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是完成數學教學活動的有效方式。在此背景下,創設何種問題情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抽象、枯燥的數學知識更加貼近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有效引導學生展開自主學習與探索,是一個值得廣大教師深思的問題。基于此,本文就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問題情境的創設方法做些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情境;認知沖突;生活;合作探究
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就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而言,仍以傳統的“師講生聽”為主,這便在極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和能力素養的培養,進而不利于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教學倡導對話、合作與探索,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意問題情境的創設,以情境為依托,以問題為中心來組織和調控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這一過程中形成獨立思考和質疑問難的能力,從而達到教與學的最佳組合,促進有效教學目標地更好達成與實現。
一、利用認知沖突創設問題情境
問題的產生向來不是憑空的,更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基于已有的認知結構而產生的困惑和不解。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在立足學生認知特點和已有知識的前提下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避免為了創設問題情境而創設問題情境這一情況的出現,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愿望。
以“萬以上數的認識”這部分內容的教學為例,在導入環節,我先是利用課件出示了幾組萬以內的數,并引導學生從數位、讀寫法、計數單位、大小比較幾個角度談了對萬以內數的認識。之后,我出示了幾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的人口數據,并向學生問道:“看了這些數據,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或是疑問嗎?”待學生互相交流討論過后,我順勢引出了新課:“由此看來,僅僅認識萬以內的數是遠遠不夠的,還有很多大數,這節課就讓我們來一同認識萬以上的數。”如此,通過在導入環節基于學生的認知結構創設問題情境,不僅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而且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為新課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立足學生生活創設問題情境
數學來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因此,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最重要的一個原則便是要盡可能貼近學生生活,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契合。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拉進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而且還能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價值與意義所在,進而為其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在教學“比的意義和性質”這部分內容時,我先是向學生詢問了本班一共有多少人,其中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之后,我適時引出了全國男女性別比例問題,并利用課件出示了不同省份新生兒的男女比例。基于此,我向學生問道:“通過觀察,你發現了這些省份新生兒的男女比例有何共同之處?”此時,學生便會很自然地聯想到男女性別比例失衡這一問題。于是,我繼續引導道:“通過比例,我們可以得出哪些結論?在現實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到了比例?”如此,通過立足學生生活創設問題情境,既拉近了學生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又使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學習的意義所在,這便在極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三、基于合作探究創設問題情境
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過多地強調了教師的主導性而忽視了學生主體價值的發揮,這便從根本上背離了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極大程度上導致了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低下。鑒于此,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教師不應只一味注重數學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傳授,還應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獲取新知,以切實發揮學生的主體價值,實現師生、生生間的有效互動,從而獲取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這一知識點時,我向學生問道:“同學們,我們之前都學過哪些圖形?在這些圖形中,哪些是軸對稱圖形?若是軸對稱圖形,有幾條對稱軸?”為切實發揮學生的主體價值,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借助學具袋里各種形狀的圖片,邊動手操作邊交流,共同尋找答案。在這之后,我讓每組派一個代表對每一種圖形進行匯報,其他學生可質疑、辯論。如此,通過以問題為契機引導學生展開合作探究,不僅充分凸顯了學生的主體價值,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實現了教與學的相互促進。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樹立對“有效教學”執著追求的理念,做到一切從學生實際和教學需要出發,熟悉問題情境創設的多種形式,繼而將數學知識巧妙寓于其中,使數學學習成為包含情感體驗在內的綜合活動,讓學生在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形成愛探究、樂求知的良好心理傾向。
參考文獻:
[1]李冬輝.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研究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S1):66-67.
[2]李開仲.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J].課程教育研究,2017(44):101.
[3]魏富元.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情境創設策略的研究[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