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與能力養成的重要階段。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社會與時代的不斷發展,對于人才提出了更加多元的要求。再加之教學體制不斷完善,社會及用人單位十分重視人才的思維邏輯水平。所以,文章在此背景下分析研討核心素養理念下小學數學分類思想的應用對策。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數學;分類思想;應用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3-9132(2020)20-010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0.050
由于數學具有邏輯性,教師要想增強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必須要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認知能力,完善學生的邏輯思維意識。教師在分類技巧教學當中也要緊密聯系數學教學概念,利用科學的教學思想以及分類技巧,引導小學生明確數學的相關概念,逐步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使小學生在學習數學時具備一定的分類思想,并站在學生的角度實施分類教學,使學生能夠快速領悟數學的知識點。在開展分類教學時,教師也要對數學概念的表象進行深入的探索,并根據數學知識所存在的邏輯關系開展分類的教學引導,使學生更好地記憶數學的相關知識點,提高學生的認知程度。
一、分類思想理論概述
分類思想是結合教學對象的本質屬性差異點劃分不同的種類,根據教學對象的差異性以及共同性,將具有相同屬性的分為一類,將不同屬性的分為另一類。由于數學教學當中常用的數學教學技巧就是分類教學,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緊密聯系分類思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意識,使學生具有明確的概念性思維。教師也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心理發展狀態,切實改善分類思想的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逐漸掌握分類的方法,從而有效地引導學生領悟數學的相關知識點。相關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分類是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起點,應用分類討論思想,能夠理清數學概念,了解數學問題,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貫徹落實分類討論思想是教師應當認真思考探究的重點問題。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分類思想的重要意義
將分類思想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能夠增強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的理解和認識。分類討論思想主要是應用于范圍較大且要求不明確的問題之中,為了幫助學生有效理解書本定義,教師可以將實際生活引入教學之中,縮短學生與數學知識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有效理解并掌握數學內容。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引導學生掌握數學概念,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例如,學生在學習“平行”概念時,教師不講解什么是平行,不讓學生看書本中平行的概念,而是帶領學生看實際生活中的平行案例,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共性,然后鼓勵學生進行分類思考,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相比較傳統的概念灌輸,此種分類討論思想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發展尚未完善,對于事物的理解以及掌握能力有待提高,基于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分類討論思想的重要意義。為了取得良好的教育目的,教師應當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具體化,增強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分類討論思想能夠使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有效分析。例如,學習“三角形面積”時,教師要求學生畫出三角形,有的學生會考慮到直角三角形,有的學生則會想到等邊三角形,學生的想法不同,在繪圖過程中會出現各種類型,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的考慮不周全。如果是考試的話,學生的得分就會降低。所以,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事例進行分類思考,更加具體地認識分類討論思想的重要意義。在遇到相似問題時,結合問題的不同類型進行分類探討,能夠幫助學生將問題考慮得更加全面翔實,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理解以及應用能力。
三、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分類討論思想的應用對策
教師應當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由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轉移至采用靈活的方式,引導學生提高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上來。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以及《新課程標準》要求,有針對性地傳授知識,增強學生的知識理解以及應用能力。
(一)結合數學活動,引導學生感悟分類思想
小學數學教師在開展創新性的數學教學方式時,要運用分類思想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小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學習思維,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意識,教師也要引導小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分類的方式。由于小學生的思想不夠成熟,數學認知能力不夠完善,所以教師要取得小學生的信任,主動跟隨教師的引導理解分類思想,掌握數學的重點知識。教師可以根據數學的相關特性,引導學生根據數學相關知識點的屬性特征進行分類。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使學生更好地進行記憶和探索。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此類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相關的數學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當中要運用數學分類的教學方法,通過對教材知識進行分類,例如小數、分數、整數,還可以對數學概念進行分類,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教師還可以通過圖形的特點引導學生學會分類。例如,小學生在學習“平面圖形”時,教師就可以根據圖形的形狀將其分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教師通過科學方法引導小學生學習數學時,要善于抓住數學規律,加深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使小學生在今后的數學學習中,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理念,這有助于小學生更好地成長和發展。
