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軒愷
摘 要:高中生正處于情感認知逐漸成熟的時期,美術教育能對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形成積極影響,促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念,為學生的審美表達奠定基礎。在此,從高中美術課程改革的角度出發,結合美術教學實踐對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相關策略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高中美術;審美能力;教學實踐;提升策略
美術課程是高中階段引導學生進行藝術學習領域中的必修課程。根據課程標準要求,高中美術課程應堅持立德樹人、以美育人的原則,對學生的美術表現、審美判斷等核心素養進行塑造。但是,目前在高中應試教育的壓力下,教師常常忽視美術課程的重要性,而學生在審美過程中也常常陷入困惑,甚至出現誤區。因此,高中美術教師應立足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結合課程內容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綜合培養。
一、結合現實生活,激發學生的審美興趣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滲透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從生活提煉審美元素,引導學生觀察、體會、思考生活中的各種美的事物,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興趣。在高中美術課堂中,教師應注重引入實際應用。美術是一種內涵豐富的藝術,不單單是對圖畫技巧的概括,其中還蘊含著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元素,美術的教學不僅是對學生繪畫能力的培養,還能使學生在審美方面得到提高,最終提升學生創新和創造的能力,因此對學生提升審美能力有長遠意義。教師在開展對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過程中,應結合現實生活中的美學元素,從各個方面入手,加強學生對美術的正確認識。例如,在圍繞“中國民間美術”這一主題的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從中國各民俗活動入手,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那些形式樸素,但充滿美學價值的民俗藝術品,如泥人、木偶、剪紙、皮影戲等。學生在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藝術中可以潛移默化地受到審美的熏陶,從而形成對生活美的深刻認知。
二、利用經典作品,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熏陶
經典的藝術作品不僅包含審美意象,更傳遞了獨特的審美價值。審美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熏陶、引導的過程,只有讓學生真正見識到美的事物,形成對美的最基本的衡量標準,才能對美與丑做出合理的判斷。基于此,教師應利用高中美術教材中的鑒賞課程,為學生提供古今中外的經典藝術作品,讓學生不僅能從技術層面理解美的創作方法,更能從思想層面認識到美的真正含義。在課堂中僅靠教師的講述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引用經典的美術作品,讓學生通過欣賞經典的美術作品開展美術鑒賞課程,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在大量優秀的經典美術作品中,通過對不同美術風格作品的鑒賞,學生可以學到各種形式的美學表達,從而大幅度提高對審美和美術的認知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印象派畫家的《日出·印象》《睡蓮》《向日葵》等作品,讓學生在欣賞中接受經典藝術的熏陶,以引導其樹立審美標準。
三、優化教學設計,引導學生表達審美觀點
現代社會呈現多元化發展,人們的審美標準也不再單一。高中生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對美也形成了自己的想法。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優化教學設計,為學生設計啟發性問題,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審美觀點。教師在課堂中要為學生創設一個美學教學情境,原本的美術課堂主要是經過教師講述美術作品以及美術知識來實現教學的,這種枯燥、乏味的教學形式為學生學習美術帶來了阻礙。要想全面提升學生的美術水平,教師要在課堂上優化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在課堂上主動表達自己的審美觀點。例如,“追星”是當代學生中的一股潮流,教師可以以此為切入點,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所喜歡的偶像身上有哪些方面稱得上是“美”的,根據學生的觀點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地引導,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并在榜樣的激勵下提升自己追求美的能力。
四、鼓勵創作表達,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良好的美術表現能力是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體現。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要求,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藝術表達技巧,并引導學生用畫筆、顏料、多媒體技術等呈現美術語言,形成自己的創作。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嘗試用軟件剪輯視頻,并表達自己的美學想法。這樣學生就可以用自己熟悉的方法表達自己的創意,從而培養學生的藝術創造力。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及核心素養的要求下,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是教育教學的基本要求。在美術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從多角度出發,引導學生的審美體驗、鼓勵學生的審美表達與審美創作,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審美熏陶,以逐漸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1]鄒麗娜.高中美術鑒賞教學與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23):166-167.
[2]劉冬.淺析高中美術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提升[J].才智,2020(12):134.
編輯 趙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