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摘 要] 教材分析是教學設計的依據,也是教學實施的根基。教材分析是教學的首要環節。一般而言,教材分析主要以“知識分析”“學習分析”“教學分析”為線索。知識分析是教材分析的邏輯起點,學習分析是教材分析的可能起點,而教學分析是教材分析的現實起點。圍繞知識邏輯線、學習邏輯線和教學邏輯線三條基本邏輯線展開,就能解決數學“教什么”“怎樣教”及“如何教得更好”等問題。教材分析,有助于教師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形成教學思路,達成教學預設目標。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材分析;解讀策略
教材是師生開展教學活動的核心工具,是一個時期一個區域學生學習材料的共同范式。對教材的分析、解讀是教學設計、實施的關鍵環節。從根本上說,對教材的解讀分析無外乎三個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教材的知識分析;其二是教材的學習分析;其三是教材的教學分析。為了提升教材分析的有效性,教師應當在教學預設的教學內容、教學流程等方面對教材展開解讀,從而解決教材內容“是什么”“如何教”“如何學”“學得怎么樣”的問題。
一、知識分析:教材分析的邏輯起點
教材的解讀分析首先解決的是教學內容“是什么”的問題,這就是“知識分析”。知識分析是教材分析中的首要環節,是教材分析的邏輯起點。知識解讀是為教師“本土化”“教學化”的教學積累素材。知識分析主要有兩個層面的內容:其一是知識點的分析;其二是知識線、知識脈絡的分析。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細致入微地解決教材,而且要有教材內容的整體觀、系統觀、大局觀。
(一)從“整體”著眼
解讀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首先要從知識的整體著眼。在數學教材中,知識的安排是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教師要順著數學知識發展的邏輯走向追溯數學知識的源流。只有明晰了數學知識的“源頭”“流向”,也就是說,只有厘清了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前世、今生,才能讓教學具有整體性。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瞻前顧后”“左顧右盼”,要“承前啟后”“繼往開來”。比如,教學“圓的面積”,蘇教版教材中是這樣表述的:右圖是以正方形的邊長為半徑畫出的一個圓,你能用數方格(每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的方法算出圓的面積嗎?善于解讀、分析教材的老師不僅能解讀出探究圓的面積的方法,更能領略到編者的編輯意圖。顯然,編者在這里,是努力對接學生已經學習的知識,如長方形的面積。如果教師有富足的視野,就不難認識到在整個平面圖形的面積推導過程中,有兩種基本的方法:一是直接測量,也就是用數方格的方法,比如長方形的面積的推導方法就是如此;二是轉化的方法,也就是將新圖形的面積轉化成舊圖形的面積。在圓的面積推導過程中,數方格的測量方法是作為一個引子,是正式教學的前奏,是為了萌生學生的數學猜想;而轉化的方法是在數方格的基礎之上,一種精準的、科學的推導方法,是將學生的數學學習引向深入。
(二)從“細節”入手
從細節入手,主要是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教師要對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地毯式掃描”,不僅要關注文字表面,而且要深入文字背后去探尋數學知識背景。首先,教師要關注教材中顯性的數學定理、法則、定義等,對這些定理、法則、定義進行推敲、思辨,字斟句酌;其次,要關注教材的例題、正文等,要關注到每一個符號、圖形;最后,要關注教材中邊邊角角的內容,做到解讀、分析教材不遺漏、不重復。
比如解讀蘇教版六年級上冊“分數、小數和百分數的互化”時,教師要細膩地關注分數、小數和百分數的互化方法。如教材在表述“小數和百分數的互化”時,是這樣描述的:怎樣將小數直接改寫成百分數?怎樣將百分數直接改寫成小數?在表述“分數和百分數的互化”時,是這樣描述的:把分數改寫成百分數要注意什么?那把百分數改寫成分數呢?顯然,百分數與小數之間的互化是一步到位的,而分數與百分數之間的互化有時能直接到位,有時卻不能直接到位。同時,分數化成百分數時,還要關注到計算中的除得盡與除不盡的情況。這就是教材頁面下方備注的“遇到除不盡時一般保留三位小數”(即在百分號前面保留三位小數)。當教師將教材中的邊角知識“摳”出來時,就能確保對教材知識的分析“重點內容不遺漏,邊緣知識全覆蓋”。
知識分析是教材分析的根基,教材分析的首要邏輯就是學科知識線。教師既要有大局觀,又要有細節觀;既要有整體觀,又要有枝節觀。教師對于數學知識,既要統籌統支,又要深耕細作。只有將知識分析落實到位,教材分析才能水到渠成。
二、學習分析:教材分析的可能起點
