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豪
摘 要:興趣是學生學習生物的內驅動力,文章從四個方面闡述在生物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要生活化導入課程,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狀態;要在懸念中設疑,讓學生的思考不斷深入;要在學習中運用,讓學生學會運用知識解釋生物現象;要在游戲中教學,讓學生在歡樂愉快的課堂氛圍中發生思維碰撞。
關鍵詞:生物教學;學習興趣;生活化;游戲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6-0131-02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興趣是人類的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驅動力。興趣是促進學生認識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種積極心理傾向,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可激發人的創造熱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生物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小時候曾被認為是一個“平凡的孩子”,然而在興趣的支配下,他對大自然充滿了極大的熱情,常常去野外進行考察和學習,從而成為偉大的科學家。由此可知,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催化劑”,是推動學生獲取成功的“橋梁”。所以,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以新穎、多姿多彩的教學設計去吸引學生的眼球,啟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人。本文著重探究采用何種策略來激發學生對生物的學習興趣。
一、在生活中導入
教育家陶行知認為,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嘴巴、眼睛、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教育。由此可見,教師在教學時要避免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應該以實際生活為載體,創造出學生既熟悉又感興趣的生物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特異性免疫”內容時,筆者先問大家胳膊上有沒有種過“牛痘”,叫學生把自己的手臂衣袖卷起來,看看有沒有。學生立刻興奮起來,迅速地查看自己的手臂。接著,筆者又問學生:小時候有沒有打過防疫針?記不記得醫生會給你注射的是什么物質,會給你帶來什么樣的幫助,對人體到底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又能夠預防什么病?會不會再患這樣的病?學生們相互討論著,告訴筆者都打過乙肝疫苗,而且小時候家長還帶他們打過其他的防疫針。學生們的印象非常深刻,也很熟悉這一情景。于是,筆者又趁機提出一個問題:如果當時沒有打防疫針,會出現怎樣的情況?會不會就沒有了抵抗能力呢?體質會不會下降了呢?這時候,學生們緊盯老師,一雙雙渴望知識的眼睛等待著回答。筆者心里知道學生的求知欲已經被激發出來,這樣就很快進入了新知識的學習。又如,學生們經常會用洗衣粉洗衣服,有的直接用冷水洗,有的則加入洗衣粉后再加熱水浸泡,認為這樣才能洗干凈,而有的則用溫水來洗衣服。筆者立刻召集學生針對這一情況進行討論,讓學生分析思考:哪一種方案會更科學合理,并講出理由。這樣的教學更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便于學生接受知識。學生通過切身體驗,知道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從而挖掘了學習潛能,對本節課的知識產生濃厚興趣,有效地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二、在懸念中設疑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自己有了疑惑就會積極去思考,有了思考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因此,教師在生物教學中,可根據學情創造性地設計疑問,促使學生主動去思考,讓學生不斷點燃智慧的火花,增加學習生物的興趣。例如,在講“綠色植物體內的水分運輸”時,筆者問學生:為什么綠色植物體內的水分能由低處向高處流呢?奧妙又在哪里呢?在講解“遺傳的物質基礎”時,筆者讓學生去思考: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處嗎?子女能從父母身上遺傳什么?設計的問題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遞進,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帶著問題思考,這樣的教學因具有良好的針對性和目的性,從而增加學生學習生物的內在驅動力。
三、在學習中運用
生物現象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隨著教育的不斷改革,新課改明確要求教學需要服務于生活。即學生在接受與內化生物理論知識時,需要產生問題意識,并在面對真實世界的問題時,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本領。學生之所以會對一門學科產生興趣,一定程度上取決于這門學科的實用性。所以,教師在教學時需要設計貼近生活的生物問題,以此來增強學生的生物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時,筆者在課導環節播放了歌曲《天堂》,引導學生思考:美麗的草原長期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為什么有的地方依然草綠天藍,而有些草原消失了呢?然后引入教學主題“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在這一問題的驅動下,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課堂。筆者講完本節重難點知識之后,給學生提供了一份資料:20世紀初,美國亞利桑那州北部的凱巴伯森林生機勃勃,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間出沒,兇惡殘忍的狼是鹿的天敵,美國總統為了讓鹿得到很好的保護,于是請獵人消滅該區域的狼。經過25年的獵捕,有6 000只狼消失了,森林中其他以鹿為捕食對象的野獸也被獵殺了許多。由于沒有天敵的威脅,鹿群很快壯大,總數超過十萬多只。隨之而來的是森林中的綠色植被在一天天減少,大地枯黃,不斷擴大。終于,災難降臨到了鹿群身上,由于饑餓與流行疾病,鹿群數量由十萬只銳減到四萬只。看完材料之后,筆者讓學生思考: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很快引發了學生的興趣和討論,大家利用生態調節知識解決了這一問題。
四、在游戲中教學
在生物課程中,有很多理論知識比較深奧,如果教學方法不當,學生將很難理解。遇到這樣的教學難題,教師要充分調動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教學技能,設計生動有趣的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理解深奧的知識。例如“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一節,初一年級的學生對于“受精卵內有指導身體發育的全部信息——遺傳信息,遺傳信息存在于細胞核里”這樣的知識不容易理解。課本上所提供的資料和文字說明也比較簡單,學生很難有深刻的印象。這時,在教學上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做游戲“克隆小羊找媽媽”,通過“親子簽定”等情節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記住“細胞核能控制生物的遺傳,所有的遺傳信息都在細胞核里”這一深奧的理論。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興趣是讓學生感受生物學科魅力的“鑰匙”。因此,教師要在課程導入環節、教學環節培養學生興趣,把生物教學引向新高度。
參考文獻:
[1]姚本先.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韓愛琴.實驗教學激發初中生生物學習興趣的實踐探究[D].延安大學,2017.
[3]吳楠.初中生物課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初探[D].重慶師范大學,2012.
[4]李紅霞.初中生物教材插圖教學促進學習興趣與效率的實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