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智
摘 要:在小學階段,相較于其他學科來說,數學學科學習較為復雜也更為枯燥乏味。小學生好動的天性往往難以集中注意力在課堂上,因此,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往往不盡人意,亟待構建更加高效的教學體系與數學課堂。在該背景下,本文通過對數學結合生活情境的可行性以及問題分析,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入手構建基于生活情境不同于傳統教學的小學數學教學體系,以期能夠為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者提供一些經驗與參考價值。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學數學;教學體系
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相當于工具之于人、糧食之于農民的關系,數學來源于生活但是又用于生活。數學的新課程標準強調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應加強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聯系,從學生熟知、感興趣的生活事例出發,以生活實踐為依托,將生活經驗數學化,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煥發出數學課堂的活力。”由此可知,我們學習數學的起點是現實生活,學習數學以生活作為依托,而現實生活又是數學學習最后的歸宿,數學的教學如果脫離了實際生活那么便是在做徒勞的無用功。因此教師應當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遵循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的原則,基于教材的同時應當結合實際生活,將教材與實際生活相結合起來,構建立體化形象化的生活情境,令刻板的數學問題成為一種生活問題,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的同時活躍課堂氛圍,實現小學數學教學體系的優化。本文結合筆者的日常的教學實踐過程,對基于生活情境構建小學數學優化教學體系提出一些想法與建議,希望可以給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數學結合生活情境可行性與問題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1.基于生活情境構建小學數學教學體系更加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性。從認知能力、思考能力、觀察能力以及注意力四個方面來看,數學結合生活情境的教學方式能夠間接降低數學科目的難度,從實際出發帶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與自主性。就認知能力來說,小學生的認知來源于生活,對于教材中的比較含糊的定義與學術用語等很難理解與掌握;就思考能力來說,小學生的思考存在具體形象化,邏輯思維能力較弱;就觀察能力來說,由于年齡較小,對事物的觀察與認知有所欠缺,往往只觀察到事物的表面現象而忽略實質;就注意力來說,小學生的注意力比較容易被干擾,缺乏自制力,具有不穩定性。由此看來,創設生活情境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與學習習慣。
2.基于生活情境構建小學數學教學體系更加符合小學數學學科特性。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并不僅限于讓學生掌握每一章節的知識,也包括實際運用數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另外,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也提出了小學數學學科性質,強調“義務教育的數學課程能為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奠定重要的基礎”。數學教學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從性質和目標上看,數學學習側重數學基礎知識的實際運用,而不是一味地灌輸那些難以消化對生活無用的理論知識。
3.情境教學觀念普及,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主要采用滿堂灌的教學形式,教學觀念主要依托于應試教育,這種教育方式導致教學過程呆板枯燥,毫無趣味可言。新課改后,教師轉變傳統觀念,情景教學的方式逐漸普及且被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實操之中,因此,對于數學與生活情境結合這一方面有相關的經驗可以借鑒。由此可知,數學結合生活情境的有效性有許多經驗能夠表明其有效性以及可行性,但是由于教師對于這方面的理解各不相同,目前依舊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教學的技術創新應用方面沒有注重等問題,亟待補充與創新。
(二)存在的問題
數學教學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能夠潛移默化地將數學知識生活化,能夠很大化地使學生融入所構建的情境之中,但是當前階段,教師在將生活情境教學法應用在實際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的時候通常會出現構建的生活情境與小學生生活脫節、構建的生活情境過于生活化等問題出現,具體問題如下:
1.構建的生活情境脫節。在構建生活情境的時候,教師往往會不經意間站在成人的視角上,與小學生的生活場景相差甚遠,無法引起小學生的共鳴,這樣就無法達到預計的教學效果。例如說在教學《統計》這一章節的時候,教材中有一題提及“人均住房面積”這一專業名詞,而對于小學生來說,人均住房面積并不是他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如果教師創設關于這方面的生活情境,就會與小學生實際生活脫節,從而無法引發所有學生的共鳴。
2.構建的生活情境過于生活化。雖然我們將生活情境與數學相結合,是為了抽象的數學知識更加貼近生活,然而數學教學的本質是為了傳授知識,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能夠運用數學知識。然而,目前許多教師卻會錯了意,將重心放在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上的運用,而忽略了知識與方法的傳授,偏離了數學課堂的本質,在基于生活情境的數學教學中將數學知識拋在腦后,數學課堂變成了故事課堂,教師過于關注生活味和趣味性,極大地犧牲了數學味以及思想性。
