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偉
摘? 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課堂教學方法逐漸得以完善,教學質量也隨之提高。但目前,仍然存在著填鴨式的教學,造成課堂教學的低效甚至無效。面對這一問題,本文筆者從“信息技術、自主探究、實際生活”這三個方面對教學方法展開分析。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方法;興趣;應用意識
數學作為高中階段的一門基礎性課程,既是學生發展理性思維的重要推動力,還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然而,在傳統教育理念的背景下,課堂教學還呈現出“灌輸式”的教學,使得學生的“學”變得被動、機械,進而對學生的長期全面是極其不利的。為了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中,首先應跟上新時代發展的步伐,并運用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特點的方法展開教學活動,這樣不僅體現出教學活動的雙邊性特點,還能夠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使他們積極融入到學習活動中,從而實現自我的全面發展。
一、借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現代信息技術是一種教學輔助工具,在課堂中普遍存在,并且對課堂教學起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傳統教育模式的背景下,教師沒有充分研究教學內容與學生認知水平之間的矛盾,仍然照本宣科,造成教與學產生相脫節的現象。為了解決這一矛盾,教師可借用現代信息技術,將抽象的數學知識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現出來,這樣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還能夠促進教與學實現有機統一。
以“幾種函數增長快慢的比較”為例,為了使學生掌握幾種常用函數增長快慢的比較方法,并使他們熟悉一般規律,筆者利用函數圖像,并借用多媒體技術列出自變量和函數值的對比表,使學生更加清晰地觀察到幾種常用函數增長趨勢,進而總結出函數增長快慢的一般性結論。具體的操作為筆者首先列舉實例,引導學生作圖、列表比較、驗證,找到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究規律,再以鞏固練習的方式,使學生進一步熟悉函數增長快慢的比較方法及步驟,從而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并得到能力方面的提高。
二、運用自主探究模式,發揮能動作用
自主探究模式是傳統教育模式的一次創新,也是發揮學生能動作用的主要途徑。然而,傳統的“一言堂”教學模式只是體現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但并沒體現出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課堂也缺乏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的頻率。因此,為了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教師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并運用自主探究模式,營造出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氛圍,從而讓學生擁有自主探究學習的機會,并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
以“等差數列”為例,為了使學生理解等差數列的概念,并能夠靈活運用等差數列解決實際問題,筆者首先展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自學,即一般地,如果一個數列從第二項起......這樣的數列稱是什么?若等差數列的首項為,公差為
,則其通項
是多少?如何理解等差數列的自然語言與符號語言的關系?于是筆者給學生一定的探索空間,使他們自主探究以上問題,并發揮每個學生的能動作用,從而使他們充分理解了等差數列的相關知識。因此,運用自主探究模式,不僅使學生充分感受到等差數列的形成過程,還激發了每個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從而塑造了他們的自主學習習慣。
三、聯系實際生活問題,塑造應用意識
數學知識與生活密切相關,來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由于數學知識的這一特點,教師應在教學中,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聯系實際生活,將生活問題引入教學活動中,這樣不僅能夠體現出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還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身邊。同時,使學生在解決生活問題時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從而塑造其應用意識。
以“名字和映射”為例,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映射的概念和含義,并能夠判斷給出的對應關系是否為映射,筆者考慮到學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有一定的困難。因此,筆者首先聯系實際生活,提出問題,即:全國有多少人和你的名字相同?你有幾個名字?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名字可以一人多名,也可能出現多人一名,使學生對映射有了感性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筆者再次引導學生回憶“戶口本、身份證”等證件上的名字是“唯一確定、正式的名字”,使學生深入理解“映射的定義”,并使他們對“象、原象”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由此可見,將抽象的數學概念以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展示出來,能夠降低學生理解過程的難度,也能夠潛移默化地提升他們的應用意識。
綜上所述,教師作為新課改的主力軍,應以新課改理念作為導向,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使教學方法與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相契合。同時,在這一形勢下,一方面,教師需要與時俱進,借用現代信息技術這一輔助工具,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學習樂趣,另一方面,教師還需要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探究空間,使他們以問題為導向,不斷探究出新知識、總結出新結論,進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師還需要聯系實際生活,將數學知識賦予生活化的特點,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以此提高自我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顧金樓.高中數學教學中多樣化教學方法探究[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7(12).
[2]陳克文.關于高中數學教學方法的探討[J].關愛明天,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