舊有答案者不是每每可以找到令自己滿意的新答案的,于是他們成為心理上的“流浪漢”。只有當學生具備了“流浪漢”性格才能打破思維的定勢,自主思考,從而有所發現,提出創新性的觀點。因此,當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時,表明對原有的答案不滿意、不接受,這是學習進步的起點,也是批判性思維培養的開端。教師可以利用有爭議的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選擇學生感興趣的歷史材料和話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如對秦始皇或武則天的多方面評價,對于他們的功過進行客觀評價,而非狹隘地理解功或過;如對辛亥革命的見解,對這個“不結果實的花”可以進行多維地分析;對鴉片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進行全面的認識。
教師不要把某個歷史事件的原因僅僅歸納為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分析,任一歷史現象或事件發生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僅歸納為幾條原因無疑會限制學生的思維和視野,會導致學生將一個復雜的歷史問題簡單化理解,由此得到的也只是淺層的認識。因此,教師可以組織以小組為單位對其從多角度進行分析討論,抑或組織課堂辯論賽活動,讓學生發表獨立見解。這些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資料搜索能力等等,也可以幫助學生養成善于質疑的習慣,樹立敢于批判的意識。
3 革新評價方式,激發批判意識
傳統的評價觀過于注重甄別和選拔功能,忽視學生的努力程度和進步情況,這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相違背。對課標所要求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領域的考察不僅要全面,而且要客觀。若只側重“知識”方面的評價,歷史課堂就變成了“滿堂灌”;若側重“方法”方面的評價,學生練就了一身“應試高分”的絕技。所以,教師要堅持評價主體多元化、方式多樣化原則。
首先,學生對某個問題的理解回答若是好的,教師給予鼓勵肯定,學生也會積極主動參與歷史課堂中;若回答未符合自己心中的期望,教師也要善于發現學生思路的獨到之處;若未回答出來,教師要起到“不憤不啟”的作用,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而非直接說出答案,亦可請其他同學做補充回答,尊重學生主體的同時,又活躍了課堂,拓展了思維。其實,不管學生的答案正確與否,在于學生是否獨立思考,而這個過程遠比結果重要。此外,傳統紙筆測試也可以增加主觀題分量,從多方面考慮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而不是僅僅考察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能力。其次,拋開傳統的紙筆測試,歷史老師可以增加“歷史小論文”等作業納入平時成績以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發展,如學過“外戚專權”之后,對王莽的再認識;隋煬帝在位期間雖驕淫奢靡,但開鑿了京杭大運河,以及開科取士,對此又有什么新的見解呢等等。此外,對歷史事件、現象或任務的理解不應是“非此即彼”的答案,如秦始皇頒布“書同文”法令并下令焚書坑儒,有利于統一思想,鞏固封建專制統治,但鉗制了當時人們的思想自由,反映了這種暴君行為,加速政權的滅亡,問你同意哪一種觀點?為什么?這種貌似“開放”、“創新”的試題,實質不過還是一種典型的主觀定勢問題,學生仍不能擺脫思維定勢的窠臼。
綜上,學習歷史不只是為了日后可以成為史學家,而是通過學習與史實對話,對史料進行分析判斷,提高歷史學習的能力,成為一個敢于質疑、不盲從的人,才能成為一個具有批判性思維的公民。
參考文獻:
[1] 齊健,趙亞夫等著.歷史教育價值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鄭也夫.吾國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3] 黃鎮.初中生歷史批判性思維培養芻議[J].上海課程教學研究,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