二、優化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學數學教學體系
生活情境與小學數學教學相結合能夠將抽象的定義、復雜的公式轉換為簡單的生活問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改善教學效果。但是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如何做到教學體系最優化,發揮出最大的效果?本文從以下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入手優化基于生活情境的小學數學教學體系。
(一)課前階段:體會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教材中的許多內容都來源于生活,都可以在生活找到數學的影子,而對于小學生來說,要有一雙善于觀察、善于發現的眼睛,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感知數學的有意思之處。而對于教師來說,在課前階段,課堂教學尚未開始,教師可以布置非練習題式任務,可以布置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課前預習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感知生活中的數學,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例如,《四邊形》這一章節的時候,就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找到許多相關的例子。家里的餐桌、茶幾、書桌、衣柜、門窗,街上的裝飾畫、屏風,使用的畫紙、作業本、書本等等都是四邊形的,學生通過預先的感知,將這些畫面建入理論體系之中,開拓了學生的數學思維。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布置每一章節的課前預習任務的時候可以通過開放性提問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地在生活中尋找答案,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時為之后數學課堂的開展奠定了基礎,提高了教學效果以及質量。
(二)課中階段:構建生活情境,與生活建立聯系
如果說預習階段讓小學生在生活中感知到了數學,那么在課中階段,教師可以通過創建一個生活情境,使得學生將數學與實際生活真正建立起聯系。在這個課中階段,教師應當轉變自己的角色,從主導者轉變為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汲取靈感,而教師自身也應當學會從日常生活中獲取教學素材,選擇符合小學生生活場景以及數學學科本質的生活案例進行教學,既不能夠和小學生實際的生活產生脫節也不能夠脫離原本數學學習的本質。
例如,在小學一年級的《一百以內加減法》的教學中,可以構建這樣的生活情境:“小明的媽媽和小明一起去逛超市,小明喜歡吃蘋果,于是小明的媽媽買了四個蘋果,蘋果是3塊錢一個,小明媽媽去收銀臺結賬的時候,收銀員一共收了小明媽媽15塊錢,小明告訴媽媽收銀員算錯了錢,于是小明媽媽去找收銀員,收銀員就退給了小明媽媽多收的錢,媽媽拿到錢之后覺得蘋果買少了,于是又買了兩個蘋果,提問最后小明媽媽在超市花了多少錢?”此時,學生在腦海中已經與生活中的場景所聯系,在腦海中的生活情境中模擬計算,最后由教師展示計算過程與答案,小明的媽媽一共在超市花費了15-3+6=18(元)。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已經將數學與生活之間建立起聯系,在數學知識的汲取中學生還感受到了樂趣與快樂。
(三)課后階段:在生活中鞏固復習
課中的對于知識的掌握,在課后也需要進一步的鞏固,教學效果最大化還須教師引導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從而達到真正的理解與掌握。教師可以通過布置相關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利用課堂中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從而促進和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速度與程度。
例如,在關于三年級上冊《測量》這一章節的教學后,教師可以布置作業,要求學生在課后使用尺子對家里的書本、鏡子、魚缸等物體進行測量,測量其長寬高并進行記錄。
又如,在《擲一擲》這一章節的課堂理論教學之后,可以布置課后任務即學生在回家后在家長的陪同之下擲50次的硬幣,并記錄每次硬幣落下的正反面花色,最后計算出正面花色的次數以及反面花色的次數,通過二者的次數與總次數的對比統計出正面花色的概率以及反面花色的概率。學生將數據記錄下來,并且寫出自己實際操作的感想。由此,學生在實際生活情境的操作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促進知識內化。
三、結語
小學數學在小學所必修的學科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但學科所具有的特性也導致存在著較大的教學難度。傳統的小學數學填鴨式教學體系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化教學目標,在不斷的摸索與實踐中,通過創建生活情境輔助教學的教學體系備受關注,學生通過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將抽象的數學問題生活化,極大地改善了數學教學質量與效果。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將基于生活情境構建小學數學優化教學體系應用與實際教學之中,充分培養小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鄭毓信.課程改革2005——論積極促進數學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5(Z1).
[2]王芳.情境教學法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課堂效率的作用及其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3(4).
[3][美]J·萊夫(Jean Lave),E·溫格(Etienne Wenger)著.情景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