教材分析不僅包括知識分析,也包括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的具體學情分析、學習方式分析等。和知識的客觀性分析不同,教材知識的學習分析往往是一種可能性的分析,因而是一種主觀性的分析。教材的學習分析,包括學生學習難點分析、認知目標分析、學習活動分析、學習流程分析等。教師要站在學生立場上,善于換位思考。只有從學生視角來分析教材,教材解讀才能獲得實質性的意義。
(一)著眼于學習難點
分析學習難點,是教師在對教材知識分析的基礎上,按照教材的知識邏輯線,從學生視角揣摩學生的學習障礙、學習困惑,從而把握學生學習數學新知的認知落差。如果學生認知某個數學新知的落差較大,就應當將這部分數學新知作為學生的學習難點,師生就應重點關注,對某些學習內容、程序、方式做出適度調整,從而助推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比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負數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其教學重點和難點在于突破學生已有的對“0”的認知。過去,學生往往認為“0”表示沒有,而在“負數的初步認識”中,要讓學生認識到,“0”不再表示沒有,“0”還表示一個“界限”、一個“標準”。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深刻理解正負數的意義,即“正數和負數是表示具有相反意義的量”。否則,學生就會如同數學史上某些數學家所認為的“小于一無所有”,是“荒謬的數”(德國數學家斯蒂菲爾),是“不合理的數”(法國數學家笛卡爾),是“胡說八道”(法國數學家帕斯卡爾),是“信口開河”(英國數學家弗倫德)等。而厘清了“0”的意義,學生對“負數的初步認識”的學習就如同呼吸一樣自然。
(二)著力于學習活動
學習活動是按照學習的邏輯線,在確定學習重點、難點的基礎上,將教材知識內容轉化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分析學習活動,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心理,分析目標定位、分析目標達成。比如,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小數加法和減法”時,教材在呈現了學生商店里買東西的情境之后,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先把末尾對齊再算”“先把小數點對齊再算”“哪一種算法正確,為什么?”這樣的教材內容、問題設置是非常科學的,是基于學生已有認知基礎上的設置。在學生學習“小數加法和減法”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整數加法和減法”,其法則是“末尾對齊”,其背后的算理是“計數單位相同才能相加或相減”。學生認知結構中既有外在的形式化的算法,又有內在的實質化的算理。形式化的算法容易讓學生的小數加減法學習發生負遷移,而實質化的算理又有助于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主建構。如此,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編排,設置對比性的計算活動,從而讓學生自主地“悟算理”“構算法”。
學情分析是教學分析的關鍵,因為教材知識結構能否順利地轉化為學生的認知結構,一個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師要對學生的具體學情有清晰的把握。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具體學情進行分析,從而將教學切入學生數學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從而完成對數學知識的深度建構。
三、教學分析:教材分析的現實起點
知識分析為教材分析提供了邏輯起點,學習分析為教材分析提供了可能起點。綜合知識分析和學習分析,教師可以做出具有現實性意義的教學分析。因此,教學分析是教材分析的現實起點。通過教學分析,教師才能精準地進行教學預設,設置關鍵性的教學問題,引導學生的數學思維、催生學生的數學想象。如此,教材中的數學知識才能被學生自主建構、生產、研發。
(一)分析教學思路
教學思路,不僅包括整體性教學謀劃、教學流程,也包括細節性教學步驟、環節設計等。比如“分數的意義和基本性質”這一節,是小學階段“認識分數”的大收官,是對前面所學的“分數的初步認識(一)”“分數的初步認識(二)”的小結、提升。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一)”中,學生認識到將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平均分;而在“分數的初步認識(二)”中,學生認識到將許多物體組成的整體平均分。這里,通過對一個物體、一個計量單位、許多物體組成的整體進行概括、提煉,從而抽象、概括單位“1”。通過單位“1”,引導學生建構、概括分數的意義、分數單位等。因此,本課的教學要承前啟后,并且要將“分數的意義”內涵進行拓展,建立分數與除法的關聯。