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孟
摘 要:教師是課堂教學中的主導者,若能將教師的“啟”發揮得當,必能促進學生的“思”,落實到學生的“學”。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教師的“啟”的實現取決于好的問題設計。好的問題設計要備課時認真思考,要切合生活實際,顯現人文關懷。面向全體學生、關注互會互利,體現全面成長。
關鍵詞:核心素養;數學教學;問題設計;生活實際;人文關懷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是課堂教學中的主導者,若能將教師的“啟”發揮得當,必能促進學生的“思”,落實到學生的“學”。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教師的“啟”的實現取決于好的問題設計。
問題設計在教學中的重要性無可厚非,也引起了教師的重視。但有很多老師為了設計有問題環節而問,很多問題設計得虛浮無效:有的教師設計的問題偏離教學內容實質,僅流于形式,演繹教學過程;有的教師設計的教學問題缺乏思維挑戰性,學生不用思考就能得出答案,如“是不是、對不對、是這樣嗎”等問題,使課堂無趣,看似課堂活躍,學生沒有任何探究的興趣和愿望;有些教師設計的教學問題繁雜、跨度大,學生不知道從哪答起。那么怎樣在教學活動中設計有價值的問題呢?
一、教師在備課時,首先要追問幾個問題:
一問確定教學目標的真正出發點在哪里?既然學生是主體,那么確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就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機械的執行課程標準和教材,而學生的認識水平和特點是具體的,所以好的教學目標是來源于學生的目標,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分層目標,是考慮學生實際的針對目標,而不是整齊劃一的理論目標。
二問教學程序的執行是機械前進還是因勢利導?教師設計的教學程序是預設性的,它是不是科學還有待在課堂上證實。而這個證實過程不是機械執行然后總結的過程,而是根據學生狀態因勢利導,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程序的過程。
三問是不是充分重視學生學習的價值?素質教育的課堂價值取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原來的過分關注知識目標的達成轉變為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及學習信念的形成。
四問對學生的差異是否充分關注?面向全體學生是素質教育的基本原則之一,其關鍵在于對學生的層次和差異的把握,素質教育的課堂是全體學生在已有基礎上獲得發展的課堂。
五問學生的自信是否激發?課堂不僅是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的陣地,更是學生體驗成功、獲得認可、弘揚主體精神的陣地,所以激發自信也是評價課堂的重要指標。
二、設計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學生實際生活出發,靈活選取教具,做好知識的遷移和轉化。將數學知識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求知欲,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挖掘學生思維能力,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習慣,提升數學思維。
如在教學兩位數加減法時,例題解答“20+30=?”,我改編了教材上的例題素材,創設了一個情境:請同學們幫我數數錢,我左邊口袋里有2張十元人民幣,右邊口袋里有3張十元人民幣(掏出來讓大家看),我現在一共有多少錢?生一下都回答出來了:50元,師:你是怎么知道的?生1:我是數的,左邊口袋有2張,右邊口袋有3張,都是十元,我就一十、二十......,這樣五張就是50元;生2:我是算的,20加30等于50.師:我把同學們想的記錄下來,怎樣記既簡單又明了?生:列算式,20+30=,師小結:用數學語言表達最簡單明了,問一共有多少錢,就是把兩部分合起來,用加法表示,左邊口袋里有2張十元就是2個十,也就是20,右邊口袋里有3張十元就是3個十,也就是30,所以列式為20+30,2張十元加3張十元就是5張十元就是50元,用數學語言可以說成2個十加3個十就是5個十也就是50.在本例中,創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將例題中用科技館素材的呈現,直接改編成直觀演示。針對農村孩子,大多沒去過科技館,若以原題呈現,要么學生一片茫然,要么好奇,問東問西,分散了思維,一時進不了主題。以學生的實際生活為題材,用人民幣作教具,拉近了學習距離,一下就提起了興趣;學生思維過程簡單清晰,在演算的過程中明白了算理。
三、問題設計要顯現人文關懷。
素質教育的課堂是全體學生在已有基礎上獲得發展的課堂。課堂價值取向為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及學習信念的形成。課堂是以“學在中央”為評價依據,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思維發展的培養,問題設計要顯現人文關懷。
在教學兩位數減一位數退位減練習課中,有一位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在復習時,呈現了幾道口算題:23-1=、23-4=、23-6=,要求學生想到得數,站起來就說。接著問:哪道最好算?哪道最難?為什么?學生在完成了三道復習題后,老師設計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哪道最好算?哪道最難?為什么?這個問題看似普遍,但是問題的提出改變了這道題怎樣算我們常見的問法,意在讓所在有的學生都能在口算的過程中,通過感覺完成對算理、算法的理解與表達。
其實,人們在做某件事的時候,總是有感覺的。而做事時候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感覺到位,感覺的理由才會表達清楚。正所謂理由跟著感覺走。這里的練就是做三道題,就是在做往日重溫的感覺,所謂的習就是在感覺中去回味以前已經學過的道理。當學生有感而發,自學自悟時,這一段的練習就不再是反復地練,機械地習,而是以算為媒,促進學生再學習再思考。在這個過程當中,不光是再學習的過程,思維會更加豐富,想法會更加融合,認識會更加全面。在這個基礎上,學生不僅向前進了一步,而是又向上進階了。這樣的設計是面向全體學生、關注互會互利,體現全面成長,更顯人文關懷。
以上是我對核心素養下數學教學中問題設計的幾點淺薄的想法,好的問題設計能引領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習動機,面向全體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啟迪學生智慧。這一問題值得我們在教學中認真探索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