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慧敏
摘 要:在新課程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越來越受重視,因此,創新思維的培養同樣成為教育實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議題。在小學教育階段,美術課程的地位也開始得到重視。美術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能夠培養小學生的思維、表現力、創造力。因此,小學美術教師需要秉承全新的教育理念,改善教學模式,探索提升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途徑。從美術教學的創新方法著手,具體分析如何提升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關鍵詞:小學美術;創新思維能力;策略分析
傳統的美術教學中,教師講解美術基礎知識,學生被動吸收;教師布置繪畫課題,學生則循規蹈矩地進行繪畫。這樣的教學模式完全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則是配合教師進行學習,這種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意識,無法完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對創新思維的培養也難有成效。在素質教育推廣的教育背景下,美術教師應當積極探索新道路,為學生的美術學習生活添加更多色彩。
一、美術教學注重生活實際
美術創作往往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脫離實際,學生的學習也會受到負面影響。要進行美的創作,首先就要讓學生去感受美的事物,而傳統課堂中學生坐在教室里,只能通過自己的想象作畫,這樣也難以創作出令人滿意的作品。因此,教師可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帶領學生去校園的各個角落或校外采風,這樣才能夠將美術課堂與日常生活相結合,啟發學生的美術思維。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設置一些生活化的實踐活動,強化學生對生活中美術的認知,從而更加善于去發現美、記錄美、描繪美。
例如,教授《形的魅力》一課時,教師開展擺放桌椅、書籍整理、打掃教室等日常實踐活動,并啟發學生去發現生活中事物的形狀,甚至鼓勵學生創作出各種豐富有趣的形狀,從而培養學生創造美的意識和能力。再如,在制作手工藝品的時候,教師引導學生把生活中常見的小工具作為模板進行創作,同時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美術創作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節約資源、創新創作方式的良好習慣。
二、美術課堂加強合作探究
藝術在不同人的眼中有著不同的色彩,因此,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審美認知,有效地組織合作探究,促進學生之間美的交流,從而拓展學生的視野和思維能力。小組合作學習同時也是一種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的有效途徑,利用這種方法,讓對美術有著不同程度理解的學生之間進行協作,對創新思維培養是非常有效的。
例如,在講授《能干的幫手》這一課時,教師應該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鍛煉。手工藝品的制作活動是良好的教學方法之一,針對這一節課的課程目標,教師就需要對學生進行編組,營造一種探究性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在合作的過程中,學生會將各自對“工程車”這一美術材料的理解展開闡述,相互交流,有的學生想制作挖掘機,有的同學想制作壓路機,甚至他們喜歡的“工程車”顏色也不盡相同,這樣,不同思想肯定會通過討論碰撞出不一樣的成果。當然,學生在探討如何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工程車”時,教師要多注意學生的討論方向,避免產生無用的爭吵,及時引導學生的活動進入正軌。
三、美術學習融入豐富活動
有趣的課堂活動是吸引學生的重要方法,教師在進行美術教學時,需要適當地開展趣味性強的美術活動,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比如,利用沙畫、軟陶制作等創新性強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活動。沙畫本身就是比較偏向娛樂化的藝術形式,其上手難度低,且趣味性高,既能夠調動小學生學習沙畫創作的興趣,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使他們快樂學習,提升自身的美術素養。其他創作方法也是各有優勢,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大有助益,因此,美術教師更需要熟悉學情,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的美術創新做好榜樣。
例如,在軟陶制作課程中,教師可以收集一些廢棄的玻璃瓶,教授學生制作的方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軟陶延展性好、可塑性強等特點,在玻璃瓶的表面覆蓋軟陶泥,然后在軟陶泥上刻畫圖案,在游戲化的課堂中進行美術學習,充分實現課堂的民主化和趣味化。課后,教師趁熱打鐵,引導學生觸類旁通地利用其他物品(紙杯、瓷碟等)進行軟陶藝品的制作。這樣,學生在課余時間也會樂于去進行美術實踐,并且在實踐中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實現最終的教學效果。
藝術創作的方法是沒有窮盡的,學生的美術學習方法也應該是多樣化的,這樣才有益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因此,美術教師應該在教育理念不斷更新的時代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和美學素養,這樣才能夠通過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將課程變得豐富多彩,才能實現學生思維品質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王麗娟.小學美術教學的生活化策略探究[J].美育與體育,2019(25):83-84.
[2]羅珍玉.在小學美術軟陶制作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研究[J].教學心得,2020(13):163-164.
[3]楊福.小學美術教育創新思維培養探討[J].素質教育新探,2019(11):61.
編輯 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