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給我們留下了豐富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沉淀的文化精髓,我們應該積極的傳承和發揚。現代教育已經重視從小學階段就開始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同時隨著新教改的不斷深入,教學中也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以及現代化教育技術,更好的探究新時代背景下的新的教學模式。小學階段的學生社會經驗和認知有限,因此在學習傳統文化時合理的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夠易于學生理解,提高傳統教育學習的有效性。本文分析小學現代教育技術和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并提出將二者進行有效融合的途徑。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小學教育;傳統文化教學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傳統文化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小學階段起就開始在教學中加入傳統教育的內容,但是小學生年齡小,對傳統知識不能充分的理解。因此學校重視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傳統文化教育中,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使傳統教育更為形象、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適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從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更好的理解和感悟傳統文化的精髓,對學生的后續學習有著積極的作用,還能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良好的思想品質,讓學生實現全方面的發展。
一、 傳統文化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一)小學階段學習的傳統文化大多為古詩詞和古文作品等,這些文化作品中融入了作者的感情、態度和觀點,因此想要能夠充分理解作品的含義,就需要能夠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解讀。目前小學傳統教育中,教師會要求學生預習學習內容,但是也僅僅是能夠認識生字,能夠讀出文章,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一般領讀生字,領讀文章,簡單的對詩詞或是文章的意思進行詳細的解釋,給學生講解語法知識,學生一般都是被動的接受教師講解的知識,這樣無法讓學生充分的感悟到傳統文化中的韻味。學生沒有能力對古文內容進行充分的思考,誦讀的時候也沒法做到和現代文一樣通順流暢、富有感情,尤其是古文的斷句能力較差。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力度不足,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內容提不起興趣。
(二)傳統文化教育對于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有難度,傳統文化內容大多創作都有當時年代的影響,因此只有讓學生充分了解其所處時代的背景,對當時的歷史有一定的理解,才能更為明確作品創作的背景以及作者在作品中的感情和觀點,才能對作品有全面、客觀的感受。因此傳統文件學習過程是一個系統性的過程,教師需要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用心感悟。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傳統文化學習大多數的時候已經成為知識點和考點的學習,教師已經將傳統文化的系統性教學內容變為模塊化,通常利用統一的模式進行學習,學習的主要模式為首先朗讀,然后簡述作品的時代和背景,簡要介紹作者,最后對作品的文字和句子逐步的進行分析。在利用這種模塊式的學習后,學生知識重視記憶傳統文化中的重要考點,學生只是將傳統教育當作是知識學習的一部分內容,并沒有在學習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傳統文化學習的目的在于陶冶學生的情操,只有對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進行充分的理解和感悟,將自己的思想帶入其中,才能更好的領略到其真正的內涵。
二、 小學傳統文化教學和現代教育技術結束結合的有效措施
(一)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更好的完成傳統文化教育的課堂導入
良好的教學導入在課堂教學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以及旺盛的求知欲,因此,在傳統文化教學中,面對我們生活差異化較大的內容,為了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引用有效手段完成課堂引入,首先提升學生的興趣,才能更為高效的開展教學。信息技術中有海量的信息和資源,教師可以對課程進行深入的分析,并且結合學生的特點有計劃設置課程的內容。教師可以充分的利用網絡中的視頻、音頻、圖片和動畫等輔助開展傳統教育。能夠給課堂提供更為形象和便捷的資源。小學階段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古文和古代詩詞,因此能夠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地位。在學生的考核中,古文和古詩詞的內容也是較為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師需要充分的利用現代教育技術,使學生更好的掌握相關知識,并且提升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水平以及應用能力。例如在學習《司馬光》的時候,教師首先可以給學生播放司馬光砸缸故事的視頻,利用視頻資料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在觀看的同時熟悉整個故事。然后進入課堂講解階段,學生在看過視頻后,再看文言文的時候,對不熟悉的語言和文字能夠自己分析出大概意思,例如文中的一兒登甕,甕字雖然學生沒有學過,但是看過視頻后很容易想出是缸,這時教師再細致講解指的是缸一類的物體,盛東西用的器皿,一般都是大肚子小口,里面很光滑。這時學生就能很好的理解了。原本生澀難懂的文字,經過視頻的演繹后更為形象了,學生感覺學習起來容易得多,提升了學生的學習信心。教師在課堂中還可以利用多種方式降低文言文和古詩的難度,從而讓學生能更好的掌握傳統文化知識,在知識考核的時候能夠靈活運用,改變之前死記硬背的情況,更符合新時期對學生的考核要求。
