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芳
摘 要:在新課改要求下,語文作為其他各學科學習的基礎,同時也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其重要性日益凸顯。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古詩詞欣賞占據著很大一部分,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學,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古詩詞寓意的理解,同時也可以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本文將立足于古詩詞欣賞,結合教學實踐,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如何有效的滲入傳統文化。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傳統文化;小學語文;滲透途徑
引言: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是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在新課改深入落實的背景下,越來越重視在現代化的課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學。在小學階段,語文是學習其他知識的基礎和前提,在小學語文中,古詩詞欣賞又是重要的學習內容之一,因此學校和教師都應該在小學教學中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這樣不僅讓學生們能夠更加扎實的掌握古詩詞基礎知識,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文史哲藝的綜合素養和民族自豪感,主動成為中華上下五千年傳統文化的傳承者。
一、滲透傳統文化的價值
對于處于人生學習初期的小學生來講,小學階段會接觸到很多古詩詞,這這個階段正是他們接受和學習知識的黃金時期。因此在小學階段,無論對于教師的教學還是對于學生的學習,滲透傳統文化都是最佳的選擇。古詩詞是我國古人智慧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文化深厚底蘊的完美體現,一首詩一首詞就是一個歷史點一個文化點,若干首詩詞就能串起一段歷史展現一種文化。在學習古詩詞時,滲透傳統文化,一方面讓學生對古詩和詩人有更深刻的理解,增長了學生的見識,拓寬了學生的眼界;一方面也讓學生體會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底蘊,從而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許多傳統文化面臨即將失傳的危險,因此加強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和掌握迫在眉睫。通過學習古詩詞,可以大大增加小學生在傳統文化傳承中的責任感和自豪感,非常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
二、滲透傳統文化的途徑
1、注重教師培養,多方面提升教學水平
應新課改要求,傳統文化教育教學雖然引起了一定重視,但在很多學校的實際教學中,對它仍然沒有足夠深入的認知。其中,一方面是學校的重視度不夠,另一方面是教師的教學水平未達到,這種現象在經濟較為落后的地區尤為明顯。學校不重視,教學水平不高,也就導致了教師的教學方式仍然停留在傳統填鴨式。如此一來,學生們不僅無法了解到傳統文化,可能連學習的積極性都會降低。
面對以上嚴峻問題,在小學的教學中,學校要轉變觀念,加強培養教師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提高教師整體的教學水平。教師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也需要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比如在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一課時,教師在教學開始前,可以將該詩的寫作背景進行介紹,讓學生了解這首詩寫于平定安史之亂時,杜甫作這首詩不僅要抒發喜悅的心情,更要表達他濃濃的愛國情懷。在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對作者李白和詩中送別的摯友孟浩然可以進行詳細說明。李白是一位熱愛生活、廣交好友的性情中人,他醉情于山水之間,走過很多地方,也作出了許多膾炙人口、贊美大好河山、歌頌友情的佳作。李白與孟浩然相識于年少時代,相識之時,孟浩然早已詩名遠播,在李白的印象中,孟浩然是自由歡愉的,縱情于山水之間,兩人性情相合所以格外交好。多年的摯友即將離開他,此情此景,無限的詩意涌上詩仙的心頭。李白為孟浩然所作的離別詩既表達了對好友的真誠祝福,也透露了他對揚州的向往。如此賞心悅目的美景,卻面臨著令人傷感的離別,此時的李白心頭別有一番滋味。學生們了解了李白與孟浩然之間的深厚情誼后,不僅能夠加深對詩句的理解,也對詩歌的由來有了更清晰的認知,再去讀詩時便能情景交融,陶醉于心,感受到詩中的情感與藝術。
2、古詩詞學習中注重趣味環境的創立
基于小學生年齡特點,學習中如果以興趣為主導,教學成果將事半功倍。在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師需注重趣味環境的創立,從而激發起學生對古詩詞及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隨著互聯網及多媒體的發展,目前教學中對于多媒體設備的運用已非常普遍。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靈活運用多媒體的內容,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古詩詞的學習中,積極去學習傳統文化知識。
首先,可以選擇根據古詩詞改編的,學生喜歡的音樂來開始古詩詞的課堂教學。如學習蘇軾的《水調歌頭》時,可以用學生們熟悉的音樂《明月幾時有》開始,讓學生能夠在欣賞優美歌聲的同時,去理解古詩詞中傳遞出來的望月思念之情。聽完之后,學生們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加深了,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有感情的把詩歌朗誦出來,如此一來,學生不僅理解能力提升了,而且可以在音樂的氛圍下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此外,舉辦有趣的游戲和各種形式的活動也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加深他們對古詩詞的理解。比如學校可以按時舉辦古詩詞的擂臺大賽,在大賽中,學生可以通過詩詞朗誦或者書寫的形式參與活動,內容以小學掌握的詩詞為主;還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以小組的形式打擂臺,考核學過的古詩詞設計到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提問學生回答,第一的小組守擂臺,其他組不斷提出挑戰,最后由教師對成績進行匯總,可以對獲勝者進行一些獎勵。通過這樣有趣又輕松的方式,讓學生在競爭中學習理解古詩詞,同時將傳統文化貼近了學生的生活中,學生們更自愿更開心地去理解并傳承傳統文化。
3、巧用古詩詞情境,深入古詩詞內涵
古詩詞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提煉,雖簡短,但其涵蓋的內容非常廣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合理運用古詩詞中的情境,深入挖掘古詩詞的內涵,加強對小學生傳統文化的滲透。比如學習《望廬山瀑布》中,詩中對廬山的氣勢磅礴描述的淋漓盡致,令人無限神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互相交流等方式去了解廬山的真實面目,了解廬山在文化發展中所代表的深刻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了解關于廬山的知識,體會到我國的山河壯美,又能了解廬山所代表的地區文化,對深厚的文化底蘊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大大提升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結束語:
我國傳統文化是各族人民精神和智慧的產物,異常寶貴,小學生是祖國未來的接班人,古詩詞學習在小學階段中是重要部分,因此在小學的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也成了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在實際教學中,首先學校要足夠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加強對教師的培養,提升教學水平,其次教師教學中可以通過趣味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巧用古詩詞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挖掘古詩詞內涵,從而全方位的滲透傳統文化,從而加強學生對民族的認同感、自豪感,更能夠激發學生主動承擔起傳統文化傳承的角色,使傳統文化代代相傳、綿綿不息。
參考文獻:
[1]仇劉燕.小學古詩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J].教書育人,2019(34):64.
[2]葸金鳳.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的美育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7(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