禤水新
摘 要: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初中政治學科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律意識培養具有長遠意義,。道德與法制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板塊,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講究時效性方法,啟發學生從實際生活出發,充分體現思想品德課的人文關懷和實踐性,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促進自身發展。
關鍵詞:滲透教學:寓教于樂:人文素養
道德與法制的教學不同于初中階段的其他學科,且教學成果的時效性是貫穿學生成長始終的,對學科的學習不僅局限于知識的掌握及考試的運用上,更會映射在日常的人際交往,品德修養,精神面貌上。因此,教師在對道德與法制課程教育備課的時候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因才施教設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學習方法,從情感態度和教育價值兩個方面著手提升教學時效性。
一、在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中結合情感態度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本質在于體現核心素養,促進初中生思想品德發展,這就要求教學成果不能是學科知識體系的簡單疊加,而要發展多種教育手段,綜合實踐精神和創新能力,以貼近于現實生活情境來引導學生體驗。在具體過程中學習感悟以情感帶動身心增進對德道與法制的體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為例;教材中的很多學習案例是根據社會的實際情況而改編和完善的,為了切合初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接受能力在框架結構和素材編排上都進行了重新設計,從這點來看教材的與時俱進符合社會的發展情況,這也要求了教師掌握教材是提升教學時效性的必要途徑,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優勢從實際出發研究教學方法。
初中教學階段是青少年逐步擴展生活范圍和自身經驗的重要階段,結合埃里克森的心理社會發展階段理論,處于初中年級的學生極易產生自我同一性,進而還會引發角色混亂的現象,表現為容易隨波逐流受到外界的干擾,而道德理論教學可以起到規避這類現象的作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內容選擇上都要以學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為藍本組織情景再現,這樣的教學方法極易引發學生共鳴,激起學生參與討論的主觀意愿,這樣一來學生能在情感上主動參與并積極響應,也可以為后續的教學方式作鋪墊。教師在組織情境教學中除了注重引發學生共鳴之外還要注意活動環節形式設計的合理性,例如:在學習網絡生活新空間的課時中,為了向學生傳達合理利用網絡的主題思想,可以讓學生小組討論后發表意見,集思廣益的探討過度沉迷網絡的危害性,這樣一來可以在主觀情感上讓學生認真反思網絡的利弊,相比老師在客觀教學上的言傳更為有益。以課堂教學的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探究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二、在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中結合教育價值
教授道德與法治教師應樹立長遠的發展理念,從深遠性來看這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對這門學科的開展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全面的道德思想,法律人文,而這類教育影響不僅在學習階段能起到規范行為修身養性的作用,還對個體素質的養成和未來發展都有影響。道德與法治教學是開放性極強的學科,其教育價值蘊藏與學生成長的每個環節,這也奠定了教育價值在教學中的基調,而要發揮好教育價值的時效性,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明確教育價值。如果授課前教師沒有從教學內容和學生學習的需要出發明確本次課程的教學目標,實際授課中往往會使參與的學生處于一種無重心的迷茫狀態,所以在課程最后教師要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點,促使學生在生活中踐行所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做守法的公民》一課中教師可以代領學生先看一段關于違法犯罪的新聞資訊,用這種直觀的視覺沖擊和新聞電視的嚴肅性給學生傳遞“法律神圣不可侵犯”的信息要素,然后根據播放的新聞短片幫助學生梳理其中涉及到那些違法行為。最后把違法行為的概念做歸類總結,告訴學習那些是違法行為不可以觸碰,并要嚴肅告知學生,觸及違法要承擔的責任和處罰,讓學生對違法的認知不能只停留在一種行為規范上,而要切實讓學生在生活中遵紀守法。通過教學讓學生在潛意識中確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對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從而更好地升華學生對教學價值的認知,鞏固學習成果,以此啟發學生理性的審視社會與生活,認識事件本質。同時,教師還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在生活中積極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提升他們的綜合時效性。
總結:
從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理念上看,情感態度與教育價值的作用比單純的理論知識教育更有利于促進學生長遠發展。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過程中提升時效性關鍵在于,教師是否把握好學生的認知接受范圍,是否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情感教學方法。以此促進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與初中學生素質培養的有機融合,增強學生的道德價值情感和法治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李海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可視化分析[J].教學研究2018(01)
[2]張璐.初中道德與法制課法制教育的時效性研究[J].遼寧教育. 2018(06)
[3]吳佳佳.交互式教學模式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