(二)拓展文本,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內容
現代技術中的超鏈接能夠將源自不同信息的內容鏈接在一起,鏈接的內容可以是文字、圖片或是視頻等。在語文傳統文件教學中可以用小的超鏈接,拓展文本內容,能夠豐富學生的知識,拓寬閱讀視野,使學生具有更好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更好的理解。古代詩文和作品是當時時代的產物,因此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信息和文化知識,但是小學生認知能力不足,因此需要獨立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教師可以在制作課件的時候利用超鏈接,使文本信息更為豐富有趣。鏈接的主要內容有作品的出處、作品的歷史背景以及同類作品比較等。
例如我們學習的《將相和》出自《史記》,《武松打虎》出自《水滸傳》。我們學習的內容也許只是古代名著中的一個小故事、小片段,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明確作品的出處,既能讓學生了解到傳統文化的廣博,同時還能加強學生探究本源的能力。歷史背景則是作品的寫作基礎,只有學生對作品的歷史背景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夠對作品的內容有深入的理解。例如我們學習《示兒》的時候,我們首先要了解古詩是在作者臨死前寫下的,那么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了解,陸游為什么死前寫下這樣的詩詞,當時的社會背景又是怎么樣的?陸游和秦檜有較大的矛盾,說明了什么。教師可以將上述內容在超級鏈接中進行展示,讓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簡歷、所處的朝代和當時的政治情況,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能夠使學生對作者的心情有更好的理解。超級鏈接中表現同類作品,在《示兒》的超級鏈接中,教師還可以放上陸游的其他作品,例如《游山西村》《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病起書懷》等,讓學生對陸游的作品進行全面的了解,從而對作者有更全面的了解,一方面能夠對學習內容有更好的了解,另一方面還能盡量擴展學生的閱讀視野。
再如我們學習《草船借箭》一課的時候,教師還可以在超級鏈接中置入諸葛亮的精彩的小故事七擒孟獲、三氣周瑜、火燒新野等,教師要將故事最精彩吸引人的部分放置在超級鏈接中,從而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課后能夠主動的進行閱讀。超級鏈接中教師還可以對文章主要人物進行介紹,或是鏈接古代的寓言和故事等,都能極大的豐富學生的知識,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探究意識,從而能夠感悟到傳統教育中蘊含的豐富的知識和內涵。
(三)結合現代教育技術提升學生的誦讀能力和理解能力
傳統文化中的古詩詞在朗讀的時候需要一定的意境,學生在誦讀的時候只有能夠想象出相應的畫面和感受,才能讀出感情,悟到感受。對于小學生來說,有些內容是難以理解的,因此教師可以利用現代的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營造適合的氛圍,提升學生的朗讀水平。例如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配樂朗讀的視頻,讓學生感受閱讀者的感情,同時能夠盡量感悟到其中的情感。高年級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制作精美的課件,比如學習《稚子弄冰》,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幼童玩樂時候的圖片,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孩童的快樂,還可以給學生播放音頻,比如敲擊冰塊的聲音,冰塊碎地的聲音等,讓學生對詩中描寫的內容有更好的感受,能夠在腦中想象出一群孩子將晚間凍好的帶著彩線的冰塊從盤中脫下,拿在手里輕聲敲打等富有情趣的情景,從而能夠用切合的感情對詩歌進行朗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對詩歌內容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從而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感悟和學習,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 結語
將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于小學教學中,能夠大力推進教學體系的改革,將教學方法進行革新,改善傳統教育中資源少、信息相對單一等弊端,創造出更為先進的教學模式。小學階段開展的傳統文化教育,對提升學生素養、傳承傳統文化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小學生的年齡小,缺乏足夠的社會經驗、認知能力較弱,因此在傳統教育中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夠降低學習的難度,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不僅能夠背誦,還能在各種考試中靈活的運用,提升傳統文化教育的效率。同時還有利于學生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同時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提升愛國意識、養成良好習慣,為后續的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林歡歡.淺析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9(16):64-65.
[2]陳華榮.現代教育技術讓小學語文課堂更“活”[J].情感讀本,2019(8):81.
[3]馬娟娟.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方法探析[J].中華少年,2019(6):84.
[4]蔡耀東.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的探索[J].新課程,2018(34):315.
[5]姚彩鳳.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與方法探究[J].考試周刊,2019(28):41.
[6]柯麗春.弘揚傳統文化?使語文課堂綻放光彩:論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名師在線,2019(25):16-17.
作者簡介:孫寶玲,山東省青島市,青島北仲路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