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成明
摘? 要:地理是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學科之一,通過有效的地理課堂教學,能夠向學生傳授基礎的地理知識,并有效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念和綜合素養。所以,做好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工作至關重要。基于此,本文將結合教學實踐經驗,以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依據,從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開展直觀教學、開展小組合作活動三個維度出發,系統地分析優化、提升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和具體策略。
關鍵詞: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教學策略
受應試教育等傳統觀念和思想的影響,部分初中地理教師將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重點放在了學生學習成績的提升上,盲目采用單一、落后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直接造成地理課堂的低效、無效甚至負效,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和消極作用。對此,作為初中地理教師的我們,應當以新課程改革為目標和指引,積極推進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以此來喚醒學生的學習潛能,從而真正有效地提升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效能。
一、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激活學生思維
學生的自主、獨立思考是促進學生高效學習的基礎和前提,然而傳統教學模式下,初中地理教師多以單方面的知識灌輸為主,導致學生在長期的被動接受下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學習思維也受到了束縛和禁錮。對此,初中地理教師應當積極地轉變觀念、更新方式,嘗試從地理教材課本中的重點、難點知識內容中提煉出具有啟發性、探究性的問題,并選擇適當的時機向學生進行提問,以實現問題和懸念情境的創設,引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激活學生的地理思維,引發學生的自主思考和深入探究,從而推進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和高效進行。
例如,在教授《多變的天氣》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區分“天氣”和“氣候”的概念,本節課程的內容難度并不大,非常適合學生們自學,所以,筆者根據課程特點,為學生們開展了自主學習活動。首先,筆者先帶領學生們認識本節課程的內容,然后,筆者再將課堂時間交給學生們,讓學生們自主識別常見的天氣符號,通過對天氣的認識,學生們學會了關心身邊的天氣狀況,同時,學生們也認識到了地理課程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這樣,筆者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激活了學生的學習思維。
二、開展直觀教學,加快學生知識理解
地理知識通常具有很強的抽象性和復雜性,學生則多以形象思維為主,所以他們無法單純憑借自身的思維認知和教師片面的語言講解來實現對知識的深入理解,這就導致學生學習效率無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初中地理教師需要改變蒼白無力的教學手段,合理巧妙地利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來輔助課堂教學,將地理知識以圖片、動畫或者影像等形式呈現出來,營造生動且鮮活的教學情境,從多個層面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優化學生感性認識,從而加快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教授《河流和湖泊》時,課程教學目標是了解我國地形地勢與氣候對河流的影響,掌握內流區、外流區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差異性,根據課程特點,上課后,筆者先結合信息技術為學生們展示我國河流分布圖,讓學生們觀察相關的地理圖片,初步形成讀圖意識,然后,筆者再對我國地形、河流進行分析,幫助學生們進一步理解知識。在直觀的演示中,學生們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學習的積極性也隨之提升。這樣,筆者通過開展直觀教學,加快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三、開展小組合作活動,活躍課堂氛圍
小組教學是新課改所倡導的科學教學方式,能夠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的封閉狀態,優化課堂的結構體系,充分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并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所以,初中地理教師需要轉變過去統一性的授課方式,嘗試在了解學生學習成績、能力水平和性格特征等要素的基礎上,依據科學的分組依據來將學生們分成4~6人一組的學習小組,再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展開探討、溝通、互動和交流,實現思維碰撞和優勢互補,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進而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和進步。
例如,在教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時,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認識降水與生產、生活的關系,學會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規律,本次課程筆者開展了小組合作探究活動。首先,筆者對班級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5人,隨后,筆者再布置探究任務,任務內容主要圍繞教材內容進行設置,同時劃分不同難度的任務,另外,筆者會給予學生們充足的討論時間。這樣,筆者通過開展小組合作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而言之,課堂教學的優化、提升是每個教師都必須要完成的目標和任務,也是順應新課程改革發展、變化所做出的必然選擇。所以,作為初中地理教師,我們應當以科學的教育理念和先進的教學思想為指引,并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來展開大膽的思考和深入的探索,以實現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開展直觀教學、開展小組合作活動等方法和策略的運用,優化課堂教學的過程和學生學習的體驗,構建創新的課堂結構體系,最終才能順利地實現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陸銀霞.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J].內蒙古教育,2016(20):43.
[2]代桂運.初中地理課堂活動有效性教學策略探討[J].中國培訓,2016(02):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