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淑芳
摘? 要:現階段,教師除了要對數學概念、公式、理論教學進行科學規劃之外,還必須要加強對學生的思維動態的關注,根據學生的個體特性來進行教學內容的拓展。及時根據課堂教學反饋情況來進行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調整,利用數學思想方法來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并對學生進行全面輔導和指導。這樣才能起到有效啟迪學生智慧,激活學生潛能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滲透;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在小學教育體系當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對學生的數學素養和邏輯思維發展起著良好的催化和促進作用。基于此,教師必須要對傳統的題海戰術、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進行調整。考慮學生的思維發展特性和學習規律,以數學思想方法為切入點,及時地進行教學思想和理念的引入,利用多元化教學方法來豐富小學數學課堂。此外,還需要根據學習實況進行數學思想方法融入的形式的創新,引導學生不斷地進行實踐和探索,這樣才能使學生形成較為完善的數學知識體系和思維體系。
一、挖掘教學資源,滲透數學化歸思想
化歸思想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之一,主要是指對一些復雜的知識或問題,進行有效的轉化和演繹來使之呈現出簡單、熟悉、已知的狀態,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理解和掌握,并能充分地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來解決相關的學習問題。基于此,教師就需要充分的掌握劃歸思想的特性,充分挖掘教材內的潛在教學資源,掌握不同知識之間存在的內在關系和聯系,將一些陌生的數學新知識轉化為已學過的舊知識,引導學生層層沉入、逐次遞進的進行推導和學習。教師還需把握數學課堂教學和生活的尺度,利用一些存在于學生生活環境和場景當中的資源,有效轉化具有一定理論性和抽象性的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更好地結合自己的實際體驗和經驗來進行學習。這樣不僅能為數學課堂注入更多的活力,同時也能使學生掌握化歸的學習方法和思想。
二、構建教學情境,滲透數形結合思想
大部分小學生并未形成較為完善的邏輯思維體系,但自身的形象性思維卻十分的活躍,本身對一些直觀生動的內容十分感興趣。基于此,教師就需要對數學課堂教學進行系統的研究,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發展特性,將一些簡單枯燥的數學概念、公式、理論轉化為直觀的圖片、動畫、視頻,利用直觀畫面來全面激活學生的數學思維。再將信息化的教學元素進行有效的整合,為學生構建數形結合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抽象理論的學習,鼓勵學生不斷地進行分析、探索、思考,以便于使學生能夠養成較為良好的空間觀念和數形結合意識。
例如,在進行“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利用PPT課件向學生展示梯形、三角形、圓形、長方形、正方形等的平面圖形,以及圓錐體、圓柱體、長方體、正方體很多立體圖形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對比,使學生對立體圖形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構建客廳的場景,讓學生找出其中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并說一說自己,分的標準和依據,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圖形和空間之間的關系。然后,教師再利用三維立體模擬技術來為學生構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模型,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觀察,并進一步地進行棱、面、頂點等的具體分析,使學生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構成以及其特性。
三、開展合作探究,滲透歸納思想方法
歸納總結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查缺補漏。但大部分小學生本身的能力和水平較為有限,若只是進行簡單的自我思考和總結,往往很難全面地了解和掌握相關內容。基于此,教師就可以在數學思想方法當中導入合作探究模式,充分地考慮學生思維水平、能力、性格、互補的需求,將4~8個學生劃分為一個小組集合。由小組長來進行鞏固和總結任務的劃分,動員每個小組學生積極地進行討論和歸納。可先引導學生對一些特殊、個別、簡單的知識進行歸納,借助小組其他成員的力量推導其性質和規律,在小組內部進行交流和總結,不斷地進行學習反思和探究,使學生更加全面而透徹地掌握相關的知識,并能夠根據教師的引導將其有效的應用在數學問題分析和解決過程當中,并通過反復的實踐和探索來掌握解題規律和重要方法。
結束語:
數學思想方法作為數學學習的精髓,是學生形成良好認知結構與數學素養的關鍵所在。
總而言之,教師必須要對小學數學的數形結合思想進行全面的研究和分析,通過不斷的探索來掌握思想方法和學生學習、數學教材之間的關聯,明確學生能力和素養培養目標,采取有效的方法來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架構。與此同時,教師還需了解一些成功的數學思想方法應用案例和經驗,結合本班教學情況和學生學習現狀,創造性地進行借鑒和引用,為學生構建具有較強交互性和趣味性的數學課堂,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這樣才能為數學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當中的全面滲透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區淮紡路小學? 劉萌.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滲透數學思想[N]. 淮北日報,2020-05-07(008).
[2]蔣志明.淺談“滲透數學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學周刊,2020(12):120-121.
[3]王建強.數學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滲透思考[J].學周刊,2020(1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