教學中,教師不要過分追求學生數學語言表達的規范,而要著重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分數概念的本質內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序列化的教學,從分數的“份數定義”(經典的將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到“商的定義”(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循序漸進、逐步深入。不僅如此,教師還要著眼于分數的“比的定義”[即整數q與整數p(p≠0)之比],著眼于分數的“公理化定義”(即有序的整數對)。這樣的教學思路,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又有利于學生把握分數意義的內涵實質。
(二)研究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將教師的教學思路落實到位的根本措施、策略、方式等。分析教學方法,是指教師按照知識邏輯線,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根據教師的教學思路,將教材知識體系轉化為教師教學語言、行動體系的手段。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善用配套用書,研究教學方法,實事求是,努力讓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其最好的教學成效。
通常來說,教學方法就是將教材“教學化”,是教材“落地生根”、發揮價值的必由之路。在數學課堂上,固化的教材與靈動的學情始終是交織在一起的矛盾,而教學方法能對錯綜復雜的教學現場、狀態等進行把握、調控。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條分縷析,以便更好地探尋到合適的教學方法。比如對于數學的經驗性知識,應當著力引導學生探究,而對于數學超驗性知識,就應當將思辨、推理與探究相結合。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射線、直線和線段”時,由于學生缺乏相應的生活積累和數理邏輯經驗,因而當教師展開經驗性教學時,總是會出現尷尬,甚至會出現師生課堂“互懟”的局面。比如,筆者試圖用激光燈發光讓學生理解射線的特質。但學生始終認為,激光燈射出的光的長度一定是有限的,是線段。基于此,筆者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教材中的素材,借助主題圖呈現的城市夜晚的一束束燈光,射向遙遠的天空,這就容易讓學生聯想到“無限”的詞語概念,從而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這里,學生通過觀察、想象、討論等諸種方式,體會射線的無限長。
教學分析是教學設計、實施的關鍵環節。作為教師,不僅要對教學做群體性分析,更要對教學做個體性分析。既要厘清、梳理教學內容,更要厘清教學流程。在教學分析中,只有將教材的內涵和外延摸透徹,教學才能深入人心,從而取得應有的成效。
教材文本是眾多智者的智慧結晶,也是最重要的活動資源和教學依據。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解讀、分析教材中的知識、學情等,如此才能對教學做出有效的預判,才能設計出合理的教學方案。教材是教學的工具,教師要充分發揮這一工具的作用,而教材分析、解讀就是有效并且唯一的路徑。教師要認真揣摩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讓教材“為我所用”。如此,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胡定榮.教材分析:要素、關系和組織原理[J].課程·教材·教法,2013,33(2):17-22.
[2]印冬建.教材“教學化”:基于教材,活用教材——以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為例[J].中學數學,2017(24).
[3]范良火,吳立建.國際數學教材研究和發展趨勢述評和分析——從首屆國際數學教材研究和發展會議及其大會報告說起[J].數學教育學報,2015,24(3):1-5.
[4]高凌飚.教材分析評估的模型和層次[J].課程·教材·教法,2001,21(3):4-8.
[5]霍雨佳,黃翔.發掘數學教材的評價功能——對美國加州小學數學教材的分析與啟示[J].數學教育學報,2011,20(3):76-79.
[6]吳立寶,王光明,王富英.教材分析的幾個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36(23):39-42.
[7]吳立寶,沈婕,王富英.數學教科書隱性三維結構分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35):33-36.
[8]朱德全,張家瓊.論教學邏輯[J].教育研究,2007(11):47-52.
[9]李善良.論中小學數學教材編寫的基本原則[J].數學教育學報,2007(1):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