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綺涵
摘要:數詞作為一個封閉的類,具有計數和序數意義,大致上可分為基數詞和序數詞。在語言發展歷程中,數詞不斷產生新用法,出現在不同的句法成分中,被人賦予了不同的文化內涵。本文將從數詞的組語能力;造句功能;表達模糊性;文化內涵方面進行分析,歸納數詞的使用規律和文化內涵。
關鍵詞:漢語數詞;對比分析;文化內涵
一、漢語數詞組語能力
“數”原本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范疇,但是在人類的社會生活中,當人類文明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后才有了“數”這一個概念,也有了數詞。之后,人們逐漸創制了表示數目的符號:“一、二、三、十、百、千”等。它們進入漢語詞匯系統之前,人們稱之為數詞。數詞不是在漢語語法創建之初就以獨立的身份存在于漢語詞匯系統之中的,它是作為形容詞和數量詞分出的小類而存在的。數詞作為現代漢語獨立的一個詞類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直到1943年在《現代漢語語法》一書中,王力先生把它看作獨立的類。
(一)漢語數詞的計數能力
漢語數詞還可以劃分為系數詞、位數詞、概數詞。系數詞指數字一到十和兩、幾、多少等詞;位數詞指十、百、千、萬、億、兆等,系數詞能放在數詞之前組成組合的副詞。特殊的數字是十,它既是系數詞也是位數詞。漢語在表示十以上的數字時采用的是系位構造,即由系數和位數兩部分組成的復合數詞,兩部分間是相乘關系,例如:三十(30=3*10 系數是三,位數是十);除此之外還有更加復雜的系位組合,即多個系位構造按照位數由大至小的順序排列而成的數詞結構,系位組合中的幾個系位構造之間是相加的關系,例如:六萬八千七百二十一(68721=6*10000+8*1000+7*100+2*10+1)。在古漢語中用廿表示二十(twenty),廿二就是二十二(twenty-two)這種用法現在還沿用于一些現代漢語方言中,比如吳方言區中的寧波方言。此外,中國農歷紀年法也用廿字,而不是二十,比如正月廿五(正月二十五)。這也反映出漢語具有很強的連續性,許多古漢語詞匯到如今仍有保留,并仍被人們使用。
漢語中的概數詞指:“來”“多”“好幾”等詞,放在復合數詞和量詞之間表示概數,比如:二十來個,三百多輛。但是和“來”“多”連用的系位構造只能是“二十”“五百”這樣簡單的系位構造,而不能是“五十三”這樣復雜的系位構造,我們不能說“五十三多”而只能說“五十多”。因為概數詞“多”表示一個大致的范圍而不是精確的數字。由“來”和“多”組成的系位組合還可以和其他基數詞組合后當位數詞“萬”和“億”的系數(十來/多萬、十來/多億)。由“多”組成的系位組合位置不固定,可以前置也可以后置,因此是自由的;由“來”組成的系位組合的位置是固定的,只能前置,因此是黏著的。“五百多米”和“五百米多”的說法都是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范的。這兩種表達的差異主要表現在語義上,以“五百多米”和“五百米多”為例,我們可以發現,前者表示500—600米的范圍;后者表示大于500米的范圍。“好幾”可以放在量詞或數詞的前頭,比如:好幾百,好幾十,但是“來”和“多”不具備這樣的用法。
(二)漢語數詞的序數能力
漢語的序數詞則多采用構詞形態,由“第+基數詞”構成序數詞。例如:“第一,第二”。在漢語中,除了常用的“第/老+數詞”這類序數結構可以表示次序以外,沒有“第、老”標記的數詞也可以直接表示次序,如“六公寓”“二食堂”等。
漢語有時也用甲乙丙丁表示次序,但不能歸為序數詞,他們可以在中國傳統的紀年法中表示時間和年份。有時也表示等級,如: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一級甲等和一級乙等就是一級高等和一級低等。
二、漢語數詞的句法功能及修辭作用
(一)漢語數詞經常充當的句法成分
現代漢語語法的一個特點是詞類和句法成分之間的關系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因此,在漢語中,數詞能充當的句法成分較英語而言有更少的限制,所對應的語言現象也更加復雜。“三瓶可樂”“兩次機會”“一把拽住”“一頓暴打”“去一趟”“運算兩億次”,在以上短語中,數量短語分別充當定語、狀語和補語。并且我們不難發現,漢語的數量短語有名量短語和動量短語之分。名量短語表示人或事物的數量,動量短語表示動作的次數。英語沒有動量短語,只能通過次數、副詞等方式表達語義。漢語中數量短語做狀語的使用范圍比英語更加廣泛,主要體現在擁有數量豐富的動量短語。[1]
(二)漢語數詞在詩詞中的修辭作用
在漢語的比喻中,數詞大多為虛指,具有加強文化色彩和話語訓誡、教導的功能。“一根筷子易折斷,十根筷子不易折”。這里的“一”表示少,“十”通常表示多,或者表示概數。用數字表達更加直觀,鼓勵大家要齊心協力,發揮集體的力量。
