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容弟
【摘要】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圍繞本體性教學內容組織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了研究。我們可優化目標與設計,融合閱讀與實踐,依據年段特點,選取本體性教學內容,優化訓練目標;根據本體性教學目標,設計學生語言實踐活動,優化教學設計;融合主題學習與實踐運用,構建閱讀課堂模式,落實本體性內容。
【關鍵詞】小學語文;優化訓練目標;優化教學設計;主題學習;實踐運用
我們提到的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就是反映語文學科本質特征的,區別于其他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包括語文知識、語文策略(方法)和語文技能。語文課程必須承擔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為此,我校圍繞如何落實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圍繞本體性教學內容組織教學的有效策略進行研究,我們有如下探索:
一、依據年段特點,選取本體性教學內容,優化訓練目標
根據語文課程提出的語文素養要求,新課標中分別對低、中、高年段的教學重點提出了要求。一篇課文里,一般挖掘很多語文要素,老師們在對學生進行訓練時,一定要緊緊圍繞“指導學生語言文字運用”進行教學。老師要依據教材的語言特點,有所側重,選擇合適的重點對學生加以訓練,要做到每節課都有側重點。
因此,教師在研讀教材時要注意明確訓練目標,根據學生的年段特點,緊握教材中的語言文字特點,制定出符合學段要求的明確的目標。并且有主有次,選擇合適的重點,把握住語言文字運用這個重點作為課堂重點教學內容。再次,重視訓練過程。在訓練過程中,教師利用閱讀教學所呈現的語言文字對學生進行課文主題、表達方法等訓練時,注重指導學生注意采用多樣式的練習方法。例如,模仿練習,學生可以借助教師在文本中發掘出來的值得探究和模仿的語言句式的骨架結構,進行仿句式、仿順序、仿結構等形式的練習,做到有章可循;拓展練習,學生在掌握了一定的語文方法后,通過學生語言的再現,進行拓展和補白練習,加深內容理解和語言運用。
二、根據本體性教學目標,設計學生語言實踐活動,優化教學設計
“保證每個教師都有機會提高”是我們課題研究的宗旨之一。集體備課就是課題研究探討實施的有效途徑,加強集體備課,強化集體“會診”。為了更有針對性地進行小學語文閱讀課堂圍繞本體性教學內容組織教學的研究,課題組創造性地制定了符合和幫助課題研究的備課模板。
通過實驗過程的反復實踐,取長補短,將備課模板設定為:(1)閱讀課堂的設計模式:可選擇1+x+A?;蛘?+X,或者1+A的課堂模式。(2)根據本體性教學內容確定的教學目標。學段教學目標與內容;課文的文體、語言特色;課文人文內涵的主導傾向;教材的意圖,單元訓練要求、課后練習;本班學生的學習基礎等作為制訂教學目標的依據。(3)根據目標設計學生語言實踐活動。不是目標規定的內容要忍痛割愛,按目標安排教學活動。每個課時安排可3個左右教學板塊,這些板塊都是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并對所需的時間做出估計。每個活動板塊可以整合多種語文因素,要盡可能讓全體學生參與。(4)實施語言實踐活動。此環節針對以上語言實踐活動進行設計如何實施。并為學生的學習做好預設,以及做好教師的對策。估計每個板塊學生語言實踐活動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可能出現的教學問題,預設教師的對策,為學生的學習搭建“支架”。(5)分層作業。根據上、中、下三個層面的學生布置作業。(6)板書。
通過根據制定的本體性教學內容設計學生語言實踐活動教案設計,讓閱讀課堂的組織教學更有目的性和有效性,讓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得以落實。
三、融合主題學習與實踐運用,構建閱讀課堂模式,落實本體性內容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圍繞本體性教學內容組織教學的策略研究過程中,課題組構建“1+X+A”主題學習與實踐運用相結合的閱讀課堂模式,融合閱讀教學、主題學習與實踐運用。構建“1+X+A”主題學習與實踐運用相結合的課堂模式,主要是推動在語文主題學習的閱讀課堂教學。
