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運者
摘 要伴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改革背景下,傳統的注入式教學方法已經無法滿足新課改的要求,新課程標準要求以學生為主體,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初中生的全面發展,以此構建數學“靈動”課堂。
關鍵詞初中數學;靈動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20)14-0194-01
初中數學作為初中升學考試的重要科目,應試教育的觀念依舊存在,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往往只關注學生的成績分數,而忽略了對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數學本身是一門具有抽象概念的學科,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缺少思考,容易造成對數學學習的排斥。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改革,作為數學教師則必須遵循新課改要求,改變教學方法以及教學手段,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其綜合能力的培養,努力構建數學“靈動”課堂。
一、提高教學水平
一堂精彩的數學課堂與教師的教學水平有著很大的關系,同時精彩的數學課堂能夠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作為教師,面對新課程標準改革應該積極地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本身水平需要不斷地提高,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知識儲備,為學生拓寬知識結構打下夯實的基礎。教學水平的提高,為學生提高豐富的教學資源,注重差異化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了所有學生的發展。比如,講初中數學“一元一次方程”時,通過一系列講練結合的方式讓所有學生掌握重難點,清楚其基本的運算以及容易出錯的地方,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的學生設立不同的完成目標,學習較好的學生都有一顆探索的心,投其所好,設計一些開放性的練習題,滿足他們的需求,提高其數學應用能力。對于一般的學生,根據其完成的狀態和表現出來的水平,選擇一些相對基礎一點的練習題供其鞏固和提高,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及學習的積極性。努力提高教師本身的教學水平,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二、培養學生實踐探究能力,注重啟發式教學
學生實踐探究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其自身親自實踐操作,很多的初中生在數學學習時依舊存在依賴的心里,使得課堂變成教師一個人的舞臺,學生安靜地聽,老師滿懷激情地講,最后整個課堂顯得沒有生氣。因此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開發學習資源,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親身參與到課堂中來,組織學生開展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掌握新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造靈動的數學課堂。比如在教授初中八年級“三角形”這一章節時,首先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個三角形,面對三角形提出相關的問題,三角形的三個角以及三條邊彼此之間有什么關系,首先處理三角形的三個角問題,讓學生動手將三角形裁剪開來,再將三角形三個角剪出來,然后將其放在一起觀察,學生會發現三個角靠在一起變成了一條線,感受到了“三角形內角之和等于180°”。然后再讓同學畫一個三角形并剪掉每條邊并分組討論研究三條邊彼此之間的關系,同學們很快進入學習研討狀態,很快學生就回答到無論怎么變,任意兩條邊的邊長之和都比第三邊的長度要長。這就是這節課的主要內容,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教學內容三角形定理:三角形的內角之和為180°;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種授課方式只需要簡單的幾分鐘就能完成教學任務,卻無法啟發學生大腦思維的拓展,而學生通過自身親自實踐操作探究過后,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還能獲得永久的知識。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教學活動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打造靈動的數學課堂。
三、情景教學,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也離不開數學,數學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學習數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解決生活問題,學以致用。因此在日常數學教學過程之中,通過創設情境將生活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融入到數學課堂之中,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能力,讓學生通過數學學習之后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相關問題。比如在學習“二元一次方程”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小學課堂中以及生活中常見的問題“雞兔同籠”這個難題再次搬上講臺,指導學生如何利用所學的知識來處理,將其變得簡單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的同時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導入情景教學時,教師應該讓學生有一個充分思考的時間,將生活融入課堂,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打造靈動的數學課堂。
四、結語
總而言之,努力構建初中數學“靈動”課堂離不開教師自身的能力水平的提高,轉變教學觀念、教學思想、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方法,從而順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獲得學科知識的同時發展培養學生的各項綜合素質,發揮課堂的實效作用。
參考文獻:
[1]咸偉.把握動態生成打造靈動課堂——談初中數學課堂生成性資源的發掘與利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6(32):11-12.
[2]張家美.靈動,瞬間精彩的演繹——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生成之思考[J].考試周刊,2010(53):80.
[3]牟躍軍.如何彰顯學生靈動的個性思維——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方法淺析[J].新一代:理論版,2011(11):161.