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圖形認識”是小學數學學習圖形幾何的重要教學手段,可以為學生深入學習幾何圖形打下良好的基礎,目前部分教師在講授圖形與知識這一教學內容時,常常出現生搬硬套、灌溉式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模式會導致學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現象,因此需要在傳統教學的過程中形成基于知識形成過程的“圖形認識”教學模式。本文從知識形成過程和“圖形認識”出發,講解基于知識形成過程的“圖形認識”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且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旨在提升學生在學習圖形與空間的效率,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進而真正達到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知識形成;圖形認識;數學教學
數學是小學的一門基礎性學科,也是來研究幾何空間的一門傳統學科。根據新課程改革提出的知識形成過程的“圖形認識”教學手段將會廣泛的應用在幾何空間的教學中,使用“圖形認識”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常常基于知識形成這一教學方法,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在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這樣的教學手段不僅有利于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也有利于讓小學生形成一定的空間觀念。學生在學習幾何圖形的過程中,常常會由于空間想象力較低而很難達到教學效果,于是常常出現教師直接在課堂中拋出解答的方法,讓學生直接進行強記憶導致學生并沒能理解到幾何圖形的本質,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進而培養完善學生幾何圖形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學習幾何圖形的效果。
一、 相關概念界定
(一)圖形認識
幾何圖形是小學教材中的重要組成內容,在進行幾何教學的過程中常常會用到圖形認識的教學手段,對于“圖形認識”教學主要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對圖形自身特征的認識;二是對圖形與圖形之間關系、圖形與空間的關系、圖形各元素之間的認識。圖形認識包含的兩個方面解釋了學習幾何空間學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因此小學生在學習幾何空間的過程中,需要對這兩個方面的內容有所了解從淺入深、從易到難的來學習幾何圖形。對于學習幾何圖形的小學生來說不同階段的學生在學習圖形認識的需求和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層次性和差異性。例如在小學二年級階段的學生僅僅需要對圖形有初步認識就可以了,但是到了小學四年級階段的學生便需要能夠探索和證明圖形之間的區別,小學六年級階段的學生便需要掌握和理解圖形的各元素之間、圖形與圖形之間的關系等。
(二)知識形成過程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提出不僅強調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還提出了實現提升學習核心素養的目標。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對教學活動中的明確要求,于是提出來了知識形成過程理論。知識形成過程主要是指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將知識內在的聯系作為教學的基礎,從而在基礎上實現知識的發生、發展、認知形成等過程,將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按照一定的思維習慣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充分的讓學生經歷其中的思維活動,使學生能夠真正的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在幾何圖形的教學過程中將知識形成過程與“圖形認識”相結合,將幾何圖形的學習目標分為:經歷圖形的概念、性質、分類;了解圖形與圖形之間的關系;掌握圖形的基礎知識、解題方法與技能,通過將“圖形認識”的教學內容落實知識形成過程這一目標,從而完善學生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
二、 基于知識形成過程的“圖形認識”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學生知識形成過程
知識形成過程是“圖形認識”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一項重要教學手段,目前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對于知識形成過程特征作用的理解還存在較大的差異,并不能夠真正的了解到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的好處,因此忽視了在教學的過程中運用知識形成過程。盡管新課程改革已經提出但是還是有部分小學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過分注重知識與解題技能的傳授,并沒有能夠將學生放在學習過程的主體,忽略了對學生思維方法的傳授和知識形成過程的進行,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周長和面積時,僅僅向學生列出周長和面積的公式,沒有對公式進行相應的探索和研究,這樣的教學方法盡管能讓學生很快的記住幾何圖形的知識點,但是卻不能夠讓學生高效的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去自主解決更多的數學問題。
(二)缺乏現代化學習理論的指導
新課程改革提出在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學大綱中的教學內容,但是部分小學數學教師未能根據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來進行制訂教學計劃,盡管制訂了相關的教學計劃也缺乏現代化學習理論的指導,教學計劃存在著不足之處。缺乏現代學習理論的指導,導致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會由于創新不足而很難激起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很難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和效果。目前僅有10%的數學教師能夠理解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論及其作用,并且將其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大多數小學數學教師由于缺乏現代化教學理念的指導而很難理解知識形成過程的理論及作用,并且在運用的過程中沒有能夠達到有效的效果。除此之外,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僅僅通過“單方面”教學模式的創新,導致在教學實踐的過程中缺乏現代化學習理論為支撐,而無法有效的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模式,對于提高數學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能力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創新不足