(二)將課堂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分類討論
教師在教學時,為了實現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分類解決數學相關問題的目標,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課堂活動,相互探討分類對于自身學習的重要性。并且利用實例啟發小學生的思維,從而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隨著年級的增長,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效率越來越高,所以如果小學生學習的基礎知識不夠全面,容易出現對各類數學知識產生混淆的現象。教師利用分類討論的教育方式,引導小學生學會分類,并且具備分類的意識,能夠理清學生的學習思路,提升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教師還可以將數學模型帶入課堂中,引導學生借助模型了解數學的相關知識點,使學生通過直接觀察,加深學習印象。例如,教師在引導小學生學習“長方體”這一節知識點時,由于長方體的計算題型多種多樣,教師就可以引導小學生在學習時,根據自己印象較為深刻的題型進行分類和討論。并且梳理相關的解題思路,使小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充分掌握分類思想,提升學生對于這一章節知識點的把握能力。
(三)創設問題情境,加強數學知識簡化
分類是一種按照一定的標準,有計劃、有組織的學習過程,通過分類能夠幫助學生有效解決開放性問題,為學生的思維規律性以及邏輯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教師在開展分類教學時要深入了解分類教學的概念,并且熟練地掌握數學的概念本質。分類教學方式就是引導學生學會規律性的規劃和記憶,使學生對概念有一個深刻的了解,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學生的記憶能力。例如,學生在對“四邊形以及五邊形等圖形概念”的學習和認知時,會依據圖形的邊數進行記憶和學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分類歸納的方式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能力。由于數學知識復雜多樣,學生利用傳統方式進行記憶時很容易遺漏重要的知識點,從而對于學生的數學知識掌握能力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分類歸納梳理數學知識,使學生在梳理知識的過程中了解數學知識間的聯系,從而有效地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的探索積極性。教師在引導小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分類時,可以按照數的特點,以及數與數之間的關系進行科學的梳理,教師還可以在教學當中通過對圖形邊的長度進行科學的梳理。
(四)積極地開展分類討論,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意識
小學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分類學習的重要性,并且培養學生的分類意識,在教學當中引導學生及時梳理教學內容,將知識進行合理的分類,并且自行解決相關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師也要多與學生溝通和交流,由于分類最大的優勢是不斷地實踐和總結數學中的規律以及內容,從而在潛移默化當中,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思維,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所以教師要根據解決策略不斷地創新教學形式,在演示當中提高并完善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教師還可以列舉眾多的數學例題,使學生學會舉一反三,引導學生根據關鍵詞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教師還可以在實踐當中引導學生講述經典解方程案例,使學生能夠根據題目做出相應的劃分。并且根據題目類型進行相應的討論,實施分類的思想,逐步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究能力,完善學生的分類討論思想,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
四、結語
結合上述內容我們能夠發現,基于核心素養背景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教師應當創新課程教學模式,運用分類思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與幫助下,增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提高解題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加強對教材內容的有效分析和融合,科學合理地應用分類討論思想,鼓勵學生舉一反三,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從而取得良好的課程教學效果。分類探討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具有顯著的教學意義,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對于數學概念的掌握,提高數學教學的實踐性,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觀察和探究,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總結能力和學習思維。學生在接觸更多的方程習題時,能夠按照不同的類型進行有規律的分類,并且在分析問題時能夠緊密地結合問題的核心進行探究。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直觀地展現分類法在學習中的優勢,并利用分類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解決數學問題,有效提升數學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連云港市“MA”課題組.“借助分類思想,提高學生數學素養”教學實驗研究報告[J].課程·教材·教法,2016(8).
[2]王子興.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分類思想的應用分析[J].數學通報,2016(1).
[3]鄭強.論數學素養及其在數學課程中的價值體現[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2017(8).
作者簡介:吳篩艷(1975.11— ),女,漢族,甘肅莊浪人,中級職稱,研究方向: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