夸張的手法經常出現在詩詞中,如“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中的“百尺”就是夸張。還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等。“三千尺”不是數學意義上的三千尺,而是夸張地表現出瀑布的雄渾壯麗,大氣磅礴;“四萬八千歲”也不是時間意義上的四萬八千年,而是指很漫長、很久遠的歷史時間;“一”和“萬”是表示人數少和人數多的夸張說法,為了突出劍閣的險要。這些都是數字的夸張用法。
三、漢語數詞表達的虛實意義和模糊性
(一)漢語數詞的虛指和實指
漢語數詞的虛指意義其實就是漢語數詞的修辭意義。在漢語中,兩個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形容詞或動詞經常用一個數字連接起來,從而組成了各種成語、諺語、俗語等固定短語,這些短語中的數詞不起表示數目的作用,而是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同時強調短語中心語。
(二)漢語數詞表達的模糊性
漢語表達的模糊性和一詞多義(polysemy)這一現象關系密切。客觀事物和現象是處于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中的。漢語的音節和詞匯數量是有限的,因此一詞多義的情況在語言交際中在所難免。由一詞多義引起的模糊性只有在語言交際中根據語境具體分析作出判斷才能消除歧義。
語言模糊性還反映在詞匯的同音異義上。語音系統中的音位能夠區別概念意義的,同音異義詞在音位上沒有差異或差異極小,就造成了語言表達模糊,這種模糊性只有放在具體的語境當中或書面上才能消失。漢語的同音異義現象比比皆是,比如“九八”和“酒吧”;“十一”(數字11)和“十一”(中國國慶節);“三七”(乘法口訣中的三乘七)和“三七”(中藥)。
四、漢語數詞的文化內涵
數詞的基本功能是計數和序數,同時它還具備文化含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群體中,數詞文化會被賦予不同的文化色彩和文化詮釋。
(一)漢語數詞文化在生活中的表現
中國人喜歡除了四之外的偶數,尤其偏愛六和八。最近直播平臺成為時下最火爆的社交媒體,網友在觀看時經常會給主播刷“666”表示對主播的喜愛。現代中國人非常喜愛“八”,這一現象開始于改革開放之后。粵方言區的一些地方把 88 念成發發,和普通話中“發財”的“發”諧音,于是“8”被人們和發財聯系到一起。人們開始熱衷于挑選有“八”的一些車牌號、電話號、門牌號等。在中國民間,絕對不能送人七樣或者七件禮物,吃飯時菜的數量也不能是七個。這與中國人崇尚偶數的民族心理和祭奠死者時以七天為一個周期的傳統習俗有關。在江浙一帶,看望病人時要帶三樣禮品,因為“三”的諧音是“散”,寓意病氣早日消散,恢復健康。[2]
(二)漢語基數詞的文化內涵及成因
中國人喜歡偶數,在中國文化中萬事萬物都是相生相依的,要成雙成對才圓滿。
“二”是最小的偶數,有“成雙成對”和“再次”的意思。在《說文解字》中被歸為“地之數”,也就是陰數一列。中國人在審美、布局和書畫藝術方面講究對稱和諧,紫禁城的中軸線左右對稱,中國古代女性的玉鐲要戴一對,傳統建筑的門窗也是左右對稱的。“四”在我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具有神圣的意義被看作是一個整體,以“四海”泛指天下,以“四時”代表一年,認為“四海升平、四時和順”是繁榮昌盛的象征。“六”在中國文化中象征吉祥如意、幸福安康。先秦有“六經”,唐代有“六部”,嫁娶有“六禮”,民間有“六六大順”的俗語。“六”還是“祿”諧音,也喻示著財富與功名。“八”象征著和諧圓滿,在粵語中和“發”諧音,有“發財”的寓意。
五、結語
總體上看,漢語是分析性語言和孤立語,所以在使用時比較靈活,不受嚴格的語法限制,具有較強的修飾義。漢語是在儒道釋的影響中形成的,因此偏愛雙數。現代漢語數詞中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語言現象,了解它們有助于加深對現代漢語數詞和中國數字文化的理解。此外,由于我個人能力和專業水平所限,很多問題沒能進行更加深刻的研究和探討。希望能在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將這些問題一一解決。
參考文獻:
[1]周彩蓮.現代漢語數詞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2:1–32.
[2]王乾榮.漢語數詞的文化意蘊[N].檢察日報,2019–09–25(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