為了適應新課改革的理念,很多小學數學教師都對教學模式進行相應的改革和創新,也有部分數學教師采用“知識形成過程”的新型教學理念來創新數學教學方法、數學教學內容,但是由于“知識形成過程”是較為復雜和新穎的教學理念,部分數學教師在運用的過程中對其教學創新不足,導致提升教學效果并不明顯。除此之外,小學數學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對于處在小學階段的孩童有著一定的困難,因此小學數學在創新教學過程中學生很難保持一定的注意力,對于立足學生的主體地位較為困難,因此更多的教師只注重數學知識的傳播采用的教學理念也較為陳舊,不懂得采取促進學生知識形成過程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創新。圖形認識是培養學生抽象思維的最好手段,讓學生能夠擺脫直觀形象的思維方式,但是教育教學方式的古板陳舊必然會導致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成績一直處于“虛高”的狀態。
三、 基于知識形成過程的“圖形認識”教學對策
(一)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
基于知識形成過程的圖形認識教學需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將學生的生活經驗運用到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培養中,從而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達到真正提升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目的。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模式中存在著諸多的弊端。例如:學生主體意識模糊,課堂教學的“被動化”和“封閉化”等等,這些弊端都阻礙了知識形成過程中“圖形認識”的教學模式,導致小學教學效率處于低下的現狀。因此,數學教師可立足于知識形成過程理論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例如在一年級學生學習了幾何體形狀的過程中,可以將三角形、圓形等物體放在不透明箱內,讓學生通過觸摸來感受幾何體的形狀。答對者可以給予相應的獎勵,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充分的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符合知識形成過程中經歷圖形概念性質分類這一要點。
(二)準確把握學生幾何思維水平
學生在學習圖形與空間這一數學知識點時需要具備相應的空間想象力和幾何思維水平,因此數學教師需要將教學實踐的內容建立在學生的既有知識、認知水平發展基礎上,方便學生實現個性化學習與發展,例如在進行幾何體周長與面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前提出相應的探究問題,通過任務的形式發給學生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掌握,隨后可以在課堂中根據問題來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知識掌握程度,從而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這樣的教學方法將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根據學生的現狀來確定教學的內容和活動形式,不僅遵循了學生的數學學習特點與規律,也有機地結合了知識形成過程理論。為了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把握學生的幾何思維水平,需要將“圖形認識”與“具象思維”進行緊密的結合,例如可以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建立起學生對圖形的概念,并且將這些圖形的概念運用到學習的過程中,加深學生對圖形概念的認識。
(三)創新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內容
知識形成過程可以有效的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系統的學習與構建,將學習過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經歷經驗相結合。數學是小學基礎的一門學科也是比較難學的一門學科,在“圖形認識”教學過程中可以有機地將繪畫融入圖形教學過程中,使繪畫成為小學生學習幾何圖形的輔助工具。例如在學習四年級的平面圖形過程中,可以在課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繪畫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角形,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去感受體驗圖形,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平面圖形特征的理解與感受,使學生更加直觀地去掌握圖形的本質特性。除此之外,在學習長方形的面積時,可以讓學生在一個格子本子上進行長方形的繪畫,從而聯系課堂的教學內容來推導長方形面積計算的公式,不僅可以加深學生的認知,還可以使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形成創新思想。
四、 結語
知識形成的過程不是簡單的對知識形成進行還原,而是要考慮到數學學習的特性和學生學習的規律來進行有效的學習規劃和教學計劃設計,圖形認識是數學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幾何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基于知識形成過程中的“圖形認識”教學中,需要有機的將學生的生活經歷與數學知識緊密聯系起來,才能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從而提高教學的效果及有效性。雖然目前知識形成過程理念運用在小學數學教學還存在不足和缺陷,但是通過對知識形成過程理論的創新仍然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數學教學手段,廣泛地應用在數學教學實踐中解決更多的數學教學問題。
參考文獻:
[1]付月花.小學數學教學中認識角與圖形的規律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48):188.
[2]張雪,鄭國萍,付東青,黃冰冰,朱芳芳,齊丹.“圖形的認識”教學策略研究:以“三角形的認識”為例[J].辦公自動化,2019,24(19):44-45,33.
[3]龐麗芳.讓空間觀念在有效操作中升華:談小學生數學圖形的認識教學[J].華夏教師,2019(15):62-63.
[4]蔣敏杰.小學數學“圖形認識”教學的目標立意與實施策略[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9(2):8-14.
[5]李欣欣.基于經歷知識形成過程的“圖形認識”教學的行動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8.
[6]吳芳.小學數學課堂提問優化的行動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7.
[7]孫楊麗.運用多元表征教學策略進行中班幾何圖形教學的行動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聶曉熙,二級,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市閩清縣白中鎮田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