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欣欣
【摘要】“主問題”是閱讀教學中有質量的課堂教學問題,它自發生成新的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深化對文本內容的認知,而這個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過程。強調性重音指的是為了表示某種特殊的感情和強調某種特殊意義而故意讀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聽者注意自己所要強調的某個部分?!皬娬{性重音”的加入,可以在豐富主問題內涵的基礎上營造“活力課堂”。
【關鍵詞】主問題;強調性重音;核心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享受審美樂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一、課堂“主問題”
余映潮老師曾說,“主問題”是閱讀教學中有質量的立志高遠的課堂教學問題,在教學中具有“一問能抵許多問”的藝術效果,是可以引動學生整體性、主動性閱讀的最重要、最基本、最有效的問題。傳統的語文課堂是逐段分析且逐段提問,問題繁瑣致學生疲于應對,學生對文本很難產生獨特的情感體驗,活力課堂的身影更是漸行漸遠。而主問題猶如文本軀干,學生可以抓住這條串珠之鏈,在此基礎上咀嚼文本,產生新的認知與情感體驗,既不離題又訓練了學生思維。
如小說《蘆花蕩》。主問題:“老頭子”有何性格特征?為何?
這個主問題旨在解決小說三要素中的“人物形象”,而小說所鋪設的環境和相應的故事情節都對人物形象有影響作用,學生在品詞析句解讀人物形象的過程中勢必會提及,在學生將“老頭子”的“過于自尊與自信”分析透后,孫犁為何要塑造這樣一個老英雄的問題便迎刃而解,小說的主題也呼之欲出。
二、朗讀中的“強調性重音”
重音直接體現說話者的目的,語言目的直接制約著重音的確定和表達。強調性重音指的是為了表示某種特殊的感情和強調某種特殊意義而故意讀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聽者注意自己所要強調的某個部分。重音所落位置不同語義便也隨之產生差別。如新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節選):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1)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強調是“我軍”,不是“他軍”。(2)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強調是我軍的“前鋒”部隊,不是全軍。(3)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強調狀態“已經”。(4)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強調“切斷”,而非其他狀況。(5)我軍前鋒,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強調是“鎮江無錫段鐵路線”,而非其他區域。
三、“主問題”與“強調性重音”相結合
“主問題”猶如文本軀干,學生既可以拎著“主問題”走,也可以順著“主問題”自發生成新的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深化對文本內容的認知,而這個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過程。無論怎樣,有“主問題”的引領,學生對文本的解讀也不易跑偏。“強調性重音”的加入可以在豐富主問題內涵的基礎上初步營造“活力課堂”。
(一)文言文《記承天詩夜游》
主問題:蘇軾為何夜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在學生疏通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教師將主問題交給學生,提示小組內的學生運用朗讀技巧中的“強調性重音”解析主問題。筆者在多次課堂教學實踐中發現,拋下這個主問題后,學生的解讀積極性很高:(1)承天寺尋張懷民?“為何”?“月色入戶”是直接原因,而蘇軾被貶黃州后復雜心境下的未眠或許是他夜至承天寺尋張懷民的間接原因。(2)蘇軾為何夜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夜?白日或有“朋友”相伴,不顯孤獨,可入夜后呢?蘇軾被貶黃州后的心境是復雜的,為何是“夜”還要結合“月”來理解,“月”字承載了蘇軾太多的情感。(3)蘇軾為何夜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承天寺?張懷民恰在承天寺。(4)蘇軾為何夜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尋?一個“尋”字說明張懷民也沒有就寢,再結合后文的“懷民亦未寢”的“亦”字,果不其然,蘇軾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5)蘇軾為何夜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這也是本文最為核心的問題。張懷民此時也被貶黃州,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蘇軾和他之間有“心有靈犀不點也通”的默契。知音本就難求,被貶黃州后“有職無權”的生活更加深了蘇軾與張懷民之間那種惺惺相惜的情誼?!按藭r無聲勝有聲”,一起漫步庭院,欣賞月色,“閑人”也有“閑人”的樂處。在解決過“主問題”后,學生對“閑人”的理解程度也會再上一個層次。
“主問題”與“強調性重音”相結合的嘗試,首先,可以將課堂教學刪繁就簡,避免“填鴨式教學”的同時,發揮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其次,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根據主問題,自主品讀文本,形成自己的認知體驗,實現“個人性化解讀”,體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了學生。再次,語文課不是零散的你問我答,而變成了“你追我趕”地對整篇文本的理解。教學有法而教無定法,只要我們肯鉆研愿嘗試,我語文教學會更有意義和價值,學生學習語文也會更加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