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雨鷺
摘要:纖維藝術在我國有著非常悠久的發展歷史,但是卻鮮有人對我國的纖維藝術有充分的了解,這直接影響了我國現代纖維藝術的進一步創新和發展,因此,我們要更加重視對中國傳統纖維藝術的學習,把這綿延千年的優秀傳統工藝引入到農村小學的學習和生活當中,讓學生們能夠在這種優秀文化工藝的熏陶下,能夠更加熱愛我國的傳統工藝文化,從而促進纖維藝術能夠在未來得到更好的繼承創新。
關鍵詞:纖維藝術;農村教學;小學教育
1早期纖維藝術的概述
中國的纖維藝術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從人類結繩記事開始,伏羲就通過對蜘蛛結網的觀察獲得了靈感發明了漁網,做出了人類的第一件編織品時,纖維藝術就已經開始悄悄地發展了。在之后的歲月中,人類經過不斷地摸索和學習又創造出了麻布和絲綢,甚至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工藝紡織和繡染技術, 逐漸地就發展形成了中國古代以織繡工藝為主的纖維藝術。
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楚國便已經專門設立 “百工之宮”一職,來專門負責絲織等手工藝產品的生產;在唐代時期,皇宮中曾經專門從事繡藝的“巧兒”有七百余人之多,可見絲織工藝的繁榮;到了宋代時期 ,朝廷內容更專門設有 “文繡院”,在其間的從事紡繡的工人也多達數百余人。
2在農村小學教學中發展纖維藝術教學的意義
纖維藝術是一門具有非常強綜合性的藝術學科,它的學習涉及到材料、技法等多種的工藝,要想要在農村小學中發展纖維藝術教學,就一定要從理論知識、藝術觀賞、實踐操作等多種方面進行教學,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對于纖維藝術的學習興趣,讓學會通過對纖維藝術的學習更加喜愛我們的傳統優秀文化,從而促使學生們更加正確地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培養起他們熱愛傳統文化、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優良文化意識。
在農村小學教學中發展纖維藝術教學,能夠讓學生們在課堂的實踐活動中了解到不同的工藝技術和纖維材料,有效地拓寬學生的眼界,并且在不斷地實現創新和嘗試當中,可以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實現對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力的有進一步有效開發,進而能夠更好地提升纖維課程的教學質量,促進我國纖維藝術的進一步傳承和發展。
3在小學中引進纖維藝術教學的具體措施
3.1堅持基礎理論知識教學
要想實現農村小學更好的開展纖維藝術教學活動,就一定不能離開基礎理論知識教學,只有不斷地強化學生們的理論知識,才能讓學生們對纖維藝術的起源、發展演變歷史、未來的應用方向等有著更加系統的認識,才能讓他們相對完備的知識體系,才能讓他們樹立起正確的藝術觀念,從而達到纖維教學的最終目的。老師們要在纖維藝術教學的課堂教學上對基礎知識進行詳細的講解,同時也適當地增加對纖維藝術作品的賞析和解讀,讓學生們能夠全面地了解纖維藝術、感受纖維藝術,并且通過對纖維藝術作品的分析和解讀,促進學生們對纖維藝術中所特有的材料語言、設計語言和色彩語言的特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夠加深學生們對于纖維藝術作品的深層理解,從而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發展他們的藝術思維,促使他們的藝術文化品味得到顯著提升。
3.2開展豐富的教學活動
要想實現在農村小學中進行更好的進行纖維藝術教學,除了要堅持理論知識教學之外,還要大力開展豐富的課外時間活動,讓學生們能夠通過更多有趣的教學活動的開展,來提升纖維教學的質量。老師們可以加強對學生們的教學引導,讓學生們能夠加強纖維藝術的發展的關注,比如老師可以搜集優秀纖維藝術展覽的資料,通過圖片、視頻等方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能夠更加直觀地對纖維藝術品繼續進行欣賞和分析。老師要在這過程中扮演好引導者的身份,幫助學生去發現設計中的精妙之處,充分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讓他們學會更好地欣賞纖維藝術,并且鼓勵他們積極地觀察和思考,從而激發他們的創造能力。
3.3堅持增強教學的手工實踐性
要想實現在農村小學中進行更好的纖維藝術教學,理論知識固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不能一味的“紙上談兵”。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只注重對理論知識的教學,而忽視了與實踐操作中相結合,那么學生們肯定會因為長期的理論學習而倍感枯燥,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熱情的降低,使得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難以得到提高。
因此,老師們要在課堂中增加手工實踐的內容,讓學生們在實際操作中進一步地感受傳統工藝的迷人魅力。老師們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規范操作,并在基礎的手工制作中鼓勵學生們去進行創新,讓他們能夠在實踐中打破傳統思想的桎梏,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實踐創作中能夠充分地打開學生的靈感,賦予纖維藝術以全新的生命力,使得學生創作的纖維作品能夠充分地展現自己的思想獨特性。
結語
纖維藝術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彰顯著它獨特的文化魅力。在農村小學中進入纖維藝術教學,是促進學生們對中國傳統工藝和優秀文化深入了解和學習的重要途徑,也是中華文明傳承和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農村小學應該要大力加強對纖維藝術的教學,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從根本上培養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參考文獻:
[1]秦栗.從絲織品到多元化的藝術淺談纖維藝術在中國的發展[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18,3(10):7-8.
[2]譚海平,陳磊.纖維藝術教學改革中的創新能力培養與思考[J].青年與社會,2020,1(6):102-103.
[3]王蘭珍.從絲織品到多元化的藝術淺談纖維藝術在中國的發展[J].武漢紡織大學學報,2018,3(10):7-8.
[4]施慧,黃燕.纖維與軟材料造型基礎[J].現代紡織技術,2013,11(6):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