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師除了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外,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小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的不是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而是從中形成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可以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數學問題。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培養學生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然后研究了培養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095-624X(2020)06-0079-02
引 言
目前,大多數小學數學教師過于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結果,而忽視了問題本身的價值。培養小學生的解題能力,應從整體的動態全過程著手,講究的是解題思維,而大部分教師注重的卻是單一問題的講解,以解題算法為主,忽視了算法由來的重要性。這種角度偏差的能力培養方式十分低效。教師培養的方式決定了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如若教師始終采取靜態培養方式,學生只學會了套算法,無法掌握真正的解題方法。此外,教師衡量學生解題能力的方式過于片面,評價體系過于單一。很多教師以成績為標準,他們認為學生數學成績提高了,解題能力就提高了,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一、培養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數學課堂提問氛圍不佳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應保持良好的互動,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學生則需要回答教師的問題,這是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目前大多數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提問時存在較多不足。在一般情況下,教師只表揚回答正確的學生,學生若回答錯誤,很多時候得不到教師的回應,甚至會受到教師的批評,這樣會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導致學生對解決數學問題存在畏懼心理。久而久之,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難度就會增大。另外,部分數學教師在課堂上的控制欲過強,他們沒有給予學生較多的時間進行思考與質疑,學生不敢提出與教師不同的看法,這也影響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對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十分不利[1]。
2.教學方式單一,導致學生產生固定思維
在如今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有一個十分普遍的問題,很多教師喜歡給出固定的解題套路,讓學生“套著”做題,改了題目條件后繼續給出新的“套路”,這種方式雖能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但弊大于利。這種教學方式可以讓學生快速解題,但學生學會的永遠都是“一道題”。從長遠上看,其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眾所周知,人容易形成思維定式,教師如果長久使用這種方式,很容易讓學生產生固定思維,學生看到數學題目后,只會“套”,而不會思考,若題目稍有變動,他們就會束手無策。由此可見,模型式教學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2]。
二、培養小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的策略
1.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
解題是一個枯燥的過程,數學教師需要抓住學生感興趣的點,調動學生解題的積極性,如此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創設生活情境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手段。
如何合理地創設生活情境?可大體分為兩點。其一,在教學前,教師可以結合下節課的知識點尋找生活素材,以家庭、學校、社會(學生經歷的事)為主,生活小事都可以作為解題的情境。其二,挖掘教材中的情境,做到舉一反三。以“小數除法的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為例。教材內容是小強的媽媽分裝香油的情境,教師可以根據這一內容創設更多的生活情境,如“100塊可以買幾瓶醬油”“50本書有多重”等,生活實例要緊貼主題,強化學生對“進一法”和“去尾法”的理解。總而言之,教師創設生活情境可以調動學生的解題熱情,使他們更容易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生活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讓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3]。
2.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提出質疑
良好的課堂氛圍可讓教學事半功倍。首先,教師應主動與學生交朋友,師友關系可以讓學生放下芥蒂,如此學生才能勇于提出問題。學生在輕松的課堂中學習,更易于發散思維。其次,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提問,解決問題的重點在于不斷發現問題、不斷追求真理。教師應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踴躍發言,表述自己的意見和看法,對有新思維的學生進行表揚,逐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以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部分內容為例,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如一部分學生會認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與長方形的算法相同,教師要對學生的問題給予肯定,不論對錯都要鼓勵他們不斷發現問題。隨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印證先前提出的問題,從而得到答案。最后,教師的評價不應以對錯為標準,而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學習內容進行綜合評定。教師應對每位學生的提問積極地進行反饋,讓他們感覺到自己是課堂的小主人。所謂“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如果學生沒有疑問,教師不能批評學生,而應引導他們進行深入思考,因此,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教師應鼓勵他們提出問題。
3.實行一題多解,開拓學生的思維
部分學生認為,數學學科較為枯燥、深奧,但實際上,數學學科有其獨特的魅力,學生可以運用不同的數學方法解決數學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格外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為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與思維能力,小學數學教師可以選擇一題多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掌握同一數學問題的不同解法,使學生的數學思維變得開闊、靈活[4]。
例如,下面這道應用題:“某道路工程施工隊準備要建設一條全長為1800米的公路,已知條件是該施工隊在前3天已經將整條公路全長的25%修建完畢,那么請同學們計算出該施工隊修完整條公路還需要幾天?”事實上,這是一道十分典型的一題多解題目,學生在計算的過程中會產生不同的解法,教師應鼓勵學生使用多種解法進行計算。
學生常見答案如下:
(1)[1800×(1-25%)]÷(1800×25%÷3)
(2)(1800-1800×25%)÷(1800×25%÷3)
(3)3×[1800÷(1800×25%)]-3
4.讓學生養成檢驗答案的好習慣
判斷學生是否正確地解答數學問題的標準是學生最終的答案,學生若是因為馬虎、審題錯誤等原因導致計算結果錯誤,就無法真正解決數學問題,因此可以說在解決數學問題過程中,檢驗答案非常重要。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必須讓學生養成檢驗答案的好習慣,讓學生對檢驗答案引起重視。
檢驗答案最有效的辦法是代入法,也就是說學生需要將自己計算得出的最終結果當作已知條件,然后將其代入題目中進行驗證,若是得出的結果與題意相符,那么學生的計算結果就是正確的。同時,學生也可以使用反證法,可以從反面檢驗自己的計算結果是否正確[5]。
例如,下面這道應用題:“A物流集團對于物品的運輸費用有明確的規定,該集團運輸1個盤子的費用為0.50元,若是該集團的工作人員在盤子運輸的途中導致盤子破碎,那么該集團會賠付2元。假設該物流集團總共運輸300只盤子,而他們收取的運費為145元,那么請問該物流集團在運輸的過程中會導致多少個盤子損壞?”學生的解題過程如下:(0.50×300-145)÷(0.50+2.00)=2(個)。遇到類似題目,教師首先要強化學生檢驗答案的意識,其次教會學生檢驗答案的方法。如果運輸過程中損壞了2個碗,那么就會損失2×(2+0.50)=5元,而正常情況下企業應收到300×0.50=150元,所以企業實際收到運費為150-5=145元,符合題目要求,原解題思路及答案正確。
結 語
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扮演著引導者的角色,需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引導,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解題能力,實行一題多解,開拓學生的思維,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從而使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同時也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及自信心的提升。
[參考文獻]
朱陽金.試論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J].教育教學論壇,2012(12):110-111.
魏雪峰,崔光佐.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認知分析、模擬及其教學啟示——以“異分母相加”問題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13(11):135-139.
李國義.小學數學問題解決認知分析、模擬及其教學啟示——以“異分母相加”問題為例[J].才智,2017(11):65.
陳成森,咸金玲.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05):68.
孫臨美.小學生的數學問題提出與問題解決——以良構問題和劣構問題為視點[J].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2(04):31-36.
作者簡介:王助(1977.10—),男,廣西德保人,專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