“1”指的是以課文為引子的精讀課例的教學。以課文作為范例,要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實現與文本、教師、編者、學生間的平等對話。這篇文章擔負著“以例悟法”的主要任務,習語文方法,掌握語文技巧,進行聽說讀寫的基本語文能力訓練,起著“舉一反三”的作用?!癤”指的是相同主題、或者相同語文學習方法等的若干篇略讀課例或主題課外閱讀的教學。單元內的或者課外的其它幾篇文章都作為。對這些略讀課例,不必抽絲剝繭、不必逐一每字每詞每句進行探究,可有選擇所需進行閱讀。“A”是指“apply the theory to the practice”釋義為“理論運用于實踐”,取了這個短語的第一個大寫字母“A”?!癮pply”意為“應用;運用” ,“theory”意為“理論;方式;方法”,“practice”意為“實踐; 練習”。
“1+X+A”的課堂模式,可實現三種課程融合,這三種課程融合的基本形式為:
一是“1+X”精讀與略讀的融合。以本體性教學內容(包括語文知識、語文策略(方法)和語文技能)作為開展語文主題學習的“著力點”,進行主題學習和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相結合的有效語文課堂,與一般的主題學習課堂上的品詞析句和海量閱讀有區別。如,我校的冼淑瓊老師執教低年級課文《秋天》,在“1”精講部分,冼老師根據教材和年段特點,重點在朗讀訓練,用普通話正確朗讀課文(音量適當,讀準字音,不加字,不漏字,不倒讀),學會“一”的不同讀音;通過讀文,了解秋天的特點;練習用“一會兒”造句。在閱讀拓展“X”,冼老師安排學生閱讀叢書《秋天來了》:“在你眼里,秋天是怎么來的?”讀與思考相結合的方式,體現了精讀課上,落實了本體性教學內容的著力點;略讀課和拓展課上,再次強化和理解“著力點”。
二是“1+A”理解與運用的融合。精讀課和略讀課上,把“學語文”落實到位;而拓展課“A”(apply)環節則突出訓練重點,強化鞏固,形成能力。黃芷程老師在教學《孔子學琴》時采用了“1+A”的課堂形式,在講解精讀課例時,黃老師主要圍繞教學課文第2—6自然段孔子學琴時間順序的詞句、孔子學琴的動作、神態和語言,領悟表達人物個性的寫作方法。在“A”遷移運用環節,黃老師引導學生仿照課文中孔子學琴的句子描寫,結合我們平時的觀察,通過語言、動作、神態描寫,表現某個同學認真學習的一個片段。讓學生通過理解與運用的融合,運用描寫的方法,掌握通過人物描寫體現人物品質的語文方法。
三是“1+X+A”學文與學法、學法與運用的融合。以精讀課為例,以例悟法;略讀課和拓展課作為練習,將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作為閱讀課堂的宗旨,達到學語文的實效。以筆者本人執教的《竊讀記》為例:筆者采用了“1”精讀課例的教學中,了解作者用詞的巧妙入手,從“竊”中明了文意;找出文中體現“竊”的語句,從初讀中體會好讀之心?!癤”課外閱讀(主題學習),是閱讀林海音《竊讀記》(全文),邊讀邊畫出原文中作者的心理描寫的句子。在“A”遷移運用環節中,《竊讀記》的作者林海音在文中運用的大量的心理獨白描寫和細致入微的動作描寫把竊讀的滋味細膩地表達出來。作者利用“下雨天,留客天”作為自我安慰的借口,把在在書店里開心的讀書心情表露出來。筆者讓學生模仿本課的心理活動描寫,并學會表達。練習設計為《回家的路上》:“前幾天爸爸要求我放學要直接回家,不要到別處去玩??墒俏覄倛猿秩?,就又給忘了。路燈亮了。我的心咯噔一下:? ? ? (留空心理描寫部分)。想到這兒,我就加快了腳下的速度,飛速地向家里跑去?!睘榱藘灮虒W,我們靈活地在課堂上運用“1+X+A”或者“1+X”或者“1+A”的課堂模式,圍繞本體性教學內容對課堂教學進行大膽取舍,盡量做到一課一得,循序漸進。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依據年段特點,選取本體性教學內容,優化訓練目標;根據本體性教學目標,設計學生語言實踐活動,優化教學設計;融合主題學習與實踐運用,構建閱讀課堂模式,落實本體性內容。在閱讀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將本體性教學內容從認知、實踐到遷移、運用,最終提高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實現語文素養的提升,才是理想的語文課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彭水源.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的確定與實施[J].教學與管